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物教學中的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培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育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社會責任素養;教學情境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生物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生物教育教學在高中生社會責任教育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如何切實落實高中生物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一直是廣大生物教師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概念
社會責任素養是人類理性和社會良知的集中體現。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素養是學生在進行生物科學探究、形成生命觀念、培育理性思維的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學生通過生物學的學習與認知,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從而學會理性解釋與科學判斷,并促成學生有效解決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環境保護、關愛生命、健康生活等各種生物學問題時應有的擔當和素能。社會責任素養的具體內涵可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①了解和認同。教師要使學生認識有關生物學領域的社會議題,支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并珍愛生命、敬畏自然,以及理解生態環保的重要意義。②關注和學習。教師要使學生熱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參與生物相關主題的交流學習,理解健康生活建議;遠離、拒絕,科學掌握傳染病防控常識;深度學習生物技術和知識在現代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自覺形成環保意識與正確行為。③辨識和實踐。教師應讓學生熟悉生物科學知識,善于辨識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科學制定合理健康的生活方案,踴躍參與當地環保宣教活動、社區志愿實踐、生態多樣性保護行動等,身體力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④評價和反思。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認識現代生物技術對社會生產生活的雙重作用,客觀分析其造成的影響,評價各種生產、生活行為,并積極開展總結反思,學會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提升社會責任感。
(一)助力學生提升生物學習實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促進高中生社會責任素養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靈活結合本地區情,利用生活社區資源,踴躍參與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學習活動,這樣有助于開闊其學習視野,提高生物學習成效,實現生物教育教學目標。而拓展生物學習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社會責任教育,能促使學生積極關注生物學科領域的各類社會議題和生命現象,摒棄封建迷信和傳統落后思想的影響,學會應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分析、解決生產生活中關于食品安全、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各種現實問題,加強探索思考、討論學習、互動交流,從而促進學生成為自覺關愛生命、關切社會、關注環保,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現代公民。
(二)助推生物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當代的生物教學不再僅停留于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多維目標的達成,而更加注重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從注重學科知識傳授向素養培養轉變,要求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研究能力等關鍵能力,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等優秀品質。尤其是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是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關鍵,更需要教師落實于具體學習進程和鮮活的生活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熱心參與實踐學習活動和踐行環保實際行動,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育策略
(一)整合教材資源,豐富社會責任知識生物課程教材中蘊含極為豐富的信息和資源,是優化生物教學、實施社會責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深入挖掘課內外教材資源,梳理、整合、利用教材中體現生物學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素材,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學習,掌握更多的社會責任知識,進一步豐富理論知識素養,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為社會責任素養培養奠定知識基礎。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整合課內教材內容,歸結社會責任知識。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圖文資料等正文內容和輔助欄目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基點,對學生積累生物科學知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問題探討”“科學家訪談”“信息鏈接”“思考與討論”“科學前沿”“資料分析”等輔助欄目,為指導學生學習、掌握更多的關于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人類遺傳病和瀕危物種保護等知識,學會辨別生物學問題等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SARS病毒、艾滋病毒”等案例素材指導學生掌握關于疾病防控的知識,使其更好地理解珍愛生命的意義;利用“發菜”藍藻的案例了解保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資源的知識和意義。又如,在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孟德爾遺傳定律”“摩爾根實驗”等內容,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學習遺傳學方面的知識,掌握各種常見的遺傳現象,學會辨識各種遺傳現象的“經驗”總結和真假觀點。此外,在必修三“穩態與環境”教材中,許多章節和框題中都編排了教輔欄目,如“科學•技術•社會”欄目為學生展現了“激素類藥物的應用和影響”“的危害”“艾滋病防治”等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生動的生物知識[1]。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利用生物校本課程資源,為學生拓展社會責任知識。