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與服飾藝術審美共性創新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何謂審美?顧名思義便是關于“美”的評價,這就要求藝術需要具備“美”的特性。音樂藝術與服飾藝術因為演唱的表演形式而存在審美上的共性,一場優秀的音樂藝術表演離不開服飾藝術的助力,音樂表演按照演唱內容、演唱風格選擇相應的服飾來進行表演,服飾的審美設計能夠提升整場音樂表演的水平,這就是音樂藝術與服飾藝術之間的審美共性表現?!段枧_服裝設計與實踐》詳盡介紹了戲劇舞臺服裝設計的理論知識和技巧。主要包括舞臺服裝效果圖平面展示技法;舞臺服裝款式、色彩、面料設計;不同劇種的服裝設計、舞臺服裝設計師的素養等內容,并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從不同角度解讀了服飾與音樂藝術的關系,認為舞臺音樂與服飾藝術是相輔相成,有著審美共性,二者的結合才能展現更完美的舞臺。音樂藝術與服飾藝術的審美共性并非只局限在現代音樂表演,在古代文藝集合體中,音樂與服飾藝術的審美共性更為明顯。封建時代社會娛樂方式有限,聽歌賞舞便成了當時主要的娛樂活動。相比于現代服飾,中國古代服飾在美感上略勝一籌,這是因為封建時期音樂表演不是單獨的表演,臺下的觀眾所關注的也并非只是音樂表演,而是審美服飾裝飾下詩、樂、舞的集合藝術表演。盡管傳統詩樂表演對詩詞藝術極為講究,但這并不表明音樂與服飾在表演中不具重要性,在娛樂方式局限的時代,古人尤其喜歡觀看舞樂表演,朝廷特意設立“樂坊”,專門培養樂人,經過詩詞曲賦全方面的訓練,培養出優秀的樂人。在表演過程中,所選的樂曲或者舞蹈需要根據特定的服裝配合表演,古代音樂表演對服裝十分講究,樂人的服裝經過宮廷繡坊縫制而成,從色彩、圖案、款式、材質皆有嚴格的要求,以此達到表演的完美?,F代音樂表演將這種完美性的表演發揮的淋漓盡致,由于現代音樂藝術的表演是一種影視文化,音樂表演對所有演唱設備要求極高,對服裝的要求也極為重視,許多知名音樂人擁有獨立的服裝造型師,為的就是追求音樂與服飾的審美統一。審美是現代音樂表演追求的目的,在聽覺藝術上的審美需要內心感受,而視覺藝術上的審美則需要通過表演的服飾來完成,唯有將音樂聽覺魅力與服飾視覺魅力融合,音樂表演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古代音樂藝術是一種集合性的藝術,即同其他藝術共同組成,在傳統音樂中,音樂表演的編排是詩詞、曲調、舞蹈三者的結合統一,詩詞即唱詞,在詩詞文化尤為發達的古代,唱詞的搜集十分容易,但凡讀過少許書的人都會創作唱詞,許多詩人的文學作品也被當作唱詞。當然,光有唱詞不足以成為音樂作品,音樂的主要內容是曲調,古代音樂家一般先將曲調創作出來,通過樂器的演奏來進行編曲,完成曲子創作之后,會根據曲子的內容進行編舞,從而完成詩、樂、舞的審美統一。詩、樂、舞文化在轉變為表演藝術時,會篩選合適的服飾完成同一性的審美表演,在傳統藝術的交融中,將詩、樂、舞文化與服飾文化的審美共性表現出來。
一、民族音樂與民族服飾的審美共性
音樂藝術與服飾藝術審美共性主要表現在不同類別的音樂藝術服飾要求中,如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古典音樂樂曲講究恢弘的氣勢,音樂創作講究規范性、有序性,宛如貴族之盛宴一般,故而古典音樂表演之時,服飾講究正式性,一般以西服、宮廷禮服為主,以此增強古典音樂表演的恢弘審美感。中國現代音樂藝術服飾藝術審美交集在民族音樂和民族服飾中尤其明顯,通過表演,民族音樂與民族服飾的文化特性和音樂藝術風格能夠產生統一性的民族審美特性。
(一)民族音樂的特性
自音樂藝術產生以來,民族音樂在我國就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從先秦祭祀頌歌、民間歌謠到現代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具有濃厚的文化性,主要體現為民族文化元素、傳統民俗文化以及各民族習俗的綜合性表現。其次,民族聲樂具有濃厚的歌頌性,以民族劃分來說,地區性的文化差異性使得音樂創作風格不同,故而其內容也重在歌頌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愛情等。在集體性概念的民族音樂中,中國民族音樂的歌頌更強,一般對祖國、黨進行熱烈的歌頌,表達強烈的愛國情懷。最后,就民族音樂演唱特征來說,民族音樂在演唱上具有高亢性,體現為清麗的高音唱腔特色,這同民族音樂的歌頌性具有內在的聯系,民族音樂的高音演唱能夠增強作品中的歌頌思想,提高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熱愛之情。
(二)民族音樂藝術與民族服飾文化的統一
