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業銀行貸款稅務風險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隱性風險貸款的形成因素
隱性風險貸款往往被商業銀行所忽視,一方面是因為在貸款質量分類中隱性風險被劃為正常類,因為一個“隱”字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能夠按時隱性風險貸款轉變成顯性的風險貸款,需要一定的量變積累,因為長期性而被忽視。在對隱性風險貸款的研究中,其產生原因是首先需要研究的對象。
(一)政策調整因素
我國的政體特點決定了,政策因素對隱性風險貸款的形成有著更為明顯的影響。諸多政策敏感性行業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各商業銀行為順應經濟發展的大形勢,把有限的信貸資源更多地投向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有利于節能減排等地方政府鼓勵、支持的行業。而產業政策調整前的一大批原來有市場、有盈利的企業成為禁止發展和貸款的對象,商業銀行先前注入了信貸資金,退出過于集中、速度過于快,會使企業陷入資金困境,直接增大信貸資金的風險。
(二)經營變化因素
當前很多企業存在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更高的利潤增幅、更大的企業規模應當是企業的必然選擇。而盲目的擴張和超能力負債經營,一旦遇到問題,很有可能造成資金鏈條的斷裂。此外,如果投資缺乏考證,對行業不熟悉,對風險的認識不明確,很容易出現跟風式的表面繁榮,一旦業務發展過程中周轉資金不足,風險的釋放必然造成銀行承擔損失的可能性增加。
(三)環境變動因素
2008年以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原本明顯的在經濟周期變得撲朔迷離,上升階段、下行階段分解不再明顯,一旦出現供銷環節出現問題,資金周轉不暢,那么,虧損、破產情況就會大范圍出現。而經濟周期的不穩定性又制約著地方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經濟周期的下行時期,商業銀行將面臨著融資客戶的風險轉嫁。
(四)自身管理因素
有的企業管理模式陳舊,管理水平低,甚至有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體制的企業,組織水平和產業水平均有較大差距,此外技術因素、人才因素、開發能力因素、應對市場因素等等很多方面,如果不適應市場,就會造成競爭力的下降,市場份額的喪失都可能會造成銀行先前所投放的信貸資金面臨較大風險。
二、管理轉型的對策及建議
信貸業務需要商業銀行承擔風險、控制風險并在風險管理中獲得收益,不斷提升控制風險和管理風險的能力是商業銀行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為此,商業銀行必須建立科學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形成風險控制的長效機制,加快實現從顯性風險貸款管理向隱性風險貸款管理轉型,增強風險管理的主動性。
(一)提升業務管理水平
對信用度高、綜合回報率高且未用足授信的優質客戶,完善發放手續,盡快投放到位;對第一還款來源充足、第二還款來源有保證的中小企業要積極營銷,爭取在中小企業貸款的拓展上取得較好的成效;對網點實行分類指導,明確營銷重點,落實營銷責任,同時做好重點客戶的跟蹤營銷,對存量客戶進行排隊分析,確定重點支持類客戶名單,通過增加授信擴大市場份額,逐步培養一批忠誠客戶。
(二)構建風險防控體系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隱性風險貸款識別的評估、信息傳導、獎罰等機制,實現對隱性風險貸款從識別、控制、處置等全過程的系統化、規范化管理。二是要加強信貸檢查體系建設。要探索現場檢查技術分析工具和手段,增強信貸檢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到檢查與大客戶風險管理相結合,檢查與全流程違規積分管理辦法執行相結合,檢查與潛在風險性貸款壓降相結合,防止隱性貸款風險。三是要盡快構建客戶分層管理體系。建立大型、重點客戶由一級分行直接營銷管理,二級分行輔助管理;中型、一般客戶由二級分行直接營銷管理的分層次管理模式,以提高對不同類型客戶的隱性風險貸款防控的針對性。
(三)健全監測分析體系
強化貸款的全流程管理,推動商業銀行傳統貸款管理模式的轉型,提升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內部應將貸款過程管理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分解,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則將各環節職責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和崗位,并建立明確的問責機制。這些環節主要包括:受理與調查、風險評價與審批、合同簽訂、發放與支付、貸后管理等。通過進一步強化科學的貸款全流程管理,真正實現貸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有助于提高商業銀行貸款發放的質量,也有利于商業銀行增強貸款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四)建立風險轉化機制
在現有管理機制和營銷網絡的構建過程中,如果再用"吃一塹,長一智"的思維定式來解決,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前瞻性做好隱性風險貸款防范工作顯得事在必行。可由銀行和借款企業及其擔保企業分別向保險公司辦理資金和財產保險,對貸款發生風險時,由保險公司按投保情況給予經濟補償,從而實現風險轉移。也可以采取份額分散、對象分散、期限分散、行業分散等方式,建立風險分散機制。避免因個別行業的大起大落給銀行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五)突出風險防控重點
完善風險識別監測分析機制。要加強對客戶的監測分析,做好重點客戶的風險監控工作,實行貸款大戶風險監控負責人制度,建立健全大戶突發性風險應急防御機制,切實防范大戶隱性風險。一是對多家銀行融資,特別是近年來融資額驟增的企業,切實防范他行資金抽逃、企業“猝死”的風險。二是高度關注企業實力、法人行為,防范企業多元經營、主業不主、參與民間融資、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切實防范企業法人參賭及其他不良行為形成的道德風險。三是高度關注關聯企業聯保、互保問題,警惕一家企業倒下帶來的連鎖反應風險。四是對行業、客戶、產品以及押品價值進行仔細分析,切實防范形勢變化較為敏感的紡織、化工行業、動產質押物價值變動等風險,做到心中有數,預防在先,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我們應對看到,目前商業銀行“重貸前、輕貸后”的重貸輕管的現象普遍存在。必須強調加強貸后管理,有助于提升信貸管理質量。加強貸后風險控制和預警機制,強調動態監測以及對貸款賬戶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強信貸操作管理和風險防范。將目前實施的放款后作業監督管理前移為放款前的信貸操作集中監督,信貸管理部門要切實履行放款前提條件核準、擔保核實、借款合同及相關協議審核、信貸資金監督支付等信貸業務操作職責,逐步建立貸款前提條件審核、貸款監督支付、信貸檔案管理等新型信貸作業監督體系。
三、結語
商業銀行不可能避免風險,只能管理風險,因為銀行的任何活動都具有一定的風險,在管理風險風險的過程中,是如何去識別風險,如何去判斷風險的大小,如何去分散風險,如何為風險提供相應的保障是商業銀行永恒的話題,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