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生物教學的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課改后,高中教育受到的沖擊無疑是最大的,過去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高中教師的各項工作都受到高考的鉗制,很難有自由施展的空間,因而教學模式一成不變,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很難增加。素質教育理念提出后,高中教師開始嘗試為學生減壓,也發現了新型教學方法具備的優勢,使能力教育成為高中教育的主要內容。本文針對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策略進行探討,旨在為讀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中教育生物教學新課改教學策略
一、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課堂氛圍帶動學生情緒的力度不足。現如今,高中生物課堂設計的重點仍落在知識講解上,由于生物課程知識容量較大,教師將每一章節的知識講解清楚就已經耗費了大量課堂時間,很難再拿出時間來讓學生課上探究。其次,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認知不足。在學生主導的教學中,學情是教師開展工作的出發點,然而由于當前高中班級人數較多,生物教師在不擔任班主任的情況下與學生的相處只有短暫的授課時間,對學生的了解也就趨于片面化。課堂教學脫離了學情基礎,不僅學生學得“吃力”,教師也會有“費勁”的感受。最后,生物是高中科學類學科中較為容易理解的一門,許多高中生對于生物課堂不夠重視,并且認為生物是一門自學就可以學會的學科,導致生物課堂的氛圍長期處于低迷狀態。而生物教師若是不能成功為學生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則會加重這種現象,失去學生的支持。
二、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新教學設計
在設計教學時,高中生物教師應明白教學本質上是學生學習知識能力的過程,尤其是新課改之后,“學生主導”這一概念被引入高中教育,因此生物教師應本著為學生分析教材的角度安排課堂內容。對于高中生物教師來說,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已熟記于心,但其對高中生學情的了解可能還不足。此時,生物教師應創造與學生交際的機會,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知識接受能力,隨后再設計出難度適宜、結構得當與內容精彩的課堂。例如,教師可使用“導學案”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書面化的預習,并通過分析學生填寫的內容來挖掘對學生來說有理解困難的內容,并將這些問題整合為教學重點。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課前就將一些不用過多解釋的知識內容理解好,并向教師提供自己的預習記錄,便于教師了解學情。
(二)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具體展開流程,高中生物的理論體系較為完整,課程內容中的各部分知識具有很強的縱向、橫向對比意義,高中生物教師常會選擇“表格對比”的形式讓學生對比著記憶各章節知識。這一教學方法可幫助學生系統地把握生物學的各部分具體理論,并形成整體認識,確實符合高中生物教學對學生學科能力的要求,但在具體的施行中,若只是讓學生背誦表格內的知識點,學生容易搞混不說,其學習負擔也會過重。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將這一教學方法進行優化,使各個小框架中的對比內容脫離文字的限制,變成形象的直觀記憶。例如,在學習“酶”這一小節時,高中生需要記憶對比性內容就是酶的“失活”、“滅活”等條件。此時,教師可復現課本上描述的小實驗,為學生演示不同化學試劑與溫度變化對酶的活性造成的影響,讓學生直觀記憶各種化學反應現象。
(三)營造良好氛圍
在素質教育中,學生面臨的課程壓力雖有所緩解,但大多數高中生對自己的學習都有較高要求,受互聯網思維的影響,高中生越來越懂得如何去判別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對課堂質量也有了自己的評價標準,教師若想爭取學生的信服,就必須要展現出最專業的一面,用學生熱衷的形式展開教學,在學生支持的情況下營造良好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章節時,生物教師為讓學生理解不同種類的跨膜方式,可以自制一些生物模型用于課堂講解。教師可以用粘土制作一個中空且表面布滿小孔的球,用以比作細胞,再用不同顏色的粘土制作“蛋白質”、“小分子物質”等需要跨膜的物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往小孔中注入清水等“小分子物質”,讓學生記憶這些物質跨膜時不需要載體,而“蛋白質”的體積超過了小孔的承受范圍,教師就可拆下來小球的一部分,與“蛋白質”粘在一起,將蛋白質放入小球內部后,再將被拆下來的一部分復原,表示載體的功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學若想實現徹底的改革,而不是只在形式上模仿素質教育模式,教師需要從當前問題中提煉改革方向。首先,教學設計決定了課程的節奏與內容,新型生物教學必須具備創新型課堂;其次,教學方法決定了學生的知識接收路徑,必須與素質教育目標一致;最后,教師要用良好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記憶力。
參考文獻:
[1]孟祥愛.探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途徑[J].華夏教師,2018(22):81-82.
[2]劉立榮.新課改形勢下高中生物教學與高考銜接的對策[J].名師在線,2018(20):92-93.
[3]盧志建.新課改下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途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179.
作者:彭麗華 單位:安徽省廬江縣湯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