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世界經濟貨幣構造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構建超主權國際貨幣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貨幣體系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國際貿易的順利完成需要經歷兩個重要環節,一個是商品在國與國之間的轉移過程,另一個是貨幣在進出口商之間的轉移過程。國際間對跨國貨幣運動進行規范化、制度化便形成了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間對跨國商品交易活動進行規范化、制度化便形成了國際際貿易體系。因此,國際貨幣體系與國際貿易體系是緊密相連的。一定時期的國際貨幣體系是與同一時期的國際貿易體系相適應的,合適和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國際貨幣體系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
第一,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的供給。國際儲備貨幣是國際貨幣體系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是國際經濟的計量單位和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貨幣應當是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并認可的,可以信賴的貨幣。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國際儲備貨幣應當具有公平、公正、獨立和穩定的特性。
第二,匯率制度的安排。匯率制度一直是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一次國際貨幣體系的創新調整都涉及到匯率制度的變革。匯率制度的選擇關系到經濟是否能穩定健康發展。適當的匯率制度能夠有效地反應國際貿易的變化,有效地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調節,有彈性但幅度又不會引起大的市場波動。匯率制度不應成為投機者擾亂國際金融市場秩序的工具。
第三,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國際收支可以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相對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是要求絕對的平衡,而是相對的平衡,既是一國范圍內的相對平衡,又是從世界范圍內考察各國間的相對平衡。國際收支失衡會導致一國國內失業增加、經濟受滯、物價波動、進出口比例失調,不利于國內經濟政策的制訂、執行,也不利于國際貿易的正常健康發展。
(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
國際貿易的發展,不僅需要一個合理的國際貿易體系作為制度基礎,而且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作為支持。充足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國際儲備手段、穩定的匯率和有效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是國際貿易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它不但可以使降低國際貿易的成本降低,也可以使國際貿易的效率提高(巴里•艾肯格林,2006)。近年來國際經濟發展迅速,國際貿易水平不斷提高,但國際貨幣體系作為現代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卻并不完善,由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缺陷所引起的近現代國際性的金融危機屢見不鮮,次數越來越頻繁。國際貨幣體系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國際貨幣缺乏統一的標準。國際儲備貨幣的確定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部分,現代國際貨幣體系是牙買加貨幣體系的繼承,盡管目前的發展趨勢已逐步向多元化靠攏,但形式上依然是美元本位制。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特里芬難題”,但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涵蓋了多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和地區,因此主權貨幣在政策安排上和國際經濟關系的處理上一定會存在利己主義。因此,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缺乏統一、穩定的貨幣標準,國際貨幣格局錯綜復雜,給國際貿易帶來許多不利影響(鄭淑君,張盼,2009)。
其次,匯率體系的不穩定性。現代貨幣體系由牙買加貨幣體系延續至今,承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性,使得國際匯率制度比固定匯率制度時更加靈活,更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但浮動匯率制度也同樣受到各國匯兌關系的影響。現代貨幣體系中,全球至少有1/3國家實行獨立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其余國家實行盯住匯率制,國際儲備貨幣主要是美元、日元、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但由于英鎊、法國法郎相對較弱;美元、日元、德國馬克之間的匯兌關系經常發生波動,從而使整個體系缺乏穩定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頻繁,許多弊端顯現。
1.匯率變動不定影響國際貿易和世界生產的發展。頻繁劇烈地匯率波動會使各國生產商難以估計生產成本和計算利潤,從而蒙受外匯風險損失。在國際借貸關系上,匯率的反復變動會使債權方蒙受損失或者使債務方加重負擔。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宣布: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宣布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約2個百分點。從2005年7月至2009年9月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趨勢如圖-1所示。由于國際外匯市場動蕩不定,以及人民幣匯率調整出現新變化,匯率風險成為外貿行業的普遍問題。很多外貿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遭受了巨額的匯兌損失,不僅造成企業自身的經營困難和財務虧損,甚至影響到外貿行業的正常發展。
2.匯率選擇浮動制就會有機會自由選擇向下浮動,容易造成通過膨脹。
3.浮動匯率制度助長了外匯投機活動。由于固定匯率制度是穩定的匯率制度,因此在匯差上沒有任何可以投機的地方,而浮動匯率制卻能助長外匯投機活動。投機者在商場上買賣外匯牟取暴利,這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混亂。匯率的大起大落使得套匯、套利等短線投機活動大量泛濫,加劇了外匯風險,先后引發多次金融危機。當因匯率浮動引發的外匯風險加劇時,金融衍生產品出現用來規避外匯風險。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本意是要規避外匯風險,但是在金融監管失利,造成外匯衍生工具交易市場的脆弱性,在投資風潮的不斷沖擊和匯率波動加劇的情況下,金融衍生工具推動了金融市場的混亂,成為整個風險的組成部分。
最后,全球范圍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突出。國際收支平衡問題一直是制約國際金融市場穩定與否的重要因素。國際收支平衡則全球經濟相互協調,和諧健康發展,否則,國際經貿秩序就會受到破壞,國際間貿易就會遭到重創。牙買加體系至今,全球范圍內的國際收支失衡長期存在,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1999年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均證明,長期的匯率機制的運轉失靈、利率機制存在副作用,國際基金組織又沒有能力指導和監督順差國和逆差國的國際收支調節工作,導致逆差國儲備銳減,順差國儲備巨增,這種不平衡嚴重影響了國際貿易秩序,全球性國際收支失衡現象日益嚴重。
