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設計美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設計作為一種藝術性的造物活動,其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美”并不是設計的唯一屬性和最終目的,但就設計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卻成為考察其優劣程度的標準之一。美是喚起和激發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狀態,它是人類設計、創造本質的最深刻反映?!懊馈钡脑O計能使產品有效地使用,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視覺印象,提升產品的審美體驗。美是抽象的,但同時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讓見仁見智的美學評價在產品設計中形成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標準來指導我們的設計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設計美學評價標準體系的架構基礎
由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CraigVogel教授與工程學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創立、并在《創造突破性產品》一書中推出的技術—形式定位圖,顯示了同一域的不同產品在技術和形式為軸的坐標系中的定位。根據他們在坐標體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針對性的市場定位及驅動因素。由此得出結論:只有形式好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才能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當今社會的消費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況,也了解可供選擇的產品。他們所尋求的是一種完整的、能夠體現自身價值和素質,并豐富生活的產品。形式與技術便成為我們在對產品進行評價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在形式—技術坐標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設計的美學理念融會其中,以此來作為的我們衡量產品設計的美學量化綜合指標及評價內容。
二、設計美學模糊評價標準的具體闡述及數學模型的建立
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工業設計是人類在現代大工業條件下按照美的規律造型的一種創新的社會實踐,是技術與與藝術形式的高度自覺。設計美則是建立在技術發展與形式創新基礎之上的一種藝術性的造物活動帶來的心理體驗。設計美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是為了在產品設計中探求技術美與形式美的完美結合并以此指導我們的設計實踐,在設計活動中追求感情與情境的訴求,讓消費者在產品使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體驗享受。
1.技術美。這里技術指的是產品的核心功能,即產品的使用功能、生產產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藝、使用產品時涉及到的界面關系(如按照按鈕、屏幕、語音等提示進行操作)。技術美側重于理性,是產品設計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維形態的表現形式。
2.形式美。通常我們說到形式美,是指構成事物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色彩、形狀、線條、聲音等)及其組合規律(如整齊一律、節奏與韻律等)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性。本文將形式美定義為是能夠將美感與產品與服務中人機結合起來的造型,在視覺、感覺和聽覺等屬性間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性,側重于感性、情感和靈感的藝術思維。
3.體驗美。體驗美指的是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和諧的人—機—環境關系,合適的人機尺寸及友好溫馨的人機界面,親切的人性化關懷,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觀質量和外觀形態表現或傳達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產品的多次同樣使用的記憶中所形成的經驗,所帶來的一種美妙體驗?;蛘哒f是技術與形式的結合度,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總體審美體驗。在18世紀哲學家鮑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學體驗這個詞并將其含義改變為感官的滿足或感覺上的愉悅,藝術作品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產生的,即為了滿足人們感官的感覺。而在這里特指產品本身的在技術、人機理論及形式美學規律等方面的運用,對消費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體驗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說產品通過一系列的具體功能效用和人機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適性以及形式美學規律的探究,使人們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悅體驗,從而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某種共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機械的、毫無生氣的物質滿足過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體驗享受。