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對策及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總結銀橋鎮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科學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加快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對策和措施,為指導高原湖泊地區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對策
1前言
位居大理市腹地、蒼洱中軸線上的銀橋鎮,西倚巍巍蒼山,東臨淼淼洱海,是蒼山洱海的“平分百二”之地,又因自然資源富集而被譽為“金水銀橋”、“大理石之鄉”。得天獨厚的土壤環境、優越的地理區位和四季適宜的氣候為銀橋鎮發展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近年來銀橋鎮農業發展遇到了洱海景觀房、環湖客棧經營、餐飲服務的無序發展,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村勞動力短缺導致從事傳統農耕種植業的人員及種植面積銳減,農民預期收益明顯下降,加上農村污水、垃圾、畜禽糞便和農業生產、農藥、化肥有害殘留等污染并未得到有效解決等問題。這些問題,給生態農業發展和最基本的農田保護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也加大了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的難度。為此,銀橋鎮結合大理市產業發展總體定位和洱海保護治理大局,在綜合全鎮社會經濟現狀、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傳統農耕文化、優勢產業等情況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符合銀橋鎮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路子,為大理市乃至全省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可參考的經驗。
2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小”——發展規模小
從銀橋鎮目前情況看,高原特色生態農業規模化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農業生產基本以戶為單位,農民以傳統的直接經驗技術為基礎,使用簡陋的鐵木農具和人力、畜力進行生產,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產品以糧食為主,生產的農產品主要自給自足,農業生產基本處于自我循環狀態,農民增收緩慢,是當前銀橋鎮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土地流轉形不成規模。農民認識上有差距,土地流轉困難頗多。有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大,農民念土情結較為嚴重,加之農業稅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農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貴。三是農業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弱。銀橋鎮雖有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其規模普遍較小,帶動力較弱。全鎮的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大多為基地型,生產加工型極少,銷售靠的是單打獨斗。從產品附加值來看,大部分農產品都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目前尚無一家精深加工企業。
2.2“弱”——基礎設施薄弱
銀橋鎮生態農業發展獲得的財政支持比重仍然較低,遠遠滿足不了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優勢產業生產基地規模小而散;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滯后,符合綠色、無公害、有機的標準化基地較少,農產品單產偏低。洱海提灌設備老化、自然灌溉系統中自然水源緊張、大棚及噴滴灌系統面積還小,全鎮目前只有噴灌溉面積53hm2,大棚33hm2。全鎮無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農業機具還少。這些狀況制約了銀橋鎮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更進一步發展。
2.3“差”——科技支撐不足
科技支撐明顯不足,是銀橋鎮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意識還不夠強。鎮、村兩級干部缺乏技術創新意識,指導農業發展憑經驗辦事,沒有沖破傳統農業的束縛;二是實用科技推廣力度不夠。銀橋鎮涉農的科技人員并不少,農業、農機、林業、水利、畜牧都有相關專業人員;三是農村人才培養不足。對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發展帶頭人等農村人才管理培養不到位,生產技能不強,制約了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四是農民群眾整體素質不高。由于文化層次不高、科技水平低,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都較差。
2.4“缺”——品牌效應不強
銀橋鎮境內的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特色優質農產品集中度低,帶動輻射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深度開發不夠,主要以單一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產品的內在質量、包裝、衛生等質量要求與省外和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跨地區,跨行業的大規模、高檔次、深加工的大企業和大集團。同時,銀橋鎮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仍然較為薄弱,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效益的提升。因此,銀橋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如何有效提升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的關鍵。
2.5“低”——產營融合低
與全國及省內其它先進地區相比,銀橋鎮農業經濟的效益仍然偏低,農業產業結構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尚不健全。企業農戶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在農業產業化鏈條中,只有農戶生產的產品得到企業的認可,才能轉化為農民的收入,實現農民的增收。
3發展對策和措施
3.1高規劃引領,合理配置生產要素
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首先必須明確其發展方向,建立有規模的經濟實體,降低生產成本,發展有競爭能力的農業企業,打破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模式。切實從銀橋鎮的具體情況入手,對資源、市場、技術、政策等條件進行深入分析與論證,在此基礎上選擇重點催生與發育的主導產業、產品,并對有可能形成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項目進行重點選擇和大力培育。征求有關專家意見、進行市場調研,力求規劃方向和重點培育項目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可行性。
3.2高額度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財政資金投入,重點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基本農田保護等投入,積極完善稅收、信貸、補貼政策,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對產業發展的投入,努力形成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農民投入為補充,目標統一、形式多樣、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投入新格局。
3.3高科技驅動,完善相關支持條件
農業科技是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生產技術包括優良種培育、有機肥料配置、高效栽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先進的適用技術,通過示范廣泛展示新成果,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知識講座,長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與推廣服務,有效地將好技術展示給農戶,讓農戶眼見為實,從心底認同新技術,愿意改進現有的落后生產方式。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
3.4綠色發展新實踐,開啟生態農業發展“新引擎”
一是突出發展有機農業這一主線。抓牢銀橋最大的生態優勢,突出綠色生態發展這條主線,增厚、拓寬、拉長綠色有機產業鏈,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強綠色有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努力拓寬綠色有機農業增收潛力和增收渠道。二是構建稻花識香、觀光體驗、休閑養生三大模塊。打造稻花識香(有機大米)、觀光體驗(藍莓、玫瑰花、櫻桃、車厘子等)、休閑養生(薰衣草、茶)三個模塊,實現四季不同:春天有田園之戀—“聞花•識香”;夏天有采摘之樂—“藍莓•櫻桃”;秋天有收獲之悅—“稻田•制米”;冬天有紫色之誘—“薰衣草•迷戀”。三是打響綠色、有機、休閑、養生四張名片。四是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綠色有機農業產業示范、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市場體系建設、休閑觀光農業示范五大工程。五是做精花卉、水果、蔬菜、水稻、茶葉、烤煙六大產業。
3.5高質量融合,探索新形勢下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業鏈
全面著手田園風光保護,進行生態旅游農業開發,從而使海西地區成為名符其實的“田園大理”。要大力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發揮農業在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生態改良、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生活、生態功能。豐富環洱海旅游產業帶上的產品體系,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制定嚴格準入制度,利用洱海生態環境,結合蒼山水資源,發展綠色食品飲料加工產業,以園區為載體發揮產業聚集與規模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真正推進洱海、海西保護、農業產業化及全域城市化工作,將該區域由被動城市化向主動城市化、全域城市化的建設和管理的模式轉變。用好山、水、林、田、城等要素,把一流的生態、良好的環境、厚重的文化結合起來,打造國際水準、中國特色的“山水家園”。
參考文獻
[1]劉圣歡,楊硯池.現代農業與旅游業協同發展機制研究——以大理市銀橋鎮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3):44-52
作者:茶學萍 許湖濱 單位:大理市銀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