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素質教育的機電一體化教學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實踐教學課時安排要堅持以下兩個原則。第一,“適時”原則:課時數量應占整個教學計劃總課時40%及以上,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教學特色。第二,“保量”原則:根據各個教學單元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及時補充教學實踐環節,強調知識與動手能力的結合,增強實踐教學的時效性,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熱情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選定實驗題目,學生只是被動地按照實驗要求和內容進行操作,且實驗內容側重于對理論與定律的驗證,代表性不強,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不能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由此可見,傳統的實驗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必須精簡實驗內容,建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為主線的培養機制,為學生多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出符合職業技術教育要求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
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根據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調整實驗課時和課程內容,即實驗課時占教學計劃總課時的40%以上,充分體現職業技能教育的特色,實現課堂教學向實踐教學的轉化。如,將傳統的汽車減速器模型的拆裝實驗改為實際減速器拆裝與軸系測繪操作實驗,使學生了解汽車減速器的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感性認識。實驗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和親自動手的空間,為素質教育提供一個操作平臺,使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到實踐教學的直觀性、實踐性和客觀性。實踐教學能為學生營造一個獨立發揮思維潛能的環境,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最好方式。
改革實踐教學結構,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作為職業技術學校,加強實踐性教學,對學生進行崗位培訓,培養出能夠快速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應用型人才是職業學校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為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的實踐教學體系,機電一體化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方面構建了系列實驗室。基礎類實驗室。主要開設驗證性實驗,針對學生工程實驗環節薄弱、對機械感性認識不足的情況,著力建設了機械模型觀摩性實驗室。分析與綜合類實驗室。主要開設機械傳動性能綜合測試、機構運動參數測試和機械結構等綜合性實驗,增添了三大傳動實驗室、PLC控制實驗室,進一步加強實驗、實訓教學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欲望,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機電一體化實踐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中職學校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既是國家宏觀教育政策的要求,又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學生知識轉化最有效的途徑,是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參與,都能從中獲益的一種教學模式。學校可以降低實踐教學環境和設施投入的成本,改善實踐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師的“雙師”能力,改善師資隊伍的“雙師”結構;學生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企業則可以有目的地培養、選擇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減少人才再培養成本,進而找到了選拔人才的捷徑。職業教育就是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的教育事業,說到底就是就業教育,這就要求職校畢業生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有嫻熟的操作技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即采用工學緊密結合、校企緊密結合方式,突出技能培養,達到“招生即招工”、“零距離就業”的目的。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建設中對其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校與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資源,使學生的“工”與“學”交替進行,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同步發展。
(一)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借助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由學校派專業學術帶頭人和專業骨干教師、企業派技術專家成立顧問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人才培養方案會,共同研討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專業特點和校企合作實際,方案加大了實踐環節的課程量,使實踐課時與理論課時比例大于1∶1,采用教學循環互動,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二)確立校企合作培養方式在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辦學過程中,始終應把改進目標定位于市場需求,始終堅持辦學的開放性。長期保持和企業的良好合作關系。在校企合作中實現工學結合,采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將企業的生產線引進校內實訓基地,由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環節的講授;二是把學校的實驗設備放置于企業,將部分教學環節直接設置在企業,讓學生直接在企業進行實際生產工作,企業對學生按員工要求進行管理并支付薪金。兩種方式結合進行,學生的“工”與“學”便可在學校與企業之間交替進行。目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與鄭州日產、海馬等企業建立了訂單式頂崗培養合作關系,簽訂了校外實習基地合作協議,校企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創建了廣闊的實踐平臺。
(三)合作培養的教學和管理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過程中,學校應積極為企業做好各方面的服務,及時了解企業在生產設備、產品研發和生產一線的人力需求等情況。針對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使自己的學生能夠適應并融入企業,為企業創造價值。為此,學院應成立以校內專業技術人員為主、企業相關負責人參與的教育教學管理委員會,負責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開展。學校的教學按照校企雙方共同確定的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同時根據企業與市場的需求靈活調整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專業理論課主要由學校派專業教師任課,實踐課主要由企業派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任課,校企共同開展教學、管理學生。同時,學生也應該定期向學校反饋在企業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以提高校企合作的質量。
(四)建立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學院應組建學生頂崗實習工作領導小組,由院長擔任組長,親自抓頂崗實習工作的落實;組建學院頂崗實習指導小組,由各專業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師、外聘企業實踐指導教師組成,對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專業指導和心理輔導;組建頂崗實習監督及考評小組,適時到企業了解和考察學生的實習情況,收集學生實習情況和企業對學生實習的意見反饋,與外聘企業實踐指導教師共同對學生實習過程及實習成果進行綜合考評并給出成績。
實踐課程改革的效果
工學結合在職業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通過校內實踐和校企合作兩種教學方式的交叉運行,學校和企業兩個平臺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提供了兩重保障,既保障了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又保障了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效果。學生從最開始對專業理論運用的無從下手到對專業理論技術的靈活應用,實現了質的飛躍。學生通過實習,開闊了自己的視野,通過與企業員工接觸,加深了對社會和工作的認識,自我管理能力、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均有了明顯提高。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真實工程環境的實踐和校外企業的頂崗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加深了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通過與企業結合,專業教師陪同學生一起到企業實習,在指導學生實習的同時也接受企業的專業培訓和指導,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對專業核心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張義俊 吳慧敏 姬素云 孔 丹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