正如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中指出:體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顧客的需求不僅僅是產品或服務.他們還追求感情與情境的訴求。產品設計美學是探究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美學規律,其最終目的是要人類在科技文明的發展和現代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的平臺上,自由的生存和發展。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生產、為了“物’的實現,而同時也使人類實現了諸多精神需求且獲取了很多美的心理體驗。
三、小結
產品設計是以產品這一實物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它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和藝術方法按照功用規律和審美的規律來創造。設計的獨特表現形式使美學這個主題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們的生活。產品設計迫切要求人們正確認識產品的形式與審美的關系,用“美”的尺度,設計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現代“藝術品”——產品設計。本文以技術—形式坐標系為基礎,結合產品設計的美學準則,將產品設計的美學評價歸納為技術美和形式美以及體驗美,對設計評價標準指數型量化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業設計美學評價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社會在進步,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提高,設計師只有根據設計美學的評價標準,提倡人性化的情感體驗設計,從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出發,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經濟發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大環境之中。
參考文獻:
[1]荊雷.設計藝術原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介民.現代工業設計概論(中英雙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色彩被廣泛應用到了平面設計領域,而它作為平面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在整個平面設計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強烈的視覺傳達和情感交流的作用。一方面,在平面設計中,三個元素色彩、文字和圖像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當我們直面一件作品的時候,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作品的顏色,其次才是圖像和文字,色彩的首先位置可以有效地體現現代平面設計的設計內涵,引起觀者的審美體驗。另一方面,色彩自身具有的美學特征是平面設計中其他元素不能替代的,每一種色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含義,代表著特定的情感表達,一個成功的設計師往往可以借助色彩來完成他對作品的設計表達,喚起觀者心理上的審美聯想,從而達到其設計的真正目的。而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為了滿足日益豐富的視覺審美感受和心理感受,需要在設計中得到美的體驗,這種結果的來源便是色彩的運用。由此看來,平面設計中色彩的準確和合理表達已逐漸成為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來源。
二、平面設計中色彩的構成搭配
平面設計中,色彩的搭配在表達內容和主旨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色彩的搭配和運用不僅能增加作品的觀賞性,也能對作品中的設計構圖起到襯托作用。一般來說,平面設計中經常會見到以下三種基本色彩的搭配:
1.以色相為基礎的色彩搭配法
在平面設計中,人們總是以平面構圖為重點進行設計,但是色彩作為設計的重要部分,對平面構圖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設計師在進行平面設計時應先對作品有一些主題和內容的聯想,通過明確主題的思想、設計的構思以及內容的范圍來確定作品的色調。首先,決定主色調,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是黑白色調還是鮮艷色調;其次,再加以搭配合適的配色,使得主色調同配色可以按照統一色相補充協調。這個配色方式是按照不同設計作品區域加以不同搭配,以達到類似色相之間的配色。
2.以明亮度為基礎的色彩搭配法
平面設計中的色彩搭配有著其規律和特點,不同的色相具有不同程度的明亮度,明亮度可以改變色彩的表現形式,在平面設計上,可以利用色彩明暗程度的不同搭配來設計作品,使觀者產生不同的心理審美感受。
3.以純度為基礎的色彩搭配法
平面設計作品中,不同的純度決定著整個平面畫面感的吸引力。色彩的純度越高,凸顯出的色彩更為艷麗奪目,作品也就更鮮明活潑,給人以一種輕松活躍之感,而純度越低的色彩,畫面感越為質樸,給人一種穩定莊嚴的感覺。一般來說,平面設計用較高純度的顏色來體現主題色彩,而用較低純度的顏色作為搭配襯托主題。因此,在平面設計中我們可以合理利用色彩的純度以到達突出作品內涵的目的。
三、平面設計中色彩運用的美學研究
1.單彩在平面設計中的美學感受
