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畢業生就業壓力社會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緒論
(一)研究的背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化,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到大眾化的轉變。據吳慶對大四畢業生的一份調查研究數據顯示有四成的學生坦言最近“感覺不好”。依據西方文獻報告,大學生心理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社會和情緒方面,或來自于環境和個人方面,其中,主要的壓力源有考試、競爭和就業等;國內的研究則發現,大學生主要心理壓力源包括學習、就業和人際關系等??梢姡?a href="http://m.cp2654.cn/lunwen/shxlw/41721.html" target="_blank">就業壓力過大已經成為困擾大學畢業生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隨著高校招生數量不斷增加,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隨之而來的是每年畢業生數量的激增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問題。據教育部統計,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又將創歷史新高,畢業人數將超過600萬人,而就業市場的需求量卻有限,加之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造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激烈的就業環境勢必帶來一系列心理社會問題,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狀況及影響因素,來探查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原因,并針對這一群體的就業壓力與心理健康提出可行的緩解對策,以期望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有效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提供一絲建議。
(三)課題研究現狀
據國家教育人事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迅速,2000年為107萬;2003年迎來了擴招后的第一屆畢業生,當年畢業生人數212萬,首次超過200萬。接下來幾年,畢業生人數一路飆升,2005年為338萬,2006年413萬,2007年495萬,至2008年高達532萬,2009年突破600萬大關,達到611萬,而2010年加上歷年未就業的畢業生,需要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高達700萬左右。大學生就業難,從表面上看,是高校連年擴招直接帶來的結果,但如果將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產生的原因全都歸咎于高校擴招的話,有失偏頗。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大學生快速增加是必然的事情,中國的大學生并不過剩,目前我國大學生所占人口比例只有5%,而西方發達國家則早已達到30%,就連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其大學生占人口比例也比我國要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是如此。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0%左右。我國計劃在2010年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3%左右,但與發達國家的毛入學率相比還相距甚遠。加拿大、芬蘭、韓國等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都已超過50%,而美國更是超過了80%。國際上根據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把高等教育分為三個階段,15%以下為高等教育精英階段,15%-50%以上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梢?,我國高等教育剛剛步入第二個階段,遠遠達不到普及,更談不上過剩。大學生的總供給并沒有大于總需求,從總量上來說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還不是個問題。那么,現在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出在哪里?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主要還是源于結構性的矛盾:一些大學生求職面臨一定困難,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崗位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教育部部長周濟將這種現象概括為“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這種現象直接反映出我國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就業大眾化趨勢的嚴重不適應。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涉及政府調控、學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狀況
(一)就業壓力的一般狀況
1.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首先,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要求大學畢業生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同時還需要掌握具備各種各樣的職業技能,這樣的復合型人才要求與我國相對落后的教育體制構成了嚴重的矛盾。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和轉型中,而教育體制的改革步伐卻很遲緩,學校的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大學對市場的預期是根據應屆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來制定本年各專業招生的計劃。但是市場風云變幻,一些四年前最熱門的專業,往往四年后會變成“冷門”,那些當初意氣風發被這些專業錄取的學生,到了畢業時卻有了一種失落感。其次,許多學校所學的課程完全是理論上的說教,內容十分枯躁,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而很多知識是需要實踐和理論結合才能夠真正掌握的。
2.畢業生供給量的急劇增加
畢業生供給量的急劇增加使得畢業生們面臨著嚴峻的就業競爭。高校連續幾年的擴招,勢必造成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新的壓力和難度。最近幾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將保持大幅度的增長。從2000年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迅速,2000年為107萬;2003年迎來了擴招后的第一屆畢業生,當年畢業生人數212萬,首次超過200萬。接下來幾年,畢業生人數一路飆升,2005年為338萬,2006年413萬,2007年495萬,至2008年高達532萬,2009年突破600萬大關,達到611萬,而2010年加上歷年未就業的畢業生,需要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高達700萬左右。畢業生驟然增加,但我國的崗位卻沒有相應的增加。一方面,國家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正在加快進行以機構和人員精簡為內容的改革,就業崗位在急劇減少;與此同時,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總量規模壓力大,是我國就業的特點,未來一段時間就業壓力還將繼續擴大。
(二)高校就業壓力差異性比較
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差異表現為:女大學生、非重點高校大學生、基礎學科專業大學生三大群體就業壓力問題突出。