具體而言,教師融合利用校本課程教材資源是為學生拓展生物社會責任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恰當融入STSE校本課程教育內容,能增進學生對生物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密切聯系的理解,開闊學生知識視野。又如教師可利用“生態科學與環境保護”校本開展課程教學,指引學生掌握更多關于沙塵暴、酸雨、生態環境失衡等知識。此外,教師開展跨學科校本課程,也能加強生物與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的交叉學習,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生態和生命科學知識,增進其對生物知識和概念的理解,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系和遷移。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離不開鮮活有趣的教學情境和社會生產生活場景的烘托。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創設生活化、媒體性、話題式、問題型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有效參與生物學習,激發其應有的社會責任意識。第一,優化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優化設計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使其熟練掌握生物學習技能和方法,培養其積極的社會責任意識。例如,在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及應用”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農業生產中大棚種植的案例情境,以引導學生加強對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進一步認識搭建種植大棚對提高二氧化碳濃度、合理開展人工管理、增加作物產量等方面的積極意義。第二,優化設計媒體性教學情境。教師可巧借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更為直觀的媒體性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課堂,不斷增強其珍愛生命、環境保護和健康生活等社會責任意識。例如,在必修三“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播“沙漠化、洪水和干旱等生態破壞”微視頻,并結合課堂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入情入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災害,以及由于人類不斷破壞生態環境而引發的警示等。借助媒體性教學情境,學生可以近距離領略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現實問題,激發其強烈的認同感,從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人類珍惜自然資源、保護地球能源的必要性,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營造美好生活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第三,優化設計熱點話題情境。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將生物多樣性、全球性變化、系統健康、轉基因技術等現代生物學科熱點話題引入課堂,從而順利激發學生參與生物互動學習的熱情,使其了解更多的生物學前沿知識、探析典型社會熱點問題,并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例如,教師聚焦食品、化工、環保、人口、能源、仿生學等現今社會熱點話題,指導學生討論分析、互動交流,啟發學生及時關注生態道德、社會公共安全等問題,激勵學生嘗試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社會問題,進而有效增進其社會責任意識[2]。
(三)引領實踐活動,力踐社會責任行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培養學生高中生物社會責任素養的有效載體。結合生物教學需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社會調研考察、社區服務、學習訪談、設計制作實踐等多樣化的形式。例如,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實踐學習活動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科學選定學習主題,探索研究生物知識。其中,高一、高二學生積極圍繞自然科學主題,選取了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動植物保護等視角進行研究學習;也針對日常生活主題,選取了“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呵護身體健康、拒絕垃圾食品”“青少年學生如何做好合理營養配餐”等內容開展研究學習。學生通過加強團結協作,完善學習方案設計、知識理論儲備、具體活動實施、學習交流分享、總結反思提升等研學環節,極大提升了他們搜集、整合、處理、儲備各種有益信息的實踐學習能力,培養了其運用生物知識、探索生物問題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3]。又如開展社區服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實踐活動形式,同時也是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方式。在學校統一安排和教師科學指導下,學生一起走出課堂、走進社區,參與各種服務活動,能進一步強化校園與社會的聯系,使學生獲取豐富的活動經驗,增強其實踐行動能力,激勵其養成優良的思想品德和社會公德。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生物科普宣教活動、社區公益服務、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等主題性社區服務活動,或者結合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國際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植樹節、愛鳥周等特定的紀念節日活動,走進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主題服務活動,這樣不但有利于促進社區居民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的嚴峻形勢和保護環境、資源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激勵學生通過宣教實踐,豐富實踐活動體驗,形成主動宣傳科學、自覺傳播科學知識的積極意識,進而培養其應有的社會責任素養。
四、結語
探索有效教學路徑,優化學生社會責任素養,是實施生物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更是生物學科教師教學必須承擔的教育重責。高中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必須不斷堅持教育探索、實踐和反思,將生物教學與素養教育深度融合,探尋總結更加有效的社會責任教育實踐活動形式,才能收獲更為豐富的教育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萬軍.高中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調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9.
[2]王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J].教育觀察,2019,5(15):12.
[3]先明香,伍春蓮.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以“光合作用”一節為例[J].中學生物學,2018,10(10):28-29.
作者:蘇少興 單位:福建省屏南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