色彩具有極為豐富的美學意義和心理表達,它作為平面設計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制造氣氛和增強版面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色彩有著不同的內涵和美感,能給人以特定的美學感受。在平面設計中,無論是產品表現還是構圖結構,因其中都涉及到色彩的運用,因此必須對色彩的搭配重點思考,特別是最為基礎的單彩,一般被運用在設計的主旨背景上,不僅要符合設計審美的需要,還要給人以視覺上的最大享受。而每一種單彩又具有不同的象征含義,這就使得當人們看到某種特定顏色時,會產生感性上的認識,而這種視覺反應又是不同層面的。比如紅色被人們認為是熱烈和興奮的顏色,人們看到紅色便會產生感性和心理的認識,會感受到作品映射的設計思想是積極向上的;而藍色代表憂郁和安靜,看到藍色會使觀者產生一種心靈上的安寧感,這就預示著作品會以一種平和的狀態出現。在平面設計中,設計師會根據不同的設計主題對不同的單彩進行詮釋,并利用單彩給人的不同感覺,喚起觀者內心的審美感受,從而有效地達到設計的審美目的。
2.色彩組合在平面設計運用中的美學魅力
在當今很多平面設計作品中,為了達到統一的效果會運用多種色彩來搭配,以一種顏色為主色,按照色彩組合的搭配方法選擇色相、明度和純度相協調的配色,從而使整個平面設計作品達成統一。首先,主色應根據作品的主旋律來選擇,是活潑向上的還是低調遲緩的決定著設計給觀者的主要感受。其次,在選擇搭配顏色時要與主色調相統一,將這些存在共性的顏色進行組合搭配,不僅增加了單彩的調和感,還能使畫面更為豐富生動,加深了觀者對作品的色彩印象。主色彩與陪體色彩之間的調和與對比,使得畫面主體與大背景之間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感,主體突顯主體,陪體烘托主體,使整個設計充滿了無限空間,增添了美的情趣。同時,設計中創意的色彩組合會使設計中的圖形、文字相得益彰,顯現出其創造性的特點。再次,平面設計中的色彩組合構成中,不同色彩之間存在著節奏和韻律,比如色彩的重復、強弱、交替等方式都會使畫面產生難以預測的視覺沖擊力和空間運動感。
3.色彩感情規律在平面設計運用中的審美體驗
色彩除了本身具有的顏色魅力外,在感情規律上也與平面設計有著密切聯系。色彩的溫度感、味道感和美觀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平面設計的成敗,也反映出了人們對平面作品的真實感受。很多現代平面設計作品中,作者對色彩的運用不僅停留在視覺的體現上,還把重點放在了人們對商品特征的滿意度上。要用不同色彩表現商品的溫度感,比如在對冰箱、空調廣告設計的把握上,設計師往往利用冷色來體現產品的溫度,使人產生涼爽的感覺;又如對某些食物、水果等商品的包裝設計上,往往以紅色和黃色為主色調,給人以溫暖好吃的感覺。這樣通過不同顏色的設置刺激人們的感官,就達到了設計的最終目的。同時,色彩的感情規律還表現在對事物的潛在品質上,平面設計中色彩的合理利用可以提升作品或者商品的美觀感和興奮感,比如明度高的紅色系,可以表現產品的華麗感,提升設計中產品的檔次,一般用在化妝品、禮品的設計中,這種對比強烈的色彩能更好地吸引人們停留購買,使人眼前一亮。平面設計中紅色、黃色等暖色系色彩可以使人感到興奮,刺激觀者的感官,讓人印象深刻。
4.色彩內涵的聯想在平面設計中的情感美學
人們在傳播色彩的同時也賦予了色彩自身不同的理解含義,色彩逐漸成為表現人們生活態度和心理愿望的一種語言符號。將色彩合理地運用在平面設計中,使色彩內涵的聯想發揮出最大的視覺功能,才可以使設計達到更高的標準。一般來說,對平面設計中色彩內涵的聯想可以通過抽象和具象兩種方式體現,由于觀者的社會層次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其對色彩的表現會產生不同的情感。當人們看到紅色就會聯想起幸福、火焰、太陽等事物,這使得顏色在設計中的定位更為復雜和深邃,作品與人的情感聯系更為深層次。這在包裝設計上有很多體現,比如在喜帖的設計上,設計師大多運用大紅色來表達對婚姻的祝福,人們在通過對紅色進行聯想,產生了火熱、紅火的感官共鳴,感受到了婚姻中的幸福美滿。
四、結語
噴砂玻璃、拉絲玻璃,玻璃磚及玻璃馬賽克的運用則是設計師塑造虛擬空間、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和靈活感的重要物質材料手段。如將華麗高檔的噴花玻璃、絢麗多彩的鐳射玻璃用于客廳端景及廳間隔斷,在光源的照射下,煥發出美妙、夢幻般的視覺效應,高貴而不失內涵。家居裝飾織物屬于室內軟裝飾的一部分,和主人的生活起居較為密切。如窗簾、地毯、陳設品披覆、床上用品等??椢锎蠖嗑哂腥彳浀馁|地,豐富的色彩,可以中和家居空間的生硬感,平添出舒適、溫馨、親切的居室氣氛,使人和空間的關系更為融洽??椢镞€具有較好的可變動性,隨著季節的變換,設計師可根據主人的要求改變不同織物的布置來調整室內空間的色調與氣氛,更好地適應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年齡的居住及心理需求。
2裝飾材料的綜合美學應用
家居室內設計是以不同種類的裝飾材料為基本載體的綜合藝術創作活動,設計師只有通過恰當有效的設計手段,對各類裝飾材料加以整體的把握和運用,才能創造出符合視覺審美感受,滿足審美心理的人居環境。在實際應用中,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2.1協調與變化
協調是家居設計中所運用裝飾材料的統一與和諧。強調材料表現效果趨向一致性,紋飾一致,色彩多使用同類色,傳達出居室空間的整體感與融合感。如楓木家具和竹地板相配合,二者同為相近似材質,具有自然、質樸的共同性,能使空間顯得祥和、溫馨。臥室、書房等私密空間常用使用這種表現形式。但是過分的統一會使空間顯得單調、乏味,這就需要運用變化的手法來調和。變化是家居設計整體和局部材質效果的對比,是不同的裝飾材料并置在一起時,其形象既不相同也不近似,有著明顯的差異,形成較為強烈的感官對照。這種對照具有較強的美學效應,易使人產生活躍、興奮的心理感受。裝飾效果鮮明、生動。如在客廳造型墻上使用天然毛石與金屬、玻璃相結合,這種人造材料與天然材料的對比,粗糙與光滑肌理對比;華麗與樸素對比;厚重與輕盈對比;無不烘托出客廳作為開放空間的熱鬧、歡快的家居氣氛。當然,家居材料的協調與變化要結合起來綜合設計,那就是在協調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協調。
2.2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源于音樂節拍輕重緩急的變化和重復,體現在視覺美學中,指形象周期性的連續、交叉、重疊,由此產生大小、強弱、明暗的變化。在現代簡約風格的居室設計中,各功能空間通過反復使用玻璃、金屬、復合裝飾板等材料,并經過組合、變形、扭曲、折斷等方式,使材料構成更加豐富、更有層次,呈現出強烈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如在藻井式吊頂中利用木條或玻璃鑲嵌,形成方向感強烈的線條圖案,搭配燈池的裝飾燈具,從而產生視覺上的律動感。
