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數學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上充分體現了“抽象、推理、模型思想、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數據分析”的數學素養。教師該如何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如何拓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又怎樣采取從局部到整體的“上掛下聯”的教學對策?
積極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人教版教材中有許多案例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概念和數學語言描述現實問題,培養數學思維習慣。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教師可假設六個人的身高,讓學生得出最高身高、最低身高和平均身高。教師還可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自主選題、編題、解題,教師適當提醒、點撥、完善,引導學生把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養成鉆研數學的良好習慣。
創新教學方法,講好數學故事
正確掌握數學概念和數學語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敢于創新,勇于探索。如教師可以通過編故事的方法,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概念,運用數學語言。在學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推理”時,教師可改編故事:三個小朋友分別拿著紅、黃、藍氣球在公園游玩,小麗拿著紅色氣球,小玫不喜歡藍色氣球,大家猜一猜小玲拿著什么顏色的氣球?類似這樣的生活情景被改編成故事,增加了小學數學的趣味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改編故事,切忌簡單問題復雜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建立數學問題—小組合作討論—探究解決問題”,教師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合作探究中培育學生的數學素養。
改革教學方式,打造高效課堂
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發現問題、探究解決、交流分享”活動,力求實現教材的編排意圖。同時,挖掘教材設計中的“做一做”內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學習、探究學習、討論學習、展示學習”,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如在二年級下冊“用小棒擺正方形”的內容設置中,讓學生提前準備8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上課時分別擺正方形,小組討論解決:每種方法能擺幾個正方形?剩余幾根小棒?怎樣列式表達?余數和除數的大小關系怎樣?類似這樣的動手實踐環節,教材中設置了很多。教師要結合教材,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在實踐、探究、討論、展示中學習數學知識,在組織學生動手活動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作者:李靜雅 單位:西峽縣教體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