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海南省部分高校為例,進行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的網上問卷調查,首先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現狀進行了闡述,然后分析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的原因,最后從政府方面、學校教育方面、大學生自身方面論述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海南省部分高校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1]大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強弱關乎我國未來社會的發展、關乎我國生態環境的優劣。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意識要從大學生開始做起。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現狀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我們對部分高校進行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的網上問卷調查。問卷共發放4287份,回收有效問卷4285份,回收率為99.95%。在回收到的4285份有效問卷中,有50.90%是女生,49.10%是男生,年齡分布在18~24歲。此次調查的學生范圍是我國部分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其中文科類專業占8.40%,理工科類專業占77.40%,其他專業占14.20%,其中,包括民辦高校17所和公辦高校83所;專科大學生36人和本科大學生64人。此次問卷的內容主要涉及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環境建設參與度、踐行生態文明三個方面。
(一)大學生掌握的生態文明知識匱乏具備基本的生態文明知識應該是我國公民的基本素質,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更應主動培養自我生態意識。然而,通過此次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基本的生態文明知識了解度并不高,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大多以網絡、媒體、電視與書本、雜志、報刊等為主要的途徑來獲取部分關于生態文明的知識,了解到的生態文明知識不全面、不深入、不準確、不主動、不自覺。問卷的調查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由這些結果可見,只有少部分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曉度較高,而大部分大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知識知曉度一般,仍停留在“有所耳聞”“好像是聽說過”的階段,更有少數大學生“根本不知道”“都沒聽說過”生態文明知識是什么,知曉度較低。由此可見,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較匱乏。
(二)大學生參與生態環境建設態度消極大學生對于時代賦予的“積極投身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召喚有不容推卸的責任。目前,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和個人的密切關系,但是總體上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消極。在此次的調查問卷中就大學生在生態環境中應擔當的責任程度,以及他們認為國家政府、企業工廠等應在生態環境中承擔的責任程度的提問,他們的回答反映了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度不高,思想上還不是足夠的重視,具體如表2所示。
(三)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能力不強目前,我國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的能力不強。盡管家庭、學校和社會從不同層面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如節約用水用電、不要亂扔垃圾等,但目前大多數大學生還是認知與行為不一致,存在“認知超前行動滯后”的現象,具體如表3所示。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的原因
(一)大學生獲取生態文明知識的渠道多,但針對性不強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學生獲取生態文明知識,除了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外,還有社會、家庭和網絡、媒體等多種渠道,但針對性都不強。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的生態知識儲備量少、層次較淺。其中網絡媒體和學校教育是大學生獲取生態文明知識的主要渠道,但是網絡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過多宣傳“過度消費、浪費式消耗”等觀念和行為,導致大學生獲取的生態文明知識不準確,影響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作為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有責任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生態環境知識及與生態文明有關的知識,但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切實落實生態文明知識的教育,只是流于思想政治課程的極少章節和少量教學內容的學習,獲取的生態文明信息也僅是浮于表面,難以深入。
(二)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模式存在問題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方面存在些許不足。中國的大多數高校都忽略了生態課堂的重要性。除了主修生態學的學生,主修其他學科的學生獲得生態文明知識的機會較少。許多大學生主動學習生態文明課程,但全校幾乎沒有生態文明課程。大多數與生態文明相關的課程都集中在生態環境這一章節,并未將生態文明教育滲入課堂內外的各個環節,不利于大學生獲取更多的生態文明知識。此外,大多數教師尚未接受過正規的生態文明知識培訓,教學僅限于課堂上有限時間的解釋和示范,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對生態知識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理解。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許多高校都在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不少高校都通過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傳播生態文明知識,但其中存在著學生對生態文明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學校對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缺乏評價標準、生態文明知識宣傳形式缺乏創新、生態文明活動的組織有待加強、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缺乏延續性等不良現象。這些都表明我國高校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還沒形成科學、完善的教育機制,在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上還存在不少問題。
(三)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與行動不一致如上所述,通過學校等渠道的教育,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態文明意識,但是還存在著踐行的問題。家庭教育的影響、“應試教育”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現在大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對大學生的行為造成影響。所以雖然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并且面對生態環境的問題有一定的保護熱情,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很難落實到行動中,并未養成“綠色”行為習慣。空有理論知識而無實際行動,生態文明意識與自身行為嚴重脫節。
三、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建設生態文明,關乎民族未來。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多年來,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目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為了奠定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根基,政府方面應該制定專門針對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法律法規,在法治框架內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具體實踐中,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婦聯等五個部門,《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從大局上為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做出指引。其中,環保部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生態環境法的權威,建立損害賠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讓大學生了解此類法律法規。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主導做好生態文明教育的整體規劃,引導全國高校開設生態文明課程。其他相關部門也應對從事生態環保產業的大學生給予鼓勵和幫助。通過保障和激勵機制,可以持續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二)學校教育方面高校首先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設生態環境課程,重視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把生態文明意識培養放在重要位置。除了建立與環境專業生態環境相關的現有必修課程外,還應建立全民生態環境教育選修課,并向非環境專業學生增設生態文明公共必修課。另外,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要求學生的個人經驗和實踐更加有效。因此,學校應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綠色教學。再者,還要積極聯系學校外的相關實踐基地,如濕地公園、林場和植物園,豐富生態文明教育的場所,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認知。有了更好的校外課堂,還需要建設校內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體系,將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載體。第一,開展以班級為單元的實踐教育,以達到更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效果。例如,學生遵循教師的生態環境研究,開展生態文明旅游、生態公益工作、生態調查、生態文明宣傳等活動,使學生在感受自然的同時獲得生態文明知識,增強生態意識,承擔傳播生態文明的重任。第二,充分利用學生環保社團,以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結合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題,以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生態意識、傳播生態理念的目的。同時,學校還可以成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聯盟,通過高校之間、學科之間的密切對話、交流與合作,共同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教學方法和知行途徑等研究和探索,共同交心得體會。譬如,圍繞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問題及未來工作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優化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體系。以此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肩負起培育生態文明新一代的新使命、新任務。
(三)大學生自身方面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是美麗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和享受者,應該不斷培養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所謂培養生態意識,就是通過各種培養意識的方法和手段,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讓自己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并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自覺地養成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生態文明的行為習慣。大學生還要不斷增強自己的生態文明踐行能力,將生態文明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動當中。要主動積極地參加有關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活動,并且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宣傳,養成關注環保的意識并且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的生活方式,呼吁人們養成生態生活的習慣。強化環保的踐行能力。大學生應該在生活上,嚴格約束自身行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做好垃圾的分類處理、節約水電、不浪費資源,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提高自身生態文明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大學生還要強化自我教育,改陋習,樹新風。增強自我學習生態文明的主動性、提高自我的生態責任感以及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首先,通過課堂獲取更多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知識,并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對教師所講的生態環境知識進行思考,從而加深對生態知識的理解。其次,可以通過上網或查閱書籍的方式進行相應的知識補充。除了平時生態文明的理論知識學習外,還要主動參加相關的環保實踐活動,養成“綠色”的行為習慣。同時,為了增加自身的生態價值認同感和責任感,還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了解自身周圍的生態環境,肩負起責任,逐漸認識到樹立科學、進步的生態文明意識對全球生態保護的重要作用。總之,生態文明意識作為當今人類社會最高形式的一種文明意識,綜合體現了人類意識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而在中,又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闡述和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旨在引導當代大學生具有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向。調查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程度,有利于了解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觀,便于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同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9(1).
作者:徐趁麗 倪小鳳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