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川西高原農業生態的旅游發展優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川西高原具有較為豐富的環境資源,給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條件。基于此,本文針對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分析川西高原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優勢條件,并就如何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優勢;發展對策;川西高原
1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川西高原具有較為豐富的環境資源,給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條件,全面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事業將是促進川西高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50.01億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12.8%。其中,城鎮居民36.77億人次,增長15.1%;農村居民13.24億人次,增長6.8%。國內旅游收入4.57萬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長15.9%。其中,城鎮居民花費3.77萬億元,增長16.8%;農村居民花費0.80萬億元,增長11.8%。而川西高原憑借自身特性和民族文化,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通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使得川西高原整體經濟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川西高原迎合當前我國推行的發展戰略,把農業和生態旅游進行融合,可以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農村資源的高效應用,在給農村群眾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的同時,還為其創造了更好的效益,從而實現了川西高原農村生活品質的提高[1]。
2川西高原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優勢條件
2.1自然環境優勢
川西高原位于四川省西部,四周山巒環繞、依山傍水,不僅有平原,而且有層巒疊嶂的山丘,地勢多變,景色宜人。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給諸多植物及動物的生長和生存提供了條件。例如,舉世聞名的國寶大熊貓生長于四川地帶。川西高原憑借自身的特性,成為了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首選地區。
2.2文化特色
川西高原居住著諸多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在這里生存的少數民族形成了具備自身特性的民族文化。例如,傣族、侗族等,他們除了具備自身的語言之外,在服飾及風俗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2]。這些具備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成為了發展生態旅游的主要因素。川西高原會定期舉辦具備民族特色的活動,在讓游客領悟民族魅力的同時,還能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從而推動川西地區農業生態旅游健康發展。
3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3.1全面發展森林生態旅游
在全面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過程中,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降低人為因素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生態旅游和森林環境的和諧發展。當前,隨著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為了促進川西高原經濟水平的提升,就要根據川西高原真實情況,做好生態規劃工作,統一布局,不可盲目實施生態開發。這樣不但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而且能給川西高原群眾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3.2發展草原生態旅游
川西北大草原作為我國五大草原之一,近年來因為人們的隨意開發和放牧,導致草原環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不僅造成草原整體質量下滑,而且給該區域的群眾及畜牧業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通過發展草原生態旅游的方式,可以實現對草原環境的改善,讓人們意識到草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發展草原生態旅游,不僅可以防止草原環境的嚴重惡化,而且能夠優化環境,進而達到草原生態資源高效利用的效果。
3.3發展旅游生態農業
由于川西高原耕地比較少,應用較為滯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會給該領域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進而出現水土流失現象[3]。隨著川西高原生態旅游策略的全面落實,不僅優化了原始的農業生產形式,而且全面實施了生態農業。這樣不僅可以促進生態旅游策略的全面落實,推動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同時還能在優化農業生產模式的基礎上,保護好農業生態資源。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時,應把生態保護放置在首位,杜絕存在過度開發的現象。
3.4合理設計旅游形象
做好旅游形象的設計工作,提升生態旅游的健康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與其中,給川西高原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營造良好的生態旅游形象,加強市場營銷,做好生態旅游的宣傳工作,利用鮮活對比的方式,引導城市群眾上山下鄉,體驗農村生活,在與生態環境親密接觸的同時還能感受地方特色。在發展生態旅游時,可以通過舉辦水果采摘等活動,達到生態、環保、效益一體化融合的目的。
4結語
在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川西高原的生態資源特色,加大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促進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浩,朱曉輝.玉溪莊園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J].旅游縱覽,2015(8):208-209.
[2]張小波.一種基于青海高原的新型循環農業生態園規劃方案[J].農業與技術,2015(7):175-177.
[3]蔣京梅,周兵,李向東.城鎮化進程中云南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83-87.
作者:唐莎 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