2.3比例與尺度
(1)崇尚自然。
傳統的包裝大多取材自然,因地制宜。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社會的漫長進化中,我們的人類祖先不但能用柔軟的植物枝條進行捆扎,還會用獸皮、貝殼、竹筒等盛放和轉移食物。我國唐代絲綢之路繁盛,商人們通過絲綢之路把瓷器等東西運往波斯,瓷器易碎,往往到達目的地之后都成了碎片,于是商人們想出一個很有趣的辦法:先把瓷器放置的潮濕的地上,在每件瓷器里灌滿摻有豆種或麥種的沙土,然后按照不同大小規格的瓷器每十件一捆,每一捆再次捆綁,形成一個方形,然后再在捆綁后的瓷器的縫隙中再撒上種子,等到種子發芽了,根根錯節,絲絲纏繞,形成一個堅固的“土方塊”,最后商人們會把這些土方塊在堅硬的地上摔,不碎的就是可搬運的合格瓷器。古人的這種充分運用自然的方法恐怕會令當代的設計師們自愧弗如了。
(2)“和諧、統一”的審美感受。
我國古代的藝術家始終把“和諧”致力于美的創造中,在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秦代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都已經表現出高度的美感,不論是器物造型、制作工藝、材料和裝飾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青銅器的地位所以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發展到漢代,漆器已經取代了青銅器,作為了普通人家也可以用到的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手工藝人還創造出了多功能、組合化和系列化的漆器。將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高度統一于產品優美的形態和精巧的制作工藝之中,用恰當的比例尺度來體現造型的多樣化,創造了實用和美觀相統一的最高境界。
(3)“物盡其用”的傳統思想在設計中的運用。
“物盡其用”對當今構建節約型社會,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的物盡其用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產品材料達到最大限度發揮,盡可能的充分利用原材料的價值。二是在使用物品的過程中尋求最大程度的使用價值,發揮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4)帶有民族、宗教符號的生態設計。
人類的藝術起源與宗教是分不開的,在現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為宗教而生的藝術作品就是藏式家具。藏式家具是中國家具中帶有強烈民族感的標志性藝術作品,家具多用核桃木、松木等軟木制作,而木材又是中國傳統造物中最喜歡的元素。可貴的是古老的藏式家具仍然依照傳統的造物結構,不用一釘一鐵,而是運用“榫卯”結構固定與連接,這種源于自然的審美情趣帶有強烈的民族時代感,在現代社會這種民族設計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2以生態美學觀對現代食品包裝設計進行理論構建
(1)建立與市場環境共生的創新型生態設計。
作為設計者,設計時的首要任務是要充分注意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盡量消除不合理的設計造成的環境污染與危害,最好選擇使用在自然環境下易降解和易于回收的材料;再次就是要考慮到設計的產品能否被市場所接受。作為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如何利用科學技術既開發自然又保護自然,真正造福于人類的問題。例如,澳大利亞一家公司就研制出一種用于土豆片的包裝,人們可以把土豆片連同包裝一起吃掉。對食品來說,解決食品包裝與環境之間矛盾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可食性純天然的包裝材料,當然這也是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的。
(2)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
設計作為產品的附加,除了功能的滿足以外,當然也需要讓包裝起到宣傳作用,但是,應該避免浮躁和過度包裝,做到貼切、樸實、恰如其分的表達產品的品質與內涵,把握包裝設計中的“度”。英國斯特萊斯克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研制成功一種可提醒消費者食物何時開始變質的食品包裝袋,當食物開始變質或超過保質期但沒有放進冰箱冷藏時,包裝袋內氧氣含量便會上升,包裝袋將改變自身的顏色。這種包裝袋還可以為食物提供特殊的保存環境,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國外包裝制品的人性化趨勢更加明顯,更富創意,未來的包裝理念就是將自然生態的長遠價值融會于人性化的科學設計理念中,倡導公益包裝、綠色包裝、適度包裝、輕度包裝。
(3)包裝設計的形式與功能相結合。
“形式”與“功能”關系問題一直是設計中討論的焦點。在設計發展中人們逐漸認識到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滿足人們心理的需要;設計不僅要實用,而且要適用;不僅要適用,而且要在設計中賦予更多審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義。追求包裝設計形式與功能的和諧統一。
(4)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
