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是立國之本,也是我國的第一產業,對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重要影響,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對此,著重分析如何在生態農業中應用植物保護新技術,希望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植物保護新技術;生態農業;應用
近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下發了《鄉村振興規劃戰略規劃(2018~2022年)》文件,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因此,不斷涌現新的植物保護技術,使農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減少農作物遭受病蟲害侵襲幾率,促進農民創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生態農業理念
生態農業基于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通過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實現生態管理農作物。相較于傳統農業,生態農業在發展理念上更為先進,提倡大田種植,并且把農林牧副漁和工業、第三產業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解決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最大程度提升農業經濟效益[1]。
2植物保護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重要性
2.1促進農業發展
作為一項先進的農業技術,其有效應用必定會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比如,在水稻種植的主要區域,采用水田連作免耕栽培技術,可以節約人力和物力,并且節約水資源。在玉米、大米等作物種植區域,采用旱地免耕栽培技術也是新的種植方法,有效節約了生產成本[2]。
2.2減少病蟲害侵襲
首先,通過對新的植物保護技術的利用,可以減輕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傷害,讓農作物更加健康生長,進而減少帶來的經濟損失。其次,新的植物保護技術有效利用了物理技術和生物技術,減少了農民的投入成本,起到了更為顯著的防治效果,農作物產品質量得到保證,從而踐行綠色生態農業理念。
3如何在生態農業中應用植物保護新技術
3.1“三誘技術”
3.1.1頻振式殺蟲燈。頻振式殺蟲燈有效利用了光學原理,結合聲波和氣味的引誘,把大量害蟲聚集起來進行集中消滅。頻振式殺蟲燈可以最大程度保護環境,同時,也不會傷害農作物生長,這項技術對直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類蟲害的捕殺效果顯著。比如,在蔬菜種植基地捕殺田棉鈴蟲,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可以最大程度殺死蟲卵。通過試驗對比得知,放置殺蟲燈蟲卵數量為12顆/百株,而不放置殺蟲燈數量達到28顆/百株,因此,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提升殺蟲效果。同時,這項技術的應用較為便捷,可以自行調節捕殺范圍,作為一種物理捕殺方法,相較于傳統藥物類化學捕殺方法,可以避免出現藥物殘留的情況,有利于實現生態農業理念,因此,是當前廣泛使用的新技術之一[3]。3.1.2黃板。害蟲具有趨黃性特征,利用黃板誘殺正是利用了這一特性,進而實現對害蟲的大量誘殺。黃板具有成本低、可控性強的特點,是實踐中廣泛應用的物理殺蟲方法。應用區域主要集中在蔬菜種植區域、茶園、果園,主要殺害的害蟲包括茶蚜蟲、粉虱和潛蠅成等。具體的實施辦法如下:找到蟲害集中出現的區域,并放置黃板,可以利用樹枝或者木棍把黃板支撐起來。但是這種技術需要把控好方向,布局成棋盤的形狀,才能實現良好的捕殺效果。以果園為例,黃板可以在果樹開花前夕設置,直至6月末、7月初,規格為6.5cm×25cm,具有較好的捕殺效果[4]。3.1.3性誘劑。進入夏末秋初時節,病蟲害進入頻繁活動時期,開始交配和繁殖,這個期間利用性誘劑可以對成蟲以及幼蟲進行物理干擾和捕殺。其原理主要是通過釋放性信息,造成雄性與雌性害蟲交配時出現混淆,減少蟲卵數量和幼蟲繁殖數量。在農業種植區,釋放性誘劑可以把大量的成蟲聚集在一起,并且降低交配的成功率,進而減少受精卵數量。這種植物保護新技術不僅成本低廉,操作方便,還可以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糧食種植產區,田間經常出現小菜蛾和煙青蟲,通過投放性誘劑可以達到顯著效果。以往食心蟲在田間會大面積存在,捕殺效果不佳,且防治費用較高,利用性誘劑可降低成本,減少藥物殘留。同時,不會危害到益蟲,1年只需投放3次就可,顯著成效[5]。
3.2防蟲網阻隔技術
阻隔技術作為一種物理殺蟲方法,同樣可以起到十分顯著的效果,該技術在種植區域進行集中設置可以阻斷害蟲前進線路,進而保護作物。固定防蟲網時要保證出風口的空氣流動,這樣就可以在高溫時進行排風,有效調節溫度。該項技術能夠阻隔煙粉虱、蚜蟲,防止其進入重要區域,可以防止炭疽病和軟腐病,也是植物保護新技術的重要舉措。
4植物保護新技術的實施方式
雖然物理技術對于植物保護起到顯著的作用,可以減少藥物殘留,同時,減輕對益蟲的傷害,最大程度減輕對環境的破壞。但在實施過程中,如果只依靠物理防治技術,達不到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還需要配合如下方法: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投放害蟲的天敵,減少害蟲存活數量。對于化學防治來說,需要合理把控藥劑,在保證殺蟲的效用下,較少噴灑劑量,使農產品滿足相關檢測要求。為確保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有效實施,在農產品種植的集中區域需要設立監測點和預報系統,相關部門和人員做好配合工作,全面預防和布控病蟲害,跟蹤病蟲害發展態勢,總結有效的經驗,科學制定策略,在生物技術、物理技術和化學技術的支持下,把損害降到最低。同時,農作物種植集中區域可以組建專門的隊伍,向當地農民傳授植物保護新技術,為農民提供服務,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病蟲害防治意識。具體說來,可以通過培訓的方法和知識講座,把最新的植物保護技術分享給農民,讓綠色生態農業理念得到深入宣傳。
5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國家大力強調走綠色生態農業之路,在此背景下,植物保護新技術得到了更加廣泛地利用,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振興都大有益處。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道路上,必須始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既滿足國民生活需求,也達到相關檢測標準,通過農產品出口實現創收。在查殺蟲害的同時,合理利用新技術,減輕對農作物和對環境的破壞,讓我國綠色農業發展之路更加通暢。
參考文獻
[1]李亞.試析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J].新農村:黑龍江,2017(9)
[2]張新瑜.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J].花卉,2017(22)
[3]楊坤.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12)
[4]馮斌.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J].鄉村科技,2017(27)
作者:李紅杰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