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建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始終,為保證我國各項事業發展有效發揮了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鼓舞斗志、團結奮斗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作為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應通過將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合,持續發揮文化的教化涵養作用,使思政教育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具溫情,給予學生潤物無聲的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這對于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教育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是高校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彰顯了大學價值,凝練和熔鑄了大學精神,涵養和浸潤了大學品格。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兼具顯性作用和隱形力量的思想文化,對人的行為起著浸潤、引領和示范作用。新時期高校應更加注重文化的熏陶教化作用,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承擔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使命,肩負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努力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自覺擔當涵養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通過持續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文化素養,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為高校及學生發展奠定良好思想基礎。
將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不斷強化文化建設能夠使思政工作者在價值理念、行為理念和服務理念上得到進一步升華,更好地塑造師生的精神,讓文化的力量持續熔鑄學校凝聚力、生命力和創造力,引領人才培養的方向。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能夠充分調動思政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培養其主動為學生群眾服務的意識,增強思想認識水平及向心凝聚力,可以有效克服以往思政工作和教學工作脫節的問題,使思政教育與日常教學實現更好的融合。同時,以文化建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氛圍,促進思政工作方法創新。在文化建設前提下,思想政治工作將更具有人文關懷教育的作用,能夠進一步提升教育工作者服務意識,為高校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激發師生潛能,反過來再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創新,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此外,以文化建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豐富了思政教育內涵,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先進思想文化能夠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進而促進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高校應積極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將先進思想文化引入思政教育中,如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樹立先進典型,讓廣大師生更深切地體會和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不斷提升思政課程的凝聚力和學生學習積極性。
尋根探源、推陳出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高校思政工作賦能。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將這三種文化融入其中,并將其貫穿于思政工作各個環節,引導師生汲取滋養、豐富涵養、塑造靈魂,不斷增強師生文化自信、夯實文化根基。思政教育工作中要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論勇氣,以“圣人無常師”“教學相長”的治學態度,繼承和發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出于藍而青于藍”的境界;要將革命文化傳承好,用革命的激情和干勁來培養更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認真學習、探索,梳理、總結,傳承、推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文化浸潤師生的心靈,提升大學的品格和精神。同時,要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進一步推動文化活動方式和載體、平臺的創新,提升文化效果和質量,注重網上、網下結合,研發創作網絡文化精品,增強以“文”化人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要倡導“外化于行”的文明實踐,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持之以恒深入開展校園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力提高師生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并聚焦時展主題,以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為契機,廣泛開展特色鮮明的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師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讓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同深入人心,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楊黎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