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據挖掘下的治療心悸丸藥方用藥規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應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分析歷代治療心悸丸藥方的用藥及組方規律。方法:以《中醫方劑大辭典》(第2版)、《中華醫典》及“中醫世家”等專業書籍與平臺為藍本,收集歷代古籍中治療心悸的丸藥方,建立表格,通過統一數據清洗,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系統,采用系統中的關聯規則、改進互信息法、復雜系統熵聚類等無監督數據挖掘方法,總結分析歷代治療心悸丸藥方的用藥及組方規律。結果:對納入研究的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進行統計挖掘分析,得出歷代治療心悸的藥物155味(不含煎湯送服藥物),共有1057味次,使用頻率超過30%的有15味;通過藥物關聯共得到不同的用藥模式46組,基于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新處方分析挖掘歷代治療心悸丸藥方的基本方8對及新處方8首。結論: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用藥相對集中,藥性平緩,少有攻伐之品,且無論是丸劑自身相關性分析,還是基于熵聚類的新方分析,都顯示治療心悸以攻補兼施為妙,此亦符合丸劑的用藥特點。
關鍵詞: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丸劑;心悸
課題組通過前期大量的基礎文獻研究,再對《中醫方劑大辭典》(第2版)、《中華醫典》及“中醫世家”所載治療心悸的古代方劑(1912年以前)中屬于丸藥部分進行收集和整理,建立數據庫,對數據進行統一清洗,利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平臺對歷代治療心悸的古方屬于丸藥部分者使用關聯規則、改進互信息法、復雜系統熵聚類等無監督數據挖掘方法進行分析,旨在探索中醫藥治療心悸的丸藥的組方配伍規律,為臨床心悸的辨證論治與新藥研發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處方來源
課題組以《中醫方劑大辭典》(第2版)、《中華醫典》及“中醫世家”為數據來源[1],對查及的數據與原著比對進行篩選,根據主治癥狀描述,以《中藥新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關于心悸論述診斷標準為基本評判原則,共篩選整理出符合用于治療心悸病且屬于丸藥的方劑89首。
1.2分析軟件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V2.5)軟件,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唐仕歡研究員提供。
1.3數據清洗
以《中國藥典》為標準化處理基本參考書,對于書中不載藥物則以《中藥大辭典》及《湖南省藥物志》為參考,對方劑中所涉中藥藥名進行標準化、規范化處理[2-3]。
1.4處方核錄
由課題組鄧榮篩選出歷代治療心悸的丸藥方,由王立鳳進行查對,符合心悸治療的丸藥方資料進行初步整理;由楊柳將方藥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V2.5);錄入完成后,由吳彬才負責對照清洗后數據逐一審核,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再行分析。
2數據分析
2.1頻次統計分析
統計出歷代治療心悸的丸藥方中每味藥物的出現頻次,經統計共有89個丸劑符合要求,含有標準化處理后藥物155味(不含送服)藥物,1057味次。
2.2組方規律分析
“支持度個數”設置為27(約占全部藥味的30%),再按藥物組合出現頻次從大到小進行排序;基于經驗,通過反復調試,將“置信度”設為0.85比較符合數據梳理實際情況,在此條件下將“規則分析”分析所得藥物組合的規則[4]。2.3新方分析再通過無監督的熵層次的聚類分析新方,并實現網絡可視化展示。
3結果
3.1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中含不同的藥物155味(不含煎湯送服藥物),共有1057味次,其中出現次數大于27次(30%以上的丸劑出現)的藥物共有15味。見表1。
3.2基于關聯規則分析的組方規律分析及網絡展示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V2.5)關聯規則分析及藥物組合模式與網絡展示得出結果。3.2.1用藥模式在支持度為“27”的運算模式下得到用藥模式46組,涵蓋藥對、藥鼎、藥矩等不同的用藥模式,所有模式中包含中藥11味,包括朱砂、蜂蜜、遠志、酸棗仁、當歸、人參、茯神、茯苓、麥冬、柏子仁、石菖蒲。見表2、表3、表4。3.2.2規則分析在置信度為“0.85”的運算模式條件下通過“組方規律分析”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的組成藥物的關聯規則,共得到有效數據42條。見表5。3.2.3網絡展示在置信度為“0.85”的運算模式條件下對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用藥模式中包含的中藥藥物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網絡化展示,直觀展示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中所用藥物的關系。見圖1。
3.3基于熵方法的用藥規律分析及基于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新處方分析從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中對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使用不同的相關度與懲罰度參數進行提取數據預讀,當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2,得到的數據較為理想,含有符合條件的記錄190條,再通過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算法,進一步聚類得到治療心悸的新方7個。見表6、圖2.
