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融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既肩負著英語語言知識及各項技能的教學任務,又承擔著“育人”這一根本職責,而審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本文中,為了能有效地將審美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筆者闡述了審美教育的內涵,及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審美教育融入
1.審美教育的定義和功能
審美教育又可以稱之為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種以情動人的美的教育,是一種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對人的全面塑造[2]。從表層方面來看,審美教育的性質是通過審美活動,豐富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協調發展、學習過程更富有節奏,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的內容豐富充實、充滿快樂。從深層上說,審美教育是完善人生、強化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審美教育的功能多種多樣,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五個方面:1)通過大量的形象材料和形象手段,使人的感覺力在不斷的訓練中得到滿足和提高。2)豐富的、高質量的審美活動,能在很在程度上訓練、滋養、提高人的想象力。3)高質量的審美過程,促使人類在心靈中形成一個博大和豐富的精神時空。4)通過體驗和剖析審美對象所激發的豐富情感,可以培養人豐富而健康的情感。5)通過審美活動中的種種創新求異現象,能夠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融入審美教育的可行性
2.1符合學習主體的審美需求。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個體追求真、善、美,并最終塑造完美人格的內在需求[3]。而欣賞美和創造美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審美活動是自我實現需要滿足的必要途徑。審美活動的形象性、無直接功利性、超時空性、主客體交融性,使之對完美人格的創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審美活動成為人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作為審美主體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結構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提供了可能性。隨著信息網絡化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主動自我關注和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增強,獨立意識增加,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與概括能力都達到人生中的頂峰,具有強烈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符合當代大學生欣賞美和追求美的心理需求。2.2符合人類認知規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人有保持自我的本能需求,而保持自我分為保持自我的完整性以及豐富的感官活性。美一旦與這個需求偕同,將與個體產生深層次共鳴,產生現實的美感,而具有美感的認知對象對認知主體而言更容易接受。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是一種知覺的完形,是保持學習者自我的完整性以及豐富的感官活性的重要途徑,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非功利的認知,故它能讓認知主體全面地、客觀地、本質地把握學習的內容。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審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受到美的作用、影響和刺激,產生一種愉悅、滿足等美好的感覺,這符合英語學習主體認知規律的需求。2.3審美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互為促進關系。一方面,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大學英語教學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如:英語語言本身的形態美、語音美、韻律美以及意美;英語教材內容中豐富的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以及文化美;英語教學展現出的形式美,如:張弛有度的教學節奏美、教學環節的完整秩序美、多媒體平臺運用于教學中產生的直觀形象美、生動美、情感美、恢諧美等。在教學中,教師深入挖掘審美元素,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主動表達美的能力,是實現審美教育育人目標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21世紀以來,英語逐漸成為學生放眼世界、開拓國際視野的橋梁和工具。熟練并掌握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已成為對21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也成為了高校人才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多注重英語詞匯、語法、句型等具體知識點的講授,片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和內容枯燥無味,嚴重地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開展各類審美活動,學生在習得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去體味和領悟出作品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文化美以及思想意境美,完善自己的人格,樹立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正確的情感態度是學生有效學習英語的動力保障。同時,審美教育內容的滲入,使得語言知識的實用交際功能與審美價值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并延伸了教學內容,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審美性,從而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提高教學成效。
3.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
成功的教學是美的、和諧的。美的教學是教學優化的集中表現,在審美教學中,教師應該按照美的規律和原則組織英語教學,創造英語教學美,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主動表達美的能力[4]。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的實質是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審美元素,運用具有審美性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表達美并創造美。在本文中,筆者僅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為例,探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
3.1課前挖掘發現美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美無處不在,但我們往往缺少發現這門學科之美的眼睛,或者不知道怎么樣去發現,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指導,去教會我們如何去發現這些美好,獲得美的享受和愉悅,啟迪美的心靈。因此,在進行新課教學之前,教師應該首先指導學挖掘美、發現美并初步識美。3.1.1設置審美任務單。任務單主要作用是向學生提出學習活動的“認知要求”和“方法指導”。一份審美任務單,對于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審美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將學生“盲目的”審美學習“收斂”到課程教學的審美目標上來。筆者通常根據課文具體內容,在Moodle平臺上設置各單元課文的審美任務單,供學生以小組單位討論完成,并上交小組討論報告。任務單多要求學生從詞匯美、句式美、修辭美、文化美以及意境美等多個方面著手討論挖掘課文中的美,并在審美報告里明確審美對象、相關實例以及美之原由。3.1.2構建審美資源庫。審美資源指的是教材篇章中客觀存在的一切可被師生用作審美對象的素材。在課堂進行審美教育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文中的審美素材,以碎片化的形式,制作成微課件或微視頻,上傳至moodle平臺,構建出與教材課文配套的審美資源庫,以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美。如:筆者結合Unit6TextASundayinthePark課文主題,編輯微視頻,展示坐公交車、就餐、過馬路等不同場景中的文明禮儀;結合語言美,制作微課件,講析非人稱主語句、擬人句、形容詞作狀語等名型帶來的修辭之美;結合Para.1制作微課件,分析場景描寫之細節美等。