由于地域性的文化差異,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皆有所不同,自民族部落群體成立之始,各民族文化就已經獨立形成,語言文化、生活習俗、服飾文化皆有所不同,民族音樂在語言上具有差異性,具體的演唱發音也各不相同。民族音樂表演也會根據具體的民族文化選擇相應的服飾進行表演,民族性的音樂演唱和民族服飾的統一能夠將音樂藝術的審美魅力和民族服飾文化連接起來。在統一的民族音樂中,不存在語言的差異性,演唱風格具有明顯中華民族韻味,加上其身上所具備的歌頌性,應該選擇端莊正式的服飾,如禮服、西裝,此類正裝能夠表示對祖國的敬畏。民族音樂的審美重在“民族的審美性”,一般通過民族歌頌與民族文化來呈現,音樂藝術中民族文化以詞曲來表達聽覺上的審美,而服飾能夠在民族音樂演唱中增添視覺上的審美,具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二、戲曲文化中音樂與服飾的審美融合
音樂藝術與服飾藝術的審美共性表達重在“美”的審美元素中,音樂是一種審美藝術,一般在音樂作品詞的審美和曲調的審美中產生,中國音樂藝術十分講究詞的意境審美,故而無數創作家的音樂詞具有濃厚的傳統詩詞美學意境,在曲調創作中,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大多傾向于古典,重回國風音樂創作。戲曲藝術是一種表演藝術,也是中國古典音樂的代表,集唱、作、念、打為一體,融合詩詞文化和音樂藝術,通過戲劇性的服飾進行表演,將各類藝術的審美集中表現。
(一)戲曲淺論
中國戲曲文化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唐代逐漸形成具體的戲曲文化,宋元時期是戲曲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戲曲的形成與詞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關系,在唐五代時期,逐漸興起一種曲子詞令文化,一般通過歌姬演唱,宋代是詞令創作的代表時期,這個時期的詞大多是一種音樂的演唱詞。元代少數民族奪取政權,詩詞文化受到壓制,在此困境之中,“曲”成為文化娛樂的主流,元曲真正融合詩詞藝術、音樂藝術的統一,許多優秀散曲名篇誕生在元代。在宋元明戲曲文化發展的基礎之上,清代戲曲文化發展為一種以表演為主的藝術,清代戲曲講究劇種分類,故而出現地方戲,各個地區的戲曲演唱語言發音皆有所不同,表演服飾也不同。
(二)戲曲音樂與戲曲服飾的審美共性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依然能夠留存,現代戲曲具有明確的劇種和劇目,根據清代地方戲的分類劃分劇種,并根據前代文學戲劇創作進行了戲曲劇目創作,以此產生了更為精細的戲曲服飾。以昆曲為例,昆曲融合唐詩、宋詞、元曲,以昆山腔為主調,昆曲不同京劇,京劇唱腔較為高亢清麗,可適用于普遍的劇目,昆曲唱腔含蓄委婉,發音低沉,具有江南水系地區溫柔婉媚的特色,劇目一般以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為主,服飾較為簡潔含蓄,不同京劇服飾的夸張。以昆曲名篇《牡丹亭》為例,《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全篇具有明顯的詩詞文化美學特征,具有婉約詞的含蓄性特征,據此,表演者在演唱《牡丹亭》時,也向往昆曲唱調,極力表現其中的婉約詩意性。在服飾上,昆曲服飾行頭沒有強烈的戲劇性,故而與當時社會服裝沒有很大的差別,此劇服飾采用書生服飾與閨中女子服飾,就其中“李夢梅”一角來說,一般會選擇明代書生所穿服裝,外披交領水袖長衣,服飾設計十分低調,沒有夸張的花樣刺繡,頭戴青年冠帽,妝容以淡妝為主。劇中“杜麗娘”服飾行頭雖以貴族千金形象塑造為主,然而在整體的服飾中卻也無夸張的服飾行頭,服飾同樣選擇明代女子水袖長衣,不加濃厚的色彩圖案修飾,發飾以滿頭寶石藍色珠翠為主,妝容亦無濃厚。據此可以看到,戲曲唱腔與其服飾行頭具有一致性,京劇唱腔高昂壯麗,服裝行頭也極具富麗之色,昆曲含蓄委婉,故而其服飾行頭也不加夸張的雕琢,力求音樂唱腔與服飾的完美統一。音樂藝術盡管與服裝藝術在審美途徑上有所不同,然而在統一體的藝術領域中,音樂與服裝在審美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大眾的審美愉悅感覺為基本審美目的。音樂藝術與服裝藝術的審美共性途徑是演唱,作為音樂演唱者,盡管對服裝藝術沒有很大的了解,但是在表演中,最起碼要保持音樂與服裝的審美一致性,譬如演唱民族歌曲,卻身穿嘻哈休閑服裝,再如古箏音樂彈奏表演中,應該選擇相應的古裝服飾或端莊的禮服進行演奏,而不是隨意性選擇審美不相符合的服裝,這樣隨意的服飾搭配不僅是對音樂與服飾藝術審美共性的無知,更是對音樂藝術表演的不尊重。
作者:李歷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