設計的可持續性原則要求我們的設計應該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后代人生存及其發展環境。當前社會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能源材料的無形浪費,就比如國內在的紙質材料使用上的一些問題。紙質本身是無污染材質,但是在進行“設計———加工———成型”的過程中會有各種來自其他重金屬或者油墨的污染,結果造成不必要的環境污染,給我們的可持續設計又增添了諸多阻礙。國外的不少包裝設計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對多個方面都做出了改進。一是節省材料,同樣品牌的洗發水,大包裝可比小包裝節省20%的包裝材料,節省材料就是節省地球資源。二是材料安全,如一個啤酒莊園用麥殼制成啤酒禮盒來贈送給顧客,既天然又環保,廢棄物也可自行分解,這樣就能避免原材料的二次加工,過多的添加各種化工原料能使包裝使用壽命增長,但是卻是對消費者的健康最不安全的做法。三是設計生活化,把包裝當作一種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可被反復使用,延長使用壽命,減少垃圾。四是廢棄物的分類回收,把包裝的各種材料分類丟棄,以便于垃圾回收時的處理再利用,在這一點上我們國人的垃圾分類意識是十分薄弱的。還有一點就是國內現有的包裝有追求高成本的趨勢,為了保持自然環境的原生態,保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推行環保節能型的生態包裝勢在必行。
(5)包裝設計的風格化。
一個品牌的包裝可以是選擇環保材料,也可以是在設計過程中盡量不浪費材料并使材料能保證被回收。在設計過程中用回收的鐵作為包裝材料,又結合仿生學將包裝做成各種形態的人或者動物的形象,喝完酒放回原處可以作為裝飾品,包裝的鐵皮還可以百分百的回收利用,提升了此酒綠色包裝設計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我們院校教師應該努力讓正在接受培養的未來設計師掌握這種設計思維及綠色材料的選擇,不僅在設計表現上要有所創新,設計材料應用上也要有所創新。選擇可以分解的環保材料,中國的傳統包裝材料在選擇上秉承“因地制宜、就地選材”的原則,倡導綠色設計理念,如天然包裝材料竹子、植物藤條、荷葉、絲綢、繩線、紙張、蘆葦葉、木材、椰殼等等,都是些可降解的材料,這些都是在綠色設計教育實踐中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寶貴知識。每一位未來設計師在材料的選擇上都應該掌握“設計生態系統”的原則,設計師作為“設計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產的產品以及產品包裝經過人類這個消費者群體消費后,制造出大量的垃圾污染,最后經過作為分解者的大自然的分解重新回歸大自然,這樣一個良性“設計生態系統”循環。
(6)情感設計。
我研究生時就主張情感設計,可能因為當時的能力有限卻對情感設計解釋的不是很清楚,讓我糾結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唐納德•A•諾曼的《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出版,拜讀時它不僅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了我,也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產生共鳴,讓我對情感設計又有了深刻的認識。情感是影響設計師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的情感促進創造力的產生,消極的情感則阻礙創造力的產生。在綠色設計教育實踐中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減少消極情感的產生。在《情感設計》一書中諾曼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一件產品的成功與否,設計的情感要素也許比實用要素更為關鍵。我是比較贊同此觀點的。我們在綠色設計的過程中,在注重米斯•凡德羅“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設計原理,考慮到簡潔就是美,摒棄無用的功能和純裝飾的樣式,減少材料利用的同時,也要注重人體工程學原理,注重人性化的情感關懷。在當今經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精神需求逐漸地被提上日程,馬斯洛對人的需求層次總結的非常清晰,所以在培養設計師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設計師積極情感的培養,以便于其創造力的產生,還要注重設計的產品在滿足其功能性的同時體現出個性化、人性化的情感關懷。
3小結
意象性藝術所具有的藝術特征對教師開發課例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意象性藝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虛擬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現實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虛構來表現現實中沒有的東西,也可以用非現實的形態表現現實中已有的東西。想象性。指意象是經過藝術家的想象,將“意”與“象”融為一體的產物。情感性。是藝術家創造意象的重要動力和導引,并伴隨著意象創造的全過程。
二、意象性教學設計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四個要素
1.教師要養成素材收集習慣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亂”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讓學生多接觸感受可以豐富對事物物象多樣性的感知,改變學生因接觸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視覺圖式,讓學生獲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記,為意象性表現打下基礎。素材的收集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時也要注意收集各藝術派別的藝術作品,諸如印象派、立體主義等大家作品圖片資料收集,可在介紹作品成就的同時,讓學生領略藝術家是如何表現客觀事物與表達畫家主觀感受的方法。
2.教師要具有教學案例設計能力