3.2課中體驗欣賞美
課堂審美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并開展有效的審美活動幫助學生識美、知美、樂美、學美、賞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3.2.1在導入環節進入審美狀態。導入(Lead-in)是教師在傳授新的教學內容時,通過建立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景,將學生帶入新知準備狀態的首要教學環節。新穎而巧妙的導入猶如一段好樂章的序曲,能起到吸引注意、立疑激趣、滲透主題、帶入情景、振奮精神的作用,能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運用各種能刺激學生直覺感官和形象思維的具有審美性的導入法,如實物、繪畫、歌曲賞析、原版電影片段欣賞、肢體語言、優美散文或詩歌等各種導入法,使學生自然地進入一種審美狀態。如:Unit3TextAATimeforMemories課文導入環節中,筆者運用視頻剪輯和拼接技術,將經典英文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Gump)”中有關母愛的片段拼接成短片,供學生欣賞討論,原汗原味的英語之美,聲音和影像結合產生的直觀、生動形象之美,感人至深的情感之美等無時不刻在陶冶著學生的情操,使在審美愉悅中進入了學習狀態。3.2.2在朗讀中體驗音韻美。英語中,升降調、連讀、爆破、重音、次重音、弱讀音、停頓交錯等讀音規則以及語言中蘊含的句式變化、情感起伏、語氣強弱等因素使英語讀起來具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如流水流暢的節奏美。如:Unit4TextA“TheDoc-tor’sSon”中,詞匯豐富多彩、句式多種多樣、對話情感豐滿、長短句錯落有致、場景描寫生動優美。學生只有通過聲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大聲朗讀、用心體會才可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節奏美和情感波動美。在具體的朗讀過程中,筆者為誦讀音頻材料配置舒緩溫柔的背景音樂,指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模仿有聲材料,點重音、標意群、畫升降符號、揣摩純正語調的韻味、體味課文中的情感美。3.2.3在視聽中感受意境美。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教材課文中,作者運用大量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構置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使讀者身臨其境般觸景生情,深入體會到情景溢出的意美。比起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視聽教學借助具體生動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可以更有效地呈現課文中的意境美。如:在Unit7TextAASalor’sChristmasGift中,筆者根據故事的五個場景,即:在路上(Para.1);賣花婦進入餐廳前(Paras.2-5);賣花婦與鋼琴演奏者(Paras.6-10);美國水手(Paras.11-16);圣誕狂歡(Paras.17-21)編輯成集圖像、字幕、聲音為一體的四個英語微視頻,其中視頻中的圖像源于多媒體課件中的漫畫;字幕為篇章中關鍵性優美的表現力較強的語句;聲音剪輯于課文配套誦讀音頻材料。在視聽過程中,視頻中的的聲音、畫面、色彩等不斷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其審美感官的活躍性,讓學生在特定的視聽環境中感知生動的語言和情節、展開豐富想象力,將篇章中的場景幻化為成新的審美形象。生動的畫面、豐滿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節,使學生由景生情,深刻地體會到愛具有感染力,使人感動溫暖;行善是善待和尊重他人;懷感恩之心使人快樂等美的意境,從而陶冶了情操,升華了心靈。3.2.4在討論中體會情感美。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幾十年以前就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者也。”[5]可見,激發陶冶學生的情感,使其對作品中包含的情感產生共鳴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目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具有喜、怒、哀、樂、愛、懼、惡、欲等本能情感,也有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等基礎情感。仔細分析課文Unit3TextAATimeforMemories,不難發現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在教學中,筆者以“親情”為切入點,結合課文中的五個場景,設置相應的五個討論話題,引導學生投入真摯的情感,借助想象力,感受場景動人畫面,挖掘出情感美的語言描述細節,品味女兒即將出嫁時,母親的歡喜、惆悵之情;面對死亡時,母親的依戀、恐懼之情;面對兒子婚訊時,作者的自豪、感動、欣慰之情。通過討論,學生體驗到親情溫馨之美、母愛體貼入微之美,最終感受到愛的延續,升華了情感,滋養了心靈。3.2.5在對比中欣賞詞句美。在英語中,形形色色的詞匯、句型和修辭手段使英語在表意方面呈現出邏輯的、生動的意美。教材課文中大量的詞句都蘊含著意美。如:thecitynoisescamemuf-fledthroughthetreesinthepark.句中,camemuffledthroughthetrees賦予thecitynoise生命內涵,該非人稱主語抹上了擬人(Personification)色彩,使生動活潑的意境躍然紙上。比喻、擬人、委婉語、排比等修辭手段的運用豐富了竟境。筆者通常讓學生在對比中賞析詞句表達的意境美。如:在賞析英語句“......whenMotherbroughtmetothisspotunderthetreeandtoldmeaboutthefactsoflife.”(Unit3TextA)時,筆者將thefactslife換成“thedetailsofsexandhowbabiesareborn”(性知識),啟發引導學生體會原句中委婉語修辭手法呈現出的溫婉、文雅、含蓄之美。
3.3課后延伸創造美
延伸創造美是審美的效應階段,也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應該在課后設置一系列語言輸出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延伸并創造美。如故事接龍、角色扮演、課文誦讀音頻錄制、微電影制作、配音活動、課文故事續寫、故事主題寫作、優美句式或段落仿寫、優美段落翻譯等任務都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領會課文中蘊含的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語言美,從而延伸美創造美。如:在Unit3TextAATimeforMemories課文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五個片段的角色扮演任務,分別為:草地聚會篇;母女談論出嫁篇;母女談論生死篇;松樹下回憶往事篇;兒子告知母親婚訊篇。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意境和情感,融入自已的審美觀,運用富于感染力的肢體語言,優美生動的英語表達以及創新的情節,延伸并創造了美。同樣,結合這篇課文中出現的擬人修辭手法,筆者讓學生以校園景物為素材,以擬人修辭手法寫英語段落,如以“風”、“橋”、“樹”等作素材創作。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出具有擬人審美性質的段落,并充分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4.結束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符合學習主體的審美需求和認知規律。其實質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審美意識,挖掘審美元素,并結合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英語學習過程與審美過程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并學會去創造美。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種存在的喜悅、精神境界的提升,人性的完善和個人修養的提升,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成效。
作者:陳紅美 單位:浙江萬里學院基礎學院 上海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