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分區發展情況下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長期以來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農業主要發展發向[1]。生態農業是依靠生態工程技術建立的與當地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相適應的農業發展模式[2],較之傳統農業,其人力、物力投入較少,能源消耗量少,對環境污染小,是協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有效方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桂林市發展生態農業的天然優勢和必然性
桂林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充沛、水資源充足,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為優越[3]。由于未實現工業大規模化生產,境內水土污染較輕,生態環境良好,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天然優勢;另一方面,傳統農業下資源利用率較低,易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受限于人口、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桂林大規模發展常規農業所導致的資源與生態問題比發達地區更為突出[4],扶持生態農業成為桂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
2發展思路
桂林市農業綜合實力在廣西較為突出,糧食、果蔬產量始終穩居廣西前列。桂林生態農業發展起步較早、模式較多,擁有較為成熟的循環農業技術,但由于桂林市總面積較大、資源分布多樣化、區域特征差異化,整體發展難以保持一致性,部分地區未探索出最佳發展模式,收效一般。基于此,要落實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現實條件,因地制宜,立足于構建多元化、特色化的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完善生態農業產業化體系,協調農業開發和生態治理,加強農業循環技術研究,持續改進原有模式,增強農業后勁力。具有發展經驗且技術較為成熟的區域,可進一步擴大循環農業規模,提高整體經濟效益。
3分區發展情況
結合桂林市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思路,立足于長期的農業實踐,以進一步優化生態農業產業為目的,依據各地農業資源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和農業發展根基,實行區域化布局。
3.1優化發展區
包括臨桂區、靈川縣、興安縣、全州縣、永福縣、平樂縣、荔浦市。以上地區是桂林糧食、果蔬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基礎較好,要堅持以農為本理念,鞏固農業生產主導地位,兼顧環境治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創新農業模式,強化循環農業,穩定糧食、水果、蔬菜生產,推廣優良品種,打造優勢品牌,發展休閑農業。全州縣商品糧產量大,是著名的“桂北糧倉”。該縣在生態農業生產發展中,緊抓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以禾美稻香現代特色核心農業示范區為例,在該示范區內大力推廣種植雙季稻、超級稻,集成機械化種植、綠色植保等現代技術,實行“稻-燈-魚-肥”種養結合,同時發展油菜花休閑觀光,為稻田增產增收提供可靠途徑,也為當地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2適度發展區
包括雁山區、陽朔縣、灌陽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該區喀斯特地貌高度發育,且屬漓江流域生態保護重點區域,農業產出以金橘、月柿、桃李梨等特色水果為代表。要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抓好生態保護,突出自然優勢,著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加快完成一、二、三產業融合。恭城縣有“中國月柿之鄉”的美譽,月柿產業推動著全縣經濟發展。在生態農業上,恭城縣堅持“豬+沼+果”三位一體模式,既采用環保方式處理了養殖糞污的排放問題,又通過施用有機肥改善了土壤質量,提升了果品品質。
3.3保護發展區
該區如象山區、秀峰區、疊彩區、七星區,地處漓江流域范圍,要規避污染,且屬于中心城區,可發展空間小,圍繞城市居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需求,引導發展城郊休閑農業和生態農莊;如資源縣、龍勝縣,山多地少,環境好,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要堅持以保護環境為主、適度開發原則,引導發展有機農業、休閑農業。綜上所述,實施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深入調查、分析當地農業生態體系,探索合適的生態農業模式[5]。在規劃上要樹立大局觀,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促成農業產業結構向多元化調整;在實踐中引入科技創新,依托新技術保障可持續發展。桂林市發展生態農業的背景和條件較為復雜,結合各區域資源特點,以“高產、高效、優質、低耗”為指導,追求經濟可持續、生態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的有機統一,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其他處于過渡期、瓶頸期、亟待尋求發展思路突破的地區具有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婷,方杰,史曉娟,等.四川省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討———以雙流縣生態農業發展為例[J].統計教育,2006(7):39-40,59.
[2]高翔蓮,張欣.影響西部生態農業發展的因素及其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11):32-33.
[3]王清榮,張瑞清.論桂林旅游經濟和農林產業化特點及其相互關系[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999(2):21-25.
[4]譚善梅.“十二五”桂林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2(1):5-9.
[5]李庚.廣西生態農業發展瓶頸及對策探析[J].廣西農學報,2016(8):66-73.
作者:寧錦嵩 單位:桂林市政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