美術新課標理念中強調:“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币虼嗣佬g教師為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必須具備美術教學案例設計的能力。例:《指甲長長啦》教學設計過程收集資料:2011年9月14日,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專業歌手克里斯•沃爾頓,藝名“公爵夫人”,在紐約公立圖書館前展示她剛破世界吉尼斯紀錄的最長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總長10英尺2英寸(約3.05米),右手指甲總長9英尺7英寸(約2.87米)。只需484個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長就可以夠到帝國大廈的頂端。分析與設計: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長長的,以上的資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從來就沒有見過如此長的指甲。指甲,其長長后并沒有固定模式,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長長啦》這一意象性繪畫教學課案例經多次修改設計完成。
3.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讀“畫”
意象性藝術因過多強調按照“我”感覺到的樣子來表現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來表現世界。因此藝術家就需要調動一切手段來表達這種感覺和意圖,而不管是否與眼見的現實一致,從而產生藝術形象上的怪異性,即在表現對象時有意或無意地改變對象的自然形態,以符合自己的創作所要表達的目的,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夸張與變形的表現手法。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知道,再現客觀對象時,有具象表達和意象再現兩大形式,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意象藝術作品時應更多從體會作者對事物的主觀感受入手。創造美、表現美的標準不具有唯一性,從而為理解、接納美術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論基礎。
4.教師要引導學生遵循形式美法則
學生有時候完成不了作業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因為沒能掌握正確的操作步驟,學生缺乏這方面的鍛煉,沒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一個比較有難度的作業覺得無從下手。記得剛從美院國培回學校就接手工藝美術班的班主任,一直在想要通過一種什么方式讓學生既喜歡上專業又能對我比較信服。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以古詩為主題的寫字活動。我先示范寫了一張給學生看,學生當時都覺得他們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這么大難度的作業,一點兒頭緒都沒有。通過我一步一步的耐心輔導,最后大部分的學生都完成了一張特別出色的作業,當我把學生的作業都貼在教室的墻上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他們對于自己的作品也很驚訝和高興。在給學生上圖案課的時候,我給學生統一購買了白卡紙和黑卡紙,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步驟完成作業,學生一開始很不習慣這么嚴格的要求,但經過了幾張的訓練之后發現這樣按部就班畫出來的作業質量非常高。當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一張一張干凈漂亮的作業的時候,學生們非常有成就感,就逐漸接受和習慣了這樣的方法。最后學生們把每一張自己的作品都裱在黑卡紙上,再用金屬環將黑卡紙裝訂成冊,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作品集,雖然是小小的成績但對學生卻是大大的鼓勵。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明白有些看似很復雜的作業只要通過正確的方法和步驟再加上一點兒耐心和細心就能做得很好,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幫助學生建立了自信。
2采用靈活多變教學形式,充實擴展豐富教學內容
美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大可不必只拘泥于課本上的東西,可以變換教學形式,抓住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教學,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中專教師兼班主任在教學形式上有許多優勢,給自己帶的班級上課時學生比較聽話,課堂秩序也比較好,教學任務都可以順利的完成。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學工作外,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專業特點組織了許多的活動,比如我們開展的數字油畫比賽,元旦的賀卡設計制作活動,為裝飾學校教學樓進行的裝飾畫制作活動等等。這些活動看起來都很簡單,但是學生卻從這些活動中獲得很多,除了各種專業知識以外,更多的是學會了一種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自信心。
新媒體的互動性能夠使文字的形態與傳播變得更加有趣,這種互動性要求字體的形態更加數字化和網絡化,并在信息傳播上表現得更加高效。強調互動性的實質即字體要新媒體平臺上實現高效率的認知與傳播,這為設計出新型的字體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為了適應AppleWatch這種可穿戴設備,設計師專門研發了一款舊金山字體,這種系統字體是為確保AppleWatch的易讀性而專門定制的。此外,應用新媒體可以設計出動態的字體。字體設計的多元化就是指在文字設計和制作中,實現技術方法上的創新。常見的動態字體樣式有以下幾種:重疊式,就是讓字體重復出現,并進行疊加,使字體實現動態立體效果,為了使視覺化更強,可以制作出陰影或者是模糊的效果;旋轉式,就是指讓字體能夠順著一定方向自由旋轉,也可以實現字體的整體旋轉;跳躍式,就是字體會自動彈跳起來,做出翻越動作或者攀爬式動作??傊?,在新媒體環境下,字體的樣式是多變的,從而使字體呈現出更加靈活的表現形式。
