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古代“天人和諧”的生態智慧是中共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來源。儒家強調人與天同一,人道符合天道,萬物平等各得其所,并要求對環境資源施加保護??鬃又鲝垺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孟子指出“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老子主張善待萬物,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老子認識到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就像植物離不開土,魚兒離不開水。莊子則具有“萬物一齊”的平等觀、“同與禽獸”居的生活態度。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文明的理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另一個重要來源,為中共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已經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中,主要是人類依賴自然界生存,地球上要是沒有人,其他生命照樣生存,如果沒有植物或者沒有昆蟲和微生物,人類則只能存活幾個月。因此,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的生態環境。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界,人類必須運用自然規律改善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等于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人類需要運用科技的力量來調整人和自然的關系,運用先進的技術和革新方法有效地減少廢物的產生,降低或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
1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類無限制地開發自然界,過度地消耗資源,過度地改變自然界的存在形式,過度地強調人類的主體性,使人與自然走上了對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礎。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換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才能換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持續發展。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個統籌”,其中“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僅僅是指人口的持續增長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持續使用,而且指人類對自然界要和諧相處,不再野蠻破壞和征服。同時,也認識到發展既要保證速度又要保證質量,用科學發展代替盲目發展,用生態的觀念代替唯GDP的觀念。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目標充分反映了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需求。這是人類對創造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渴望。因此,我們的小康社會是公平與效率、民主與法治、科學與人文、活力與秩序、人與自然相和諧統一的小康社會。
2建設“兩型”社會
在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主要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技術的革新和管理措施的改進,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資源消耗,使人類的生產活動與自然實現協調發展,使經濟的增長建立在低消耗、高效益和綠色環保的基礎之上。兩型社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上正式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標志著黨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方略上的跨越式進步。同時,中共十七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作了寶貴的探索。為今后黨相關思想的發展做了重要的鋪墊。2007年12月,主席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和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開班的講話中,重新強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同時首次發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號召,要求用最大力氣和最大決心把政策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3建設美麗中國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上再次以專項形式提出要全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高度,更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從原來“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變,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要融會貫通于其他四項建設之中,這是黨執政方針的創新,也是順應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是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根基的戰略舉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1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科學健康消費
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讓我國人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富裕起來的人們更加渴望生態文明,為此我國必須廢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觀念,堅持抵制“寧要毒死,不要窮死”的觀點,拋棄“我消費我快樂”等消費主張,盡快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同應對生態問題。思想觀念具有導向性的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必須在全民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并將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行動落實到千家萬戶。首先,通過網絡、電視、海報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節儉的目的和意義,在全社會形成浪費為恥、節儉為榮的氛圍,促使國民樹立憂患意識和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其次,通過不同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例如在學校、社區、商場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宣傳環保知識和法律法規,使各類群體做到真正關心、支持并最終參與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再次,大力倡導建設生態文明,通過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只有全社會牢固樹立了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建設才有望早日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成為現實。
2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立法
中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已頒布實施20多年來,一些內容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一些新出現的問題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一些新興的環境保護領域存在無法可依的現象。環保工作與政府政績考核要求難以協調,某些政府官員仍然將GDP的增長作為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說:有的地方領導當面說環保重要,背后還是GDP掛帥。而近幾年來所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往往是當地規模大、效益好的支柱企業和利稅大戶。一些企業為躲避政府的監管,將大量的工業廢水、污水偷排到地下,造成地下水被嚴重污染,當地群眾苦不堪言。而當地環保部門卻對企業排污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與那些不法企業狼狽為奸,任污水亂排,致使人民長期生活在污水的環境里。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上明確提出:“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觀的財稅制度”。國家已經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制定了法律法規,并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健全完善?!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相繼出臺。2004年3月,《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項目正式啟動;2006年9月7日,《中國環境經濟核算2004》綠皮書正式公布,這是中國關于環境污染經濟核算報告的首次,綠色GDP核算結果的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另外,我國對稅收、財政、土地等方面的法規政策也做了有利于促進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調整。各級政府部門應該恪守職責,在節能環保上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制定合理的考評體系和獎懲機制,對那些只看經濟增長不看生態惡化的政府官員進行教育和引導。同時,建設訓練有素的執法隊伍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重拳出擊狠抓問題企業,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3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修復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也持續提升,中國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在“六五”到“十五”的20余年時間里,已從最初的150億提高到現在的7000億,僅2006年度和2007年度,全國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就達到了5500億,占同時期的GDP的1.24%。但祝光耀在《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會上說,由于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和污染,對國民經濟造成了10%左右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對環保是投入很高成效卻很低。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快速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報告將先前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兩字之差,但意義深遠。加快速度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就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經濟發展的動力轉到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工人素質的提高和企業管理創新上來;就要優化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第二產業給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動力,卻也成為污染的主要來源,消耗了我國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因此,我國的發展必須更多地緊緊依靠信息技術、科學技術與工業化技術的融合,淘汰舊的生產力,提升行業技術,大力發展服務行業。
在2007年APEC會議上闡述了中國堅定應對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立場,承諾為建設生態文明,中國將“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蓖ㄟ^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并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本文作者:閆巖單位:河南工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