4討論
心悸是常見的心系病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所見常常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是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祖國醫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積累了大量的方藥技術對其進行治療,有多位學者對歷代治療心悸等疾病的方藥做過挖掘整理,學者許氏等共整理歷代治療心悸怔忡的古方501首[5],學者凌氏共整理研究治療心悸的古方433首[6],但均是以膏劑、丹劑、丸劑、散劑及湯劑等不同劑型一道混合研究。而我們知道,不同劑型藥效有較大的差別。學者李氏就通過實驗驗證劑型對藥物吸收具有較大影響[7];學者楊氏等闡明丸、散劑對疾病的選擇及在體內的釋放都有自身的規律與特點[8]。因此,基于不同學者研究結果與相關理論觀點,對于分類研究歷代治療心悸的古方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對于臨床用藥與新藥研發[9]。《湯液本草•東垣先生用藥心法》云:“圓(通“丸”,作者注)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很直白地說明其藥效雖然遲緩,但其藥力持久,便于慢性疾病長期服用。根據嚴格的入選標準,本研究只收錄主治病癥嚴格屬于“心悸”范疇的疾病方藥中的丸劑,但在整個治療心悸方劑中仍占較大比例,主要是基于傳統醫家對于心悸的成因的認識主要責之于“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而致心中悸動不安。無論是氣血虧虛所致之心悸,還是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之心悸,均非一日之成,也難以一日愈合,治療時必當久久為功以緩圖之。本課題研究納入的歷代治療心悸的89首丸藥方劑中用藥頻率最高的是朱砂、蜂蜜、遠志、酸棗仁、當歸、人參、茯神、茯苓、麥冬、柏子仁、石菖蒲、熟地黃、甘草、生地黃等藥,以上14味藥物占總出現藥物155味的9%左右,但總使用頻次有574次,占總用藥頻次1055的54%之多,由此可知歷代醫家治療心悸使用藥物相對集中,理念相對統一。朱砂自《神農本草經》列入上品一直被歷代醫家奉為“養精神,安魂魄”治療心悸不安的要藥,直至近現與證實其“毒性”的存在,使用頻率才逐漸有所下降;蜂蜜性味甘平,能“安五臟諸不足”,且是治療丸劑較佳的賦形劑,還可調和諸藥藥性,故為醫家在丸劑中習用;遠志、酸棗仁、茯神、茯苓、柏子仁等藥均是養心安神之良藥,而當歸、人參、甘草是補益氣血之上品,再加上生熟地黃以育陰滋腎,標本兼顧。故此朱砂等藥在歷代治療心悸的丸藥方劑中為醫家習用。藥物的組合模式從整體的角度反映了歷代醫家在治療心悸時所用的處方中藥物搭配規律,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有許多藥對藥鼎形式依然為今天習用,諸如:朱砂與當歸是朱砂安神丸主要組成藥物;柏子仁與遠志是天王補心丹中安心神、定驚悸的要藥;人參、酸棗仁與遠志等都為醫家治療心系疾病習用。而通過規格分析與無監督熵聚類進一步展示了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在整理傳統方藥領域的新功能,其整理的新處方對于臨床治療心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諸如白芍、陳皮、黃連與補骨脂從“痰、瘀、毒、虛”的角度論治心悸,這與當代一些醫家提出的心悸成因不謀而合;熟地黃、天冬、柏子仁與黃芪主要以培補腎氣、滋養心氣達到安神定悸之功;蜂蜜、酸棗仁、龍齒、生地黃、麥冬與丹參及生地黃、玄參、麥冬、熟地黃、蜂蜜、遠志與柏子仁兩個新方主要以養心安神定悸達到治療心悸不安目的;膽南星、犀角、焦梔子與僵蠶主要從痰熱之毒為患致使驚悸不安的角度治療心悸之疾;牛黃、犀角、僵蠶、麝香與焦梔子以清熱解毒、開竅醒神定悸;白芍、甘草、黃連、川芎、茯神、熟地黃、蜂蜜和遠志能夠清心火、祛瘀毒、培元氣、安心神,可謂面面俱到,攻補兼施,適于久服愈疾[10-12]。由前可知,歷代醫家在治療心悸使用的丸劑方中,用藥相對集中,且整體來說趨于平緩,少有攻伐之品,多為平緩之性,且無論是丸劑自身相關性分析,還是基于熵聚類的新方分析,都顯示治療心悸以攻補兼施為妙,此亦符合丸劑的用藥特點,適合久服愈疾。
參考文獻
[1]彭懷仁,王旭東,吳成艷,等.中醫方劑大辭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2]蔡光先,潘遠根,謝昭明.湖南藥物志[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4]吳彬才,楊柳,王莘智,等.基于數據挖掘的曠惠桃教授治療痛風用藥規律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5):556-561.
[5]許云,李嘉璇,付姝菲,等.心悸怔忡古方數據庫的構建及組方配伍規律分析[J].中醫學報,2016,31(1):105-108.
[6]凌發樣.治療心悸方劑的配伍規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
[7]李佳佳.中藥劑型對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2(7):181.
[8]楊明,韓麗,楊勝,等.基于傳統丸、散劑特點的中藥粒子設計技術研究[J].中草藥,2012,43(1):9-14.
[9]孫志新,張盼盼,高武霖,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現代中醫藥治療心悸的用藥規律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2):385-389.
[10]馬妍,江豐,崔遠武,等.張伯禮治療心悸經驗[J].中醫雜志,2014,55(12):1003-1006.
[11]耿曉娟,阮士怡,張軍平.心悸病因病機及方藥演變初探[J].中醫雜志,2018,59(20):1717-1721.
[12]王學成,伍振峰,王雅琪,等.中藥丸劑干燥工藝、裝備應用現狀及問題分析[J].中草藥,2016,47(13):2365-2372.
作者:王立鳳 楊柳 鄧榮 吳彬才 黃賽男 楊巧玉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