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失范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高職學生生態文明素質較低,生態文明行為失范嚴重,其背后存在社會、家庭、學校、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學生四方協同,共同努力。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職學生;文明行為;行為規范
一、高職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現狀
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的重視,高職院校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較快,高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2001年印發的《2001年~2005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才提出高校重視環境教育,逐步創建“綠色大學”的要求。[1]高職院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剛剛起步,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生態文明行為失范問題比較嚴重。
(一)亂扔垃圾。校園里經常可見隨意丟棄的果皮紙屑等垃圾。路面上,草坪里經常可見各色紙屑,湖面上時常漂浮的白色塑料袋和各種飲料瓶子。垃圾不入桶,垃圾桶邊上常常散落各種垃圾。教室的抽屜里、桌面上每天都會有吃剩的食物以及各種紙頭。
(二)浪費水電、錢物。浪費水電嚴重,宿舍里、教室里“長明燈”、“長流水”時有發生。學生食堂里飯菜浪費嚴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高職學生追求享樂,虛榮攀比,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特別是部分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常有追求名牌,追求奢侈品的情況,造成錢物的極大浪費。
(三)破壞公物。踐踏草坪,攀折花木,破壞桌椅板凳等。另外,校園里隨意抽煙的男生女生越來越多,經常能夠看到三五成群的學生吸著煙行走在校園里,課間抽煙的學生不在少數。對他人破壞生態的不文明行為,大部分學生采取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態度,甚至還有個別學生盲目跟隨,懷著“又不是我一個”的心理,做出同樣的不文明行為。
二、高職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失范的原因分析
高職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失范背后隱藏著多種原因,既有社會、家庭、學校等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高職學生自身主觀認知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生態文明氛圍尚未形成。在工業文明時代,人們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對大自然無限索取,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痛定思痛,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開始關注生態效益。然而,目前相當數量的民眾仍然持有經濟發展優于環境保護的觀念,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氛圍并沒有形成。在這種社會氛圍中,高職學生往往只顧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視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做出不文明的行為舉動。
(二)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缺位。目前,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包括生態文明教育的素質教育還未全面、真正推行起來。傳統的道德教育大多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規范方面,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規范方面很少涉及,學生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物種,承擔未來人類社會責任的意識淡薄。在高職院校里很少設立專門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大多從屬于思想政治課程,而且僅涉及一小部分。教學方法偏重理論灌輸,沒有實踐體驗,學生很難把生態文明知識“內化于心”,更無從“外化于形”。另外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部分教師生態文明行為不妥,沒有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有些教師在校園里隨意抽煙,有的教師邊談論著“綠色”、“低碳”,邊開車高碳出行。還有的教師鋪張浪費,追求奢侈品。這些都給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的培養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降低了學生踐行生態文明行為的積極性。
(三)家庭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目前,我國家庭的生態文明意識淡薄,部分家長自身生態知識欠缺,生態文明行為欠妥,誤導孩子,影響其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家長更關注孩子的知識積累和技能掌握,忽略了道德教育,即使有道德教育也只是局限于傳統的道德教育,很少涉及生態文明教育。因此,孩子沒有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物種、尊重其他生命的意識。(四)高職學生自身生態知識缺乏。高職學生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平時較多關注娛樂、購物、運動、游戲等方面的信息,而對環保了解不多,主動學習相關生態知識的更是少之又少。僅有的生態知識也大部分限于身邊常見的生態知識和生態事件,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如“臭氧層破壞”、“水污染”、“霧霾”等。而且也只限于表面理解,不能進行深入思考。對于不能直觀感受的、媒體宣傳較少的生態知識和事件缺乏了解。
三、高職學生生態文明行為養成路徑探究
高職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協同,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大環境,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高教師的生態文明素養。同時要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加強監督監管,對學生的行為加以約束。
(一)營造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一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現代媒體發展迅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其廣泛的影響。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宣傳國家“五位一體”的建設總布局,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普及生態知識,提高人們對于生態文明的關注度,使得生態文明意識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同時加大媒體對公眾生態行為的監督和引導力度,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懲惡揚善,使生態文明之風吹遍整個社會。二是發揮國家的引導作用。可以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推動經濟向生態化、集約化、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使得生態化在生產領域得到普便實現。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規,引導和規范社會不同群體的行為方式,使得生態化生產方式得以支持。同時通過社會思潮引導,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促使公眾認可和支持生態行為,使生態文明行為在全社會普遍實現。
(二)加強生態文化教育。第一,加強生態文化教育的課程設置。目前高職院校里,很少專門設置生態文化教育的課程,造成學生生態知識缺乏而且準確度不足。應該把生態文化教育列為公共必修課,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課時及學分,定為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另外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普及生態文化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增加相關的知識環節,用最新的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同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深對生態知識的理解。第二,開展各種生態實踐活動。教育提倡“知行合一”。高職學生的生態文化教育,除了課堂上學習生態文化知識外,還要加強課外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知”,感悟“知”,把“知”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更好地指導“行”,達到知行合一。校內可以通過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實踐活動,向學生介紹目前的生態環境現狀,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可以開展校外生態體驗活動,深入大自然,真實了解當今時代的生態環境問題,增強生態文明意識,主動承擔保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責任。第三,利用互聯網擴展生態文化教育的空間。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互聯網的這一優勢,積極開辟生態文化教育的新陣地。搭建生態文化教育的網絡平臺,利用各種真實資料,再現生態環境現狀,使學生意識到生態環保的重要性。及時更新平臺信息,讓學生及時了解世界各地的生態事件,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擴大生態文化教育的影響力。第四,提高教師生態文明素質。教師是生態文化教育的主要引導者和實施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生態文明素質。例如可以參加系列培訓,系統學習生態文化知識;參加各種生態實踐活動,加深對生態知識的理解;以課題形式對生態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以此指導學校的生態文化教育。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踐行生態文明行為,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學生,引導學生走上生態文明之路。
(三)加強家庭生態文明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家長要加強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生態文明素質,以身作則,將生態文明意識落實在實際生活當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同時,家長要改變“學習成績至上”的觀念,把關注的焦點從成績上轉移到孩子的全面發展方面。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環保公益活動,了解各種生態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保護大自然的使命感。
(四)完善監督評價機制。高職院校對于學生在生態文明行為方面缺少完整的監督評價機制。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失范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一方面學生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會誤導其他學生做出同樣的不文明行為。學校要完善規章制度,規范學生的生態行為,樹立生態文明行為典范,發揮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人人踐行生態文明行為。同時,對于不文明的人與事給予相應的懲罰。完善生態文明方面的規范和懲處機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監督,促進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可,從而為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奠定基礎。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把踐行生態文明行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中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職學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高低關系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能否順利進行。高職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四方共同努力,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生態文明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振清.美麗中國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110~113
[2]鄧遠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歸因及對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9:25~28
[3]孫瑩.當代大學生生態素質教育探析[J].高教學刊,2015,23:173~174
[4]賈菲.生態文明視閾下大學生生態人格培育研究[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6,4
作者:仝艷麗 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