(三)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對于國際貿易而言,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避免匯率的大幅波動。
1.超主權國際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的國際儲備貨幣將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
2.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并建立相關的發行監督機制,有利于穩定超主權貨幣的幣值,穩定匯率。作為一種國際儲備貨幣,其發行國發行該主權儲備貨幣應該受到各國或者相關組織的監督。但事實上,現在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在發行貨幣時,往往首先考慮國內的經濟形式,以國內的經濟穩定增長為前提來發放貨幣。因此,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并建立相關的發行監督機制,有利于穩定超主權貨幣的幣值,穩定匯率。
二、構建超主權國際貨幣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一)美元“霸主”地位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當前美元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流通貨幣,同時也是各國外匯儲備籃子中權重比較大的幣種,各國在對外經濟金融往來中對美元的依賴性很大,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儲備資產配置都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多數外匯儲備只能以美元資產為主。IMF的SDR雖然被認為是“紙黃金”,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但是其本身只是一種記賬單位,主要是發達國家進行的游戲,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時,又往往對援助國設置了許多限制,而且美元在一籃子貨幣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SDR雖然作為IMF的儲備貨幣,但未能有效地行使其功能,實際上當今國際儲備貨幣已經是美元為大,因此“特里芬難題”不可避免地產生。美元成為全世界初級產品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使得美國對經濟失衡的匯率調整是無效的,因為多數國家貨幣都以美國貨幣為參照。經濟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又為發行這種貨幣的制度缺陷所害。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金融危機屢屢發生且愈演愈烈來看,全世界為現行貨幣體系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從中的收益。不僅儲備貨幣的使用國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就連發行儲備貨幣的美國所付出的代價也在日益增大。危機未必是儲備貨幣發行當局的故意,但卻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因此建立一種超主權國際貨幣來抑制美元的地位尤為重要。
(二)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1.相對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系主要儲備貨幣帶來的匯率風險,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幣值穩定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追求目標是力求克服顯著的匯率的易變性對國際金融運行的影響,匯率的相對穩定。匯率的大起大落使得套匯、套利等短線投機活動大量泛濫。匯率的不穩定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及金融體系的動蕩和混亂,加劇了外匯風險,先后引發多次金融危機(黃澤明,2009)。因此,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也就極大地降低了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
2.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有利于國際金融協調問題的解決。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中,關于匯率、國際收支和國際資本流動等方面的國際性協調與合作往往僅體現出少數發達國家的利益追求。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構建超主權國際貨幣有利于其努力爭取參與國際性的貨幣金融協調與合作,追求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的對等地位,以表達自身的利益主張。
3.建立超主權貨幣有利于平衡各國經濟和儲蓄地位,避免主權貨幣國通過其特殊地位轉嫁危機。金融危機的爆發和不斷的延續,全面暴露出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脆弱性。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美元不再和黃金掛鉤,從此美聯儲就可以毫無節制地濫印美元,而美國可以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貨幣的主導地位,不但向全世界輸送美元,還利用國際力量化解其因濫印美元可能引發的通脹風險。作為一國貨幣,美國有自己獨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自己的宏觀經濟目標。但作為國際貨幣,則需要美元幣值保持穩定,以維持國際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穩定。兩者的矛盾使得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問題,美國就會采取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造成美元貶值,這將使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資產縮水,美國的經濟風險以此轉嫁給其他國家(陳青,2009)。因此,超主權貨幣的出現,將使得美國經濟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減小,各國經濟和儲蓄地位也能得到相對平衡,也使得轉嫁危機的情況得以避免。
4.建立超主權貨幣可以預防全球性通貨膨脹。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聯儲大力印制鈔票,其一舉一動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經濟密切相聯。當前的全球經濟仍處于泥潭之中,美國政府應對經濟衰退的強硬姿態將給全球其他國家施加更多壓力,其他國家央行也可能采取相同政策,競爭性地開動印鈔機。2009年3月18日,日本央行表示,將把購買日本國債的規模擴大近1/3,從每月1.4萬億日元增至1.8萬億日元。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使得美元被無限放大,這種主權的地位使得美元的信用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災難。如此趨勢將令全球金融市場孕育難以預料的嚴重通脹。建立超主權貨幣,降低主要國家增發貨幣的可能性,能一定程度上預防全球性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