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測評標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作為最高水平教學能力比賽,提升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更新了青年教師教學理念,為高校創建優質課堂提供了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解析青教賽標準
一、優化教學設計,凸顯課程特色
教學設計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對象,遵循認知規律,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青教賽教學設計有具體評測要求。一方面,青教賽的教學設計要求清晰明確,包括符合教學大綱(標準)、目標明確、重點和難點明確、教學進程合理、教學方法恰當、闡述清楚。教學設計應遵循系統性、程序性、可行性和反饋性的原則,對教學內容依據其內在邏輯主線,從課程基本信息、課程描述、學情分析、教學內容、資源、目標、重點難點、實施、評價等方面進行整合和優化,確保教學設計符合教學規律。另一方面,青教賽注重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強調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設計要反映學科的前沿。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呈現,第一,展示學科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第二,通過論文檢索方式呈現學科發展水平;第三,將自己對本學科研究的思考和收獲進行介紹;第四,理論研究對方法技術的促進作用;第五,將最新熱點、時事政治、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等及時呈現。
二、創新課堂教學,彰顯教師風采
青教賽高度重視課堂教學環節,分析比賽評測要求,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語言教態、教學特色四個方面綜合展示和評判教師的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1.注重專業發展,合理序化內容。青教賽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內容充實,信息量大,滲透專業思想,注重學術性,反映學科發展。一是教學內容的選取,本科教育按照學科體系,體現專業思想,突出基礎理論與學科發展前沿相互融合,強調科學性、理論性的創新,職業院校考慮職業要求特點,注重對崗位工作能力培養,更注重職業性的要求。考慮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應注重對學術性的要求,把專業的新發展、新成果、新內容納入教學,將學科發展、理論創新、技術前沿融入教學,通過不斷積累實現教學內容由量到質的改變,注重科學精神的養成,培養科學思維意識,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精神融入實際生活;二是教學內容的序化,按照教學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對教學內容進行序化,做到承前啟后,循序漸進,突出重點。2.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興趣。青教賽強調教學安排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利用啟發性教學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實現信息化教學,注重教學基本功呈現。科學、合理、有效地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學內容的傳授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按照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和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層次、學習能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優質課堂教學。科學發展、技術進步,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信息能力,但信息化技術是常規教學的重要輔助,而不能取代常規教學過程,使用中應綜合考慮他們的優勢和劣勢,取長補短。通常多媒體顯示適合做圖形、圖表、動畫、短片的演示,而課程內容中公式的推導,證明和例題的演算則適合用板書來演示,雙方互補,相得益彰,教師不能忽略傳統教學基本功板書的作用,優美、合理的板書不僅是青教賽的要求,也對專家在評分中起到了潛在影響。3.注重教學技巧,展現個人魅力。青教賽對教師語言教態也有基本要求。生動而富有親和力的語言,有利于提高教學感染力,恰當、凝練語言表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的語言要具有清晰性、邏輯性、準確性、簡明性、節奏型、生動性,做到簡捷、生動、有哲理,授課語音清晰,字正腔圓,語速要適當,以每分鐘200-250字為宜,要注意授課語調變化,節奏變化,抑揚頓挫,平緩、缺乏感染力語調,會使學生覺得枯燥;教師豐富的語匯,才能在課堂妙語連珠、繪聲繪色。另外,在教學中的教師的體態,包括教師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等,也能夠很好的輔助教學,傳達信息,增加交流,激發興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4.不斷總結提升,形成個人風格。青年教師要不斷對教學活動總結提升,注重對自己經驗的升華,學習新的理念,掌握新的規律,吸收他人經驗,形成獨特教學風格,彰顯個人學魅力,培養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三、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有的放矢
教學反思是對教學各環節重新認識,青教賽要求是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三方面進行反思。教學理念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促進每個學生發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師教學理念采用的教與學的方法,而教學過程則是指具體實施路徑,反思過程一定要注意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結合教學實際闡述觀點、提升內涵,有感而發達到更高的教學層次。
參考文獻:
[1]胡前庫,王海燕等.對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幾點思考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0):211-212.
[2]吳旭.“青教賽”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9):41-42
作者:李京東 郭斌 肖素榮 單位:濰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