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中的綠色環保意識內涵養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生態污染的日益嚴重,公眾和社會對生態保護更加重視,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加強,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依然略顯薄弱。本文主要針對在生態文明視閾中,綠色環保意識的內涵及其養成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領域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態文明視閾;綠色環保意識;內涵;養成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公眾和社會對生態環保更加重視,而在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狀下,人們在探索環保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不能單純的依靠法規、法律、政策以及制度等硬性約束,想要切實扭轉我國生態現狀,一定要從根本上幫助人們樹立環保意識和觀念。當前,對于生態保護,我國公眾的認識要更加深刻,但是學界和公眾環境意識還相對缺乏普及。因此,在社會新局勢下,我國相關部門和行業一定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宣揚綠色環保意識,讓其成為一種時代新時尚,推動我國綠色環保事業的蓬勃發展。
1綠色環保意識的主要概念
綠色環保意識主要是指通過綠色的方式開展環境保護,以自然與人類的整體關系為立足點,實現二者關系的穩定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當前,我國在應用綠色環保意識過程中,不斷涌現與綠色有關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例如綠色標志、綠色工程、綠色技術、綠色投資以及綠色計劃等,其以人類生態需求為出發點,在社會和家庭范圍內,改變以往不環保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創設出一種節約型、生態平衡以及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全新環境,并且將環保理念和綠色行為深入人心,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積極的綠色文化。
2綠色環保意識的相關內涵
2.1返璞歸真
不加修飾、回歸自然是綠色保護和生態文明的發展目標,無論是林地、森林或者濕地,其存在都具有其獨特的價值。人類作為地球的重要一份子,也要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在自然面前不斷的反思和體驗,正確定位生態自然與人類生存的關系。同時,人類作為自然資源的利用者,在消費和生活的過程中,要減少對自然的破壞,防止出現過度消費、過度包裝的行為,真正做到返璞歸真,與自然零距離接觸。
2.2簡約而不簡單
人類在實際生活中,要遵循生態保護的原則,合理選擇消費方式。同時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需要適應與生態自然的能量和物質交換,通過科學的消費方式,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生態文明理念下,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是世界共同提倡的新型消費方式,其中適度消費主要是指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自然的承載力,防止出現奢侈消費和過度消費的情況;綠色消費主要是指不對自然物品進行過度包裝,例如在農業生產中,不能過度依靠科學技術和肥料,為消費物留下發展空間。
2.3低碳消費
當前,低碳消費作為當前最流行的消費方式,其主張改變人類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屬于現代社會的新型消費觀念和價值理念,采取一種簡樸、簡約而簡單的方式生活生產,進而降低碳排放量。首先,低碳消費屬于新時期下一種全新而先進的價值理念,是以人們意識為主導的新觀念;其次,低碳消費是一種健康而綠色的行為習慣,是促進我國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低碳生活強調一種簡樸、簡約以及簡單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通過低碳排放的方式,降低社會整體碳排放量,進而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最后,低碳生活是我國構建生態文明的前提和基礎,而這種生活和消費習慣并不是過于強調節制和節約,是通過一種可以切實滿足人們正常消費和生活的方式,滿足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新時期下,低碳生活必然會成為世界人類的共同追求。
3生態文明視閾下綠色環保意識的養成策略
當前,在我國大力提倡綠色環境的背景下,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逐漸成型,但是社會的環境道德水平依然較低,而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環保意識的形成主要依賴于政府,人們自身還沒有建立相應的習慣和行為意識。同時,我國公眾對環保的參與程度較低,而大多數環保行為都是在政府的提倡和引導下而開展的,并非公眾自發開展。因此,如何幫助人們形成自發的環保意識,是當前我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1將環保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環境保護與生產生活具有密切關系,人們的環保知識、環保行為以及環保意識主要源于生活,因此,想要幫助人們養成正確的綠色環保意識,一定要注重將環保教育融入到生活中。當前,我國人口總量持續增加,但是受教育程度總體較低,人們的綜合素質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尤其在生態保護方面,大多數人們嚴重缺乏環保意識,甚至存在嚴重的環境破壞行為,進而導致環境污染現象的加劇。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充分落實環保教育,積極利用社區活動、電視、廣播以及網絡等形式開展綠色環保宣傳,并且組織專業人員在社會中開展知識教育,利用報紙、宣傳單和宣傳欄等途徑,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共同發展。例如,我國大多數家庭對生活垃圾不分類、不處理,甚至存在隨意丟棄的情況,不僅導致環境污染,同時還是對資源的浪費,針對這一現狀,要加強人們對垃圾危害的認識,進而主動的規范自身行為。
