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地區醫高專生物化學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近年來,隨著國家把高等專科學校納入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進行管理,高等專科教育在招生錄取、項目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面臨極大挑戰。特別在招生方面,分類招生比例大幅增加,這些沒有參加高考入學的學生與高考錄取的學生相比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給教學帶來了極大難度,這種現象在民族地區醫高專表現得尤為明顯。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本質的學科,其內容繁多、結構式繁雜、反應式繁瑣,表觀上看不見摸不著,老師難教,學生難學。面對新形勢,如何激發醫高專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興趣,提高生物化學的教學效果,是每一位生物化學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為此,筆者梳理和總結了近年教學經驗,旨在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1講清為什么學,讓學生明白學之有理
醫高專生物化學研究對象主要是人,故也稱之為醫學生物化學或人體生物化學。據李自成等[1]對中東部地區8所三級醫院80名臨床醫生的調查結果顯示,80.6%的臨床醫生認為生物化學課程重要,其中非常重要的占37.5%,其主要原因是臨床工作中常用或為后續課程打基礎,或考研和執業醫師考試需要。因此,在講授生物化學時,就必須讓學生明白學習生物化學的原因及其重要性:一是醫學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醫學人才培養方案是根據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的實際,著眼于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具體實施方案,對開設課程、講授內容、學時多少、考試還是考察等都作了明確規定。而生物化學是其中一門必修的重要醫學基礎課程,只有完成該學科的學習,并考試合格,才能獲得學歷證書。二是臨床實踐要求學。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上了解人體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節、生物信息的傳遞與調控,以闡明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的化學機制的一門學科[2],與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以及臨床醫學關系十分密切,只有把相關知識融會貫通,才能為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轉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執業資格考試要求學。作為醫務工作者,要求必須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其唯一途徑就是參加相應執業資格考試,而生物化學就是其中必考內容之一,這就要求醫學生必須學習該門課程。由此可見,讓學生明白學習生物化學的道理,必須學且要學好,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2講清學什么,讓學生知道學之有用
生物化學學什么,這是學生關心關注的問題,更是生物化學教師教學的核心和重點。筆者認為,一是學發展史。從生物化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來看,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如古代孫思邈用豬肝治療雀目(夜盲癥),其根本原因是豬肝中維生素A含量豐富,能促進視網膜桿狀細胞中視紫紅質合成,其分解時光化學反應增強,夜盲癥得到治愈。孫思邈還說:“凡遇山水塢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之作癭”,意思是長期飲用山澗缺碘的水就會得大脖子病。他用海藻、羊靨(羊甲狀腺)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其原理是長期缺碘的病人引起甲狀腺組織增生,以增強其攝碘功能,而海藻、羊靨中含有大量的碘,經常攝入,即可促進甲狀腺合成甲狀腺素以滿足需要,甲狀腺組織不需要再增生擴大。這也是我們每天食用加碘食鹽后大脖子病基本消失的重要原因。通過這些實例的講述,讓學生把生物化學的歷史知識轉變成醫藥學基礎知識,從而知道生物化學有用。二是學生物化學基本知識。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是醫學生未來開展疾病診斷、治療的基礎,是醫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但生物化學章節多、知識面廣,在課時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既保持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又突出重點難點,這就要求生物化學教師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切實轉變教學理念,按照“適度、夠用”的原則來優化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各章節的學時。從李自成等[1]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86.1%的臨床醫生認為物質代謝及其調節(包括糖、脂、氨基酸、核苷酸、肝膽生化和血液生化等)是臨床中經常用到的知識點;其次是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占20.8%);很少用到的包括癌基因、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基因工程和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等專題篇(占67.2%),以及復制轉錄翻譯、基因表達調控和細胞信號轉導等基因信息傳遞內容(占45.3%)。筆者參考該調查結果并結合醫高專學生基層崗位實際,加大物質代謝及其調節、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學時,專題篇以講座形式完成,遺傳信息傳遞的內容則交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時予以輔導,以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熟悉復制、轉錄、逆轉錄和翻譯等定義、過程,特別是蛋白質生物合成與醫學的關系,掌握抗生素、干擾素在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機制,為將來臨床用藥提供指導。三是學應用。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層次和最終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醫高專教育特點,把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與生活常識聯系起來,把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弄清生物化學作用機制,特別是磺胺、抗生素抑菌的生化機制,巨幼紅細胞貧血病、白化病發生的生化機制,酒精和高溫高壓消毒的生化機制,5-FU、6-MP抗癌的生化機制等。如臨床上用酒精消毒的生物化學機制是酒精能破壞致病微生物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而使其變性,從而失去致病的功能,保護人體健康。又如,在講到黃疸時,增加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內容,讓學生知道藍光可改變血膽紅素的結構,促進其排泄,從而減少核黃疸發生的機率等。通過結合實際和臨床,讓枯燥的理論知識活起來,學生就知道生物化學在生活中、臨床上都十分有用,應該學且要學好。
3講清怎么學,讓學生清楚學之有法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句格言:IhearandIforget,IseeandIremember,IdoandIun-derstand(我聽到的,我會忘記;我看到的,我會記住;我做過的,我會理解)。這對學好生物化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筆者認為,學好生物化學,一是要聽好課。生物化學章節多、結構式多、反應式多,理論性強,學習較為枯燥,這就要求老師要備好課、講好課,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要聽好課,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和節奏走,確保聽得懂,同時及時作好筆記,這是學好生物化學的前提。二是看好書。新形勢下,生物化學課時少、上課速度快、每次課講授的內容多,如果僅僅依靠上課聽講和隨堂筆記很容易忘記,因此課后既要看好書和復習筆記,做好每一章的思維導圖,及時消化重點難點,掌握好前后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理解好生物化學與醫學關系,做到溫故而知新;又要構建“平衡”思維[3],發揚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抽絲剝繭,把每個問題弄清弄懂并學會應用,做到把書由厚變薄、由難變易,這是學好生物化學的關鍵。三是做好題。在聽好課、看好書的基礎上,要多做題,特別是多做助理醫師考試題中有關生物化學的題目,通過做題鞏固所學的知識點,熟悉生物化學在生活和醫學中的應用,這樣才能把知識學活,這是學好生物化學的保障。
筆者通過積極主動優化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樂趣,講清學習生物化學的道理、用處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內生動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自成,汪萍,盛德喬,等.基于醫生的調查研究對于生物化學的教學的啟示[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3):166-168.
[2]張申,莊景凡,龍友國,等.醫學生物化學[M].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
[3]龍友國.構建“平衡”思維提高生物化學教學效果[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7,30(3):218-219.
作者:龍友國 單位: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