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計素描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今部分地方高校的設計教育觀念脫離在地性,導致民族文化傳承與學理教育模式不協調,影響了民族文化與藝術精神的傳承。該文以川渝石刻造像圖式在高校設計素描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為例,研究如何從設計素描學理與區域石刻造型傳統中介入圖式,以關照在地性的文化視野,探索既能傳承學科專業原理又能呈現民族文化特色的素描教學模式,以期為在地設計應用范式夯實基礎。
關鍵詞:川渝石刻設計素描教學實踐傳統
一、“互換式”介入,開展素描石膏像寫生教學實踐
“互換式”即寫生觀照模本的轉換。原有的設計素描寫生教學是以西方石刻石雕為對照原型練習造型的學理性研習模式。我們通過轉換造型參照品的方式,在寫生中介入川渝石刻造型樣式進行寫生研習,根據設計類的不同專業特點,配比相關專業特色的教學品評標準與素描寫生課程。如,某美術與設計學院市級特色專業景觀設計專業的設計素描寫生教學,根據專業特點,其素描造型教學的著重點應放在空間結構、光影質感的學科靶向上,重點突出設計素描寫生教學中對石刻造像的場景空間關系把控,以及線條構成與空間比例的構成。這與寫實性素描的造型技法研究有所不同,不應“圈點帶面”。因此,地方高校應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匹配不同的素描學理要求進行寫生教學,充分尊重不同專業介入圖像練習的差異性?!盎Q式”實踐介入豐富了教學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寫生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學生自發研究傳統文化精神。如,在工業設計專業的素描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開展有針對性的田野調查,讓學生融入傳統東方情境對物寫生;其次,運用以線面造型為主的方式,吸取傳統閃點透視的空間格局以及不同時期石刻造像概貌的造型特點,深入區域文化接點的不同切面,探析傳統文化精神的實質,以此提高對傳統藝術的認知與表現;最后,通過有視覺認知的傳統造型元素的寫生采集、組合,針對專業特點進行發散性思維創造,做到古為今用,既美觀又實用,使造型形式傳神得體。
二、設計素描的結構與構成素描實踐
從設計類素描課程的體系看,掌握從具象到抽象的構成原理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我們通過結構與構成素描課程的教學實踐,探尋這一內容的實質與方法,體味從具象到抽象的步律與節奏,從而聯系設計的專業本體,充實教學受眾所需要的知識結構。這種傳統藝術圖示的介入,活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有力推進了特色教學的發展。課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結構分析素描訓練,以川渝石刻實物為寫生基礎進行在地考察、參照、提取,強化區域石刻元素的視覺文化象征,進行平面形式的線面分析實踐。具體方法如下:第一,通過線面造型的方式進行造型研究,嚴格遵循透視法則進行構圖與起形,進而對石刻造像的存在空間進行線面推理與比較分析;第二,在形象塑造的同時,注意素描的塊面、光影、線條構成因素,強調對比與概括、虛實前后關系的處理;第三,聯系畫面形式與在場境域對視覺表現進行意識判斷,尋找造型存在的可能性,體會現實與傳統在個體境域中的生成與交替,判斷客觀與主觀的造型重疊。第二個階段是解構素描訓練,以打散、解構、重構為基礎,打散川渝石刻造型的傳統視覺符號元素,進行圖像局部剖析與造型元素分解生發的素描實踐。具體方法如下:第一,尋找石刻造像的相關圖像進行視覺篩選,主觀提取有用的石刻造像局部進行造型元素拆卸;第二,根據主題進行畫面重組,可放大、重疊、懸置、變更等,強調畫面形式美感與創造性的發揮;第三,對平面構成原發性的深度思考。此階段重在發掘學生的創造力。第三個階段是變構素描訓練,通過主觀選擇,對川渝石刻造型的傳統構成形態進行并構置換。其中,置換空間結構是重點,通過構成不同區域的形式置換,對原有石刻造像形式進行超現實的素描表現。這種不同形式題材的轉化實踐,有利于學生的跨界思考與主觀創造。
三、超寫實素描中東方石刻元素在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實踐
首先對大足、安岳一線石刻進行實地田野調查,采集石刻案例并選擇所需圖像,做好前期設計轉化,為超寫實素描臨本的視覺圖像制作作鋪墊。前期的圖像制作需要基于畫面形式感與傳統圖案的深度解讀,因此,在具體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川渝石刻造像的相關文史講座,做好課程啟蒙,使學生對區域石刻造像的不同歷史風貌有初步認識。其次,是超寫實素描的制作,按照超寫實素描教學的學理步驟推演,從圖像細節拓形勾描到局部成像刻畫逐步推演。具體方法如下:第一,通過投影、復印、九宮格等方式把所需造像的局部外形特征勾畫完整,其中一些特殊的勾畫技巧不做分解。第二,參照圖片或實體對局部進行高精度塑造,可以通過小孔成像的方式對局部進行逐步蠶食。此階段一般從最明顯的局部造型開始,無論光影黑白均一次到位,局部塑造即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最后是畫面整體的處理與強化,主要針對客觀現實的個體感知意愿對細節進行后期制作,完成作品。具體方法如下:第一,完成局部塑造后,對整體進行視覺觀察,判斷出主觀處理的基本思維;第二,根據圖像的客觀性與個體判斷的主觀性進行最后的減弱或加強處理,注意還原超寫實素描制作前的創作初衷,深刻體會傳統石刻造像的造型特征。教師應將川渝石刻造型的典型圖像介入超寫實素描學理應用,引導學生在應用研究中分析、體會石刻局部的造型特點,并結合設計專業特點,主動關聯構成素描學理組合圖片在畫面中的構成元素,感受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讓學生體念其本土視域資源的文化特征,感受“傳統+現代”“東方+西方”的學理交錯與多元并蓄。從傳統文化創新看,當代高校藝術教育應在全球化語境下,以關照在地性為背景,研究如何將現代設計藝術觀念介入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同時,將川渝石刻的視覺語言轉化為與設計專業相關的素描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雙向運動,也是傳統文化精神的自我更新。從側面看,川渝石刻造型介入設計類素描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生發。高校通過建立一套既有區域民族文化特色又能傳承美術學科特質的應用型教學模式,以“東方+西方”“田野+實踐”“具象+抽象”的方式兼收并蓄,并借助傳統文化發展機遇期,抓住區域特色亮點,切實推動具有傳承與創新能力的設計類基礎課程實踐的發展,方能契合在地藝術設計理念與高附加值產品的間隙,讓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楊渝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 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