3.2樹立人類是地球棲息者和觀察者的思想
新時期下,人類一定要轉變自身觀念,不能將地球的資源當做是我們的獨有財產,要樹立人類觀察者以及棲息者的思想。首先,利用生態道德觀念,對人類的技術、科學、政治、文化以及經濟行為進行約束,人類要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資源,在自然管理管理過程中,注重生態道德觀念的養成;其次,在自然與人類的相處中,人類需要扮演道德實踐者和道德評價者的雙重角色,人類不僅需要具備生態評價能力,同時還要具備發現生態價值的能力,在利用資源的過程中,要樹立人本主義思想,摒棄傳統的利己主義,將綠色保護融入到資源利用中。
3.3養成從自我做起的習慣
地球是人類生活和繁衍的唯一場所,人類在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中,想要實現二者的和諧共存,推廣綠色環保意識,需要養成從自我做起的好習慣,從群眾、從地區等小部分、小范圍做起,最終實現全國、全球的大范圍推廣。人類要不斷轉變自身的環保觀念,認識到生態資源的價值,以綠色環保為核心,轉變自身的生活方式,形成綠色的消費觀念、生活理念以及生活習慣,以生態保護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實現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4綠色環保意識的本質分析
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一項行動、一種理論和一種行為,其更是代表了一種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環境保護需要將生存哲學與自然哲學充分結合,將個人生活與地球環境充分結合,引導人們從生活的微觀角度和地球的宏觀角度,對體會環保意識的理念與精髓。生態倫理具有浪漫的情感色彩,其將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通過啟迪人類心靈的方式,去感受自然的神奇與美妙,這是時展和人類生活的最終歸宿。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終究扮演著使用者的角色,而環境保護意識,則是人們在使用大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和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思考,這不是簡單的義務鋪陳、也不是單純的論點說明,更不是需要加以保護和堅守的價值和準則,其是深入于人類實際生活中的一種倫理信念,在社會新時期下,環境倫理成為了人們道德關懷和人文主義的試金石,是體現個體與社會道德境界的重要標準,是個人對待自然對待生活的理想信念,因此,環境保護的本質就是價值觀念。自然價值課題的研究目的,是解決人類生活與發展的現實問題,想要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人類需要實現文明的推動與發展,用綠色行為和思維看待當前的環境問題。綠色環保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新時尚,其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強調自然與人類利用和經濟的價值,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運動場和資源庫,以往輕視自然、重視發展的思想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綠色環保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是人類社會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是人類在發展中對自然的感悟和體驗,其產物就是新型的環保和生態理念,無論是綠色還是低碳,其目的和歸宿都是人類對自然的重新認識和理解,是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重新定位與思考。綠色象征著青春、希望、生機、成長、生命、環保、自然、寧靜和和平,這些字眼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情懷和生態倫理色彩,在人們的生存與發展中,綠色始終以一種浪漫的方式追隨著人們的發展足跡,而人類的環保意識和行為方式,也在不斷的影響著自然。
5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沖突下,人類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態理念和環保意識,為了進一步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一定要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樹立保護理念等途徑,幫助人們養成正確的綠色環保意識,進而推動我國社會的穩定以及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敏達,張錫,張新寧.生態文明視角下河北省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對策研究[J/OL].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3.
[2]楊旭.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路徑研究[J/OL].法制與經濟,2017,(09):66-68.
[3]沈慧惠,梅雪.發揮媒體傳播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J/OL].改革與開放,1-3.
[4]玄凌,董前程,朱麗娟.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綠色消費觀研究———以哈爾濱部分高校為例[J/OL].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8):1-2.
[5]劉紅晉.方世南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述評[J/OL].鄱陽湖學刊,2017,(04):26-32+125.
作者:張會玲 單位:唐山市環境保護局樂亭縣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