二、字體設計教學改革方法
1.提高創新和設計能力
在字體設計課程中,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在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上,不能將重點局限在字體的間架結構上,這樣易使學生的思維僵化,而要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方面,使其創新設計能力得到訓練與強化。
2.使字體圖文并茂
教學中,一些學生受傳統認知的影響,認為文字的功能就是傳遞信息,對信息進行描述,是靜態的。教師要通過各種符號、圖形向學生傳達字體的豐富表現形式和內涵,可以將漢字、拉丁字母當作圖形,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學習的思路拓寬,這樣許多新的設計理念就會萌發。
3.將字體與其他課程有效結合
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可以通過課程融合的方式實現,將平面設計中的文字、圖像、色彩、排版要素結合到一起,使學生明確各個要素的作用。如,將字體設計與編排設計結合;將字體與書籍設計結合,讓學生將凌亂的設計作業訂裝成冊,可以使學生明確字體在實踐中的作用。學生增強了字體設計水平,對書籍與編排設計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4.提升計算機軟件操控能力
字體設計可以在計算機上開展,用計算機軟件對字體形態自由調整。借助計算的諸多優勢,實現字體的風格轉換、上色、編排等,使字體設計真正體現出時代意義,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增強。
三、結語
1.平面設計方面。
現代的社會對于平面設計方面的人才需求非常大。此專業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學生畢業以后,基本上能夠達到獨立制作的要求。在這方面學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廣告基礎、圖形創意、書籍裝幀、Photoshop、CI設計,等等。學生畢業以后可以到事業單位進行單位宣傳工作,也可以到企業從事出版、印刷、家居設計、裝修等相關行業的設計工作。
2.室內設計方向。
這個專業可以說是現在比較流行,也比較熱門的行業。學生畢業以后從事室內裝修、設計方面的相關工作,還有建筑行業的設計。在這方面的開設內容有:人體工程和建筑制圖、CAD制圖、效果圖后期處理等課程。這個行業的人才培養為美術專業其他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高職美術課程專業結構上的調整
1.重復課程的合并。
由于傳統的課程在內容上有重復安排等情況,所以新課程對于這些情況作了一些調整,對于重復的內容要進行刪除,重疊的現象開始減少。例如,平面的構成與圖案在內容設計上就存在重復的現象。我們可以考慮把兩門課程合并成一門課程。這樣教師教起來既省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效率。還有《廣告基礎》,就是由多門課程合并而來,根據這幾門課程之間的聯系,重新調整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方案。整合后的教材充滿了時代的特點。
2.課時比例的調整。
針對一些與課程無關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刪除,以降低它們在整個學習期間的課程中所占的比例。例如,素描課程原來安排為中專一學期,而大專一學期學生還要學習。合并后統一安排為大專一學期,在素描內容上進行了結構滲透、視圖深化,在顏色的淡化與虛實上,注重了線條的講授。這樣的設計就為學生高職專業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3.教學內容的合理調整。
新的課程設計在素描、水粉等方面進行了改變,變為設計素描和設計色彩,等等。其中在設計內容上同樣和設計相互銜接。其中改變最大的方面就是將原來三門課程中的精華進行了篩選、滲透,并且完全打破了以往各自為政的教學模式,把這些內容相互貫通、滲透合并。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既省時,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這樣的教學內容上的安排,為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三、混合模式教學在選取的專業部分實行混合式教學,具體的方法如下:
1.第一學期,將平面設計、色彩構成、CorelDraw混合為同一模塊的教學實踐。
拿色彩構成和平面設計來說,它們是中專美術專業主要課程。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懂得色彩構成的主要概念,他們構成的知識都是些什么,組織規律、基本造型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懂得基本的知識,并且運用這些知識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作業質量非常差,對于手繪畫,學生從根本上來說基本就是不重視,然而對于電腦繪圖卻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愛好?;诖饲闆r,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設計。讓學生通過計算機來對圖形進行編寫、繪畫的學習,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計算機軟件設計知識進行熟練地掌握,對于二維圖像的設計學生能夠進行練習,并且也掌握了手繪圖畫的知識和技巧。
2.三門課程在內容上有很大的重復性,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進行混合講解,統一傳授,將教學內容穿插講授。
