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校輿論場已進入微信時代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基于智能手機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實時位置等的即時通信服務App。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微信月活躍賬戶數高達8.89億。從2012年8月推出微信公眾賬號以來,截至目前,我國微信公眾號已超過1000萬。此外,在微信活躍用戶中,25%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30次。微信普及率和使用率的雙高局面,時刻影響著高校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高校輿論場已進入微信時代。微信的傳播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微信日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載體。經過若干年的完善與創新,微信與大學生日常生活與情緒表達產生了更為密切的聯系。從功能上看,微信把文字、圖片、語音等各種通信形式有機結合。其次,微信社交圈以同學等熟人社交為主,也可以利用LBS地理位置技術,通過“搖一搖”等方式與陌生人建立人脈。第三,微信作為一個信息平臺,用戶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關注訂閱號,獲取更精準信息。此外,以微信支付平臺為載體搭建的微信紅包等功能,提供大量生活便利;微信表情包的設計更是讓其娛樂功能得到極大發揮。從傳播特點上看,微信交流呈現即時性與互動性。與e-mail的延時性相比,微信文字、視頻等發送方式具備高度即時性。同時微信群聊天功能把線上人際交流從一對一擴大到一對多等模式,交互性提升。其次,傳播內容具有私密性和精準性。微信可以實現“點對點”“點對面”的人際傳播方式,微信公眾號方可通過后臺顯示的數據,借助大數據技術將受眾進行細分,使推送更具精準性和針對性。第三,溝通語言的鮮活性。微信不僅能夠發送文字信息,還可發送語音、表情等,使信息傳播更具溫情。二是微信日益具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價值。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微信“點對點”“點對面”的傳播方式,極大突破了時空限制,便于學校思政工作力量及時充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并進行有效引導。微信的私密性與精準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性。當下大學生絕大部分為“95后”,他們在選擇和使用媒體方面偏向多樣化。微信的多種通信手段有利于創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態。借助微信,教學跨越時空限制,學生亦可與老師透過微信作即時交流,這種雙向互動有助于學生在交際中完成自我成長。三是微信日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陣地。在這個“無人不微”的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想取得實際效果,就應該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與教育載體方面有所創新。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創新。當代大學生是虛擬互聯網世界的第一代原住民,因此教育者應深刻踐行提出的“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理念。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創新。微信已從通信工具蛻化成為名副其實的“富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時效性和趣味性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結合,傳遞青春正能量。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需要創新。在“人人皆有麥克風”的時代,傳統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育模式受到較大挑戰,學生更希望在相互探討交流中整合信息。
二、高校運用微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
(一)思政課教師利用微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參與此次調查活動的思政理論課教師共214人,其中只有4名從不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比例達90%。微信在教師群體中的普及為教師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思政課教學形式豐富。調查顯示,86.46%的老師使用過微信開展教學工作,主要通過微信朋友圈分享,另有部分老師通過創建個人公眾號和微課豐富教學。二是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提升。20.26%的教師表示通過借助微信開展教學,上課抬頭率提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師生關系更融洽。89.61%的教師表示已添加了學生微信號并關注朋友圈動態,關系亦師亦友。但也存在問題:一是某些教師使用微信的技術有所欠缺,造成了教學中運用微信頻率不高。54%的老師表示“運用微信開展教學工作的能力”一般,認為“吃力”的占16.2%。二是多樣化的微信授課仍需發掘。對大多數教師而言,借助微信開展教學僅限于通過朋友圈分享資源等基礎功能,而開設微課等新形式則有待探索。
(二)思想政治輔導員利用微信開展思政教育。調查顯示,96%的輔導員“每天使用微信”,“偶爾使用”的僅占3.7%。認為“有必要將微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并加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微信載體建設”的占94.1%,并已取得一些成效:一是從宏觀上,92.5%的輔導員添加了學生微信號,通過朋友圈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在班級微信群傳達學校通知。從線下到線上、雙線協同育人的工作方式,延展了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二是從微觀上,部分輔導員創建輔導員個人微信公眾號,向學生推送有價值信息。調查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互動缺乏,距離感強。調查顯示,經常使用微信與輔導員交流的學生僅占調查人數的17.68%。二是為新而新。調查中僅有12.50%的輔導員創建了個人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內容單一,甚至有的已成為僵尸號。
(三)上海高校微信公眾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黨中央、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和出臺相關政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通了校園微信,并取得一些成效。一是高校微信公眾號成為進行思想政治宣傳教育的多功能融入性載體,二是校園微信平臺在提升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塑造學校品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微信公眾平臺對于高校而言仍屬于新生事物,尚處“淺嘗輒止”狀態,沒有形成體系。研究發現,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內容同質化,缺少品牌特色。某高校共有50多個公眾號,但定位不明確,嚴重影響用戶體驗。高校微信平臺存在“有深度”與“有熱度”的矛盾,二者不平衡最終會導致官微的存在價值喪失。
三、從復旦研究生微信公眾號的實踐看微信思政教育路徑
微媒體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也是新路徑。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用微信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在這方面,復旦研究生微信公眾號做了不少有益嘗試。
(一)創新思政觀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是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一是要樹立陣地意識。多次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二是要樹立平等觀念,將受眾的反饋作為做好內容生產的根本源泉。三是要潤物細無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宣傳內容和媒體運用手段,從而融入學生心靈,形成觀念認同。
(二)以立德樹人要求為根本,做好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立德樹人的高校育人目標為根本,復旦研究生微信公眾號進行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嘗試:一是緊緊圍繞國家重要時事熱點,第一時間傳播效果好、范圍廣的原創熱點圖文,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最新動態。推送“喜迎,復旦新變化”等欄目,持續推出黨的專題內容20余篇,全方面多角度覆蓋內容,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在國產C919首飛成功當天,第一時間推送《起飛在即/C919首飛前,來聽復旦教授聊聊大飛機》,邀請參與C919設計研發的航空航天系教授介紹我國商用飛機發展進程。二是配合學校各項重要活動,采取研究生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推進網絡思政內容生產。積極響應學校關于開展“校風學風大討論”的工作要求,推送20余篇校風學風專題稿件;定期推送十佳三好導學團隊、優秀黨員等人物專題稿件,深入挖掘典型人物,激發朋輩激勵作用。
(三)以規范公眾號日常管理為要求,開發新應用與新服務。復旦研究生公眾號的服務內容主要分為兩塊:一是在微信后臺應用中開發“微茶廳”、微信矩陣等;二是固定推送欄目,360度圍繞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每一步。在后臺應用功能方面,“微茶廳”致力于搭建常態化、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臺,基于“復旦研究生”和“復小研”微信公共號開發自主學術平臺“微茶廳”,真正做到“讓學術融于生活”。微信矩陣目前已涵蓋50多個校園微信平臺,“小研部落”“校園攻略”“團學精彩”三大矩陣版塊精確定位服務廣大研究生。固定推送欄目則按照時間節點,開學伊始推送研究生新生生活篇等文章,幫助新生迅速適應研究生生活;及時學生外出交流等日常通知,及時整合學校各部門緊急通知,成為研究生信賴的生活小助手;推送實驗室安全等專欄,在新媒體網絡陣地做好安全工作。
作者:左超 單位: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