論文摘要:當前多媒體作為強有力的現代化視聽教學手段,已經廣泛地運用在教學第一線。本文論述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并就藝術設計教學在多媒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們共同的見解和對策。
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相比較,有其自身較明顯的特點。
1、利于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想有效地教授一門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應該是放在首要的任務。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多媒體中的形、色、聲是一種控制興趣的工具。只要把興趣集中到學習的對象上去,就能產生求知欲。
結合藝術類學生的特征,多媒體能有目的地創設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根據我專業課程開課情況,比如講授如《中外建筑史》、《室內設計概論》等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授課。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與文字的穿插,學生聽起課來不覺乏味,看起屏幕來也不至于視覺疲勞。
2、對所學知識認識直觀,理解深刻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學生的感性認識有些是在生活中取得的,有些是在學習中積累的,但大量的則需要教師在課堂卜演示直觀材料,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取得的。
以《展示設計》課程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展臺在展示區的重要性,以及展臺與所要展出的物品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一系列不同色彩的展臺與所要展出物品的組合,讓每對組合有充分的對比關系,如冷暖感覺、華麗與樸實感覺、積極與消極感覺,這些心理感覺會很迅速直觀地通過屏幕呈現在學生眼簾,教師不用多說,學生們已經在畫面中明白和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展臺與所要展出物品的組合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
又如《家居設計》課程中,家居設計的基本思路與設計特點是教學的重心,也是難點。由于學生之前沒有完全接觸設計類課程,所以很難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做設計。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在講臺上拿著講稿枯燥地向學生講授各個知識點,學生既不可能簡單的從老師語言中去體會,也不可能僅僅從幾張有限的書本范例中來領悟。而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時就可以在powerpoint軟件中先將收集好的圖片結合文字給學生講解,然后再切換到autocad或者其他繪圖軟件中進行實例構成的演示。由于電腦演示的快捷與方便,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學生也很快就理解了重點教學內容。
3、提高學習效率,加深課后鞏固
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提高教學速度,節省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容量。比如在教學《餐飲空間設計》這門課程時,在有一定操作基礎的前提下,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機來完成作業,讓學生在人機結合與主動學習中既發揮白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又提高r學習效率,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為了更好地突出多媒體教學的先進性、方便性、高效性,我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兩點:1)多媒體的運用必須服務于教學為前提,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活潑而寬泛、頻繁地使用。2)藝術設計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尤其是在教學資料的準備上,更是如此。
4、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體教學手段雖然能夠配合教師將授課內容生動的闡釋授課目標,并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但這絕不是說只要運用多媒體教學就一定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像放電影一樣,一閃即過,沒有特別突出知識點,而老師的講解、板書的過程實際卜是學生靈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過程,而多媒體教學沒有給于學生思想形成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學生也感受不到教師的思想脈絡的展現。而情感、態度、價值的形成則需要教師的恰當講解、學生自己的思考共同完成,而非機械的完成,這也正符合所說的“學生必須界定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分析因果關系,構建邏輯關系規則庫”。因此在一節課中,課件放映時間、速度、方式、教師的講解、板書要與學生視覺、聽覺、思考進行恰到好處的銜接,不能違背學生認知的生理規律,實質就是要解決多媒體課堂中的師生有機互動問題。
由此可見,兩個教學理論就是要把傳統教學中黑板、粉筆與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有機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