1.我國高校女生的數量逐年成倍增長
據統計,其增長率占在校學生總數的比例從38.31%增加到43.95%。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實加大了畢業生之間的競爭,就業空間狹窄為用人單位人為地提高就業門檻、設置性別限制提供了條件,女性大學生在就業中普遍遭受歧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女性大學生成為了就業大軍中的弱勢群體。
2.就業狀況呈現院校類型性差異
直屬高校、部委高校、地方院校和大專院校在本科畢業生層次上就業率差距較大。研究生就業率普遍較高,表明研究生的就業環境較好,直屬高校就業率和部委高校就業率的差異并不顯著。而在本科生層次上,不同性質的院校有較大的差異,用人單位選人時會優先考慮重點高校,其次是過去的部委高校,地方高校學生一是很難進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二是很難進入名企、高薪行業。??粕木蜆I環境則較為嚴峻,現在無論是何種類型高校培養出的專科生就業率都較低,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粕淮尉蜆I率僅為54%,與本科生一次就業率85%相差懸殊,大量待崗大學生出現在專科院校。
3.不同學科分類中大學生就業率差距較大
據教育部近期公布的44所直屬高校按學科門類統計的就業落實率從高到低依次為:醫學92.08%、教育學87.88%、理學85.54%、農學84.75%、歷史學80.09%、哲學75.98%、經濟學74.11%、文學74.05%、法學69.49%,從就業情況統計中可以看出,工科、理科類初次就業率比較高,人文社科類學科是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較低的學科,以往的熱門專業如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由于招生人數激增,導致大學生過剩,熱門專業學生成為就業困難群體。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產生原因
(一)產生就業壓力的外部因素
1.就業形勢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和高校擴招的進一步深入,大學生就業壓力和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在未來數年內,每年畢業的大中專學生會迅速增加到400萬到500萬左右。低端就業人口的短缺和高端人口的失業將并存于勞動力市場。與此同時,勞動力就業環境隨著賣方市場的出現而水漲船高,??粕梢詣偃蔚墓ぷ饕蟊究粕?,本科生可以干的工作招聘廣告上卻非碩士以上免談,高端就業市場上人力資源的浪費現象嚴重。另外用人單位更青睞已經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應聘人員,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處于相對弱勢。就業形勢的嚴峻和社會環境對人才的要求無可避免的成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產生的壓力來源之一。
2.高等教育體制與制度的弊端
受經濟利益與社會影響的驅動,有部分高校在本身師資力量缺乏、硬件設施不達標的情況下盲目上馬一批新專業。因為自身辦學勢力的不足,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質量不高,缺乏競爭力,就業率不高。另外,因為高校辦學思路的保守,辦學模式的封閉,原有的專業劃分過于狹窄,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相脫節,教學內容和手段陳舊等等,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眼高手低,能力和水平難以勝任實際工作要求。在大學生找工作的環節上,有的高校沒有系統的就業指導機制、信息提供渠道不暢、職業心理輔導缺乏。這些都使得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倍感壓力。
3.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有的學者認為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比較來看,大學生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如其他群體,是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盡管這一結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因為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可能會經受更多的壓力。大學生具有高智商、高自我價值感的特征,他們的抱負水平高,更看重自己,自我評價較高。但如果自我評價過高的話,在就業的過程中容易導致挫折感,加上人生經歷和實踐經驗都還欠缺,對挫折的容忍力不高,從而很容易產生壓力感。
(二)產生就業壓力的內部因素
1.部分大學生產生學習無用心理,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一部分大學生無法就業,而在就業的大學生中,大多又都依靠父母的社會關系,因此,很多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學習無用心理,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力不足,許多人無心學業,逃課現象普遍;甚至有的學生干脆認為,只要畢業就可以,因為能否就業和學習成績沒關系,再加上社會上各種娛樂活動,如游戲等的誘惑,便開始混日子,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好不如有“能力”,所以在學習期間熱衷于“實踐”,自己創業、打工、應聘,從而忽視了學校的學習,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
2.部分大學生存在就業焦慮心理與盲目最求高薪行為
在高等學校,就業心理問題與學業、人際關系一道成為剛踏入高校的學生們普遍焦慮的問題。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原本大三才開始出現的就業心理問題逐步提前許多學生,特別是家庭貧困的學生大一入學時就開始擔心就業問題。對就業的焦慮心理,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校的學習行為。同時,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是精英化的教育,有的大學生認為進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只要拿到畢業證書就可以就業。許多大學生只知道啃書本,而不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結果在就業時候往往不能符合企業的要求。另外,很多大學生就業時不是立足于選擇最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我價值的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資,大單位,擁擠在大城市,大企業。
3.以“考研”回避就業競爭
高??佳袩?,主要是源于就業競爭。用人單位對學歷的要求在不斷提升,本科畢業找工作,男生明顯優于女生,女生只有通過提高學歷來提高就業競爭力;在本科生就業整體困難的情況下,很多本科生在學習期間就積極準備考研??梢?,部分大學生考研,是在無法就業的情況下暫時回避就業競爭的一種無奈選擇。
四、消除就業壓力負面影響的對策
(一)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創造寬松公平的就業環境
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調整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發展現代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就業的拉動效應遠遠大于第二產業,可以提供大量適合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制定高校擴招政策時,要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穩定地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既考慮到供方的能力,也應考慮需方的要求,確定合理的規模,努力協調好教育發展的熟練、質量、結構與效益的關系;招生計劃指標應體現政府宏觀調控的導向作用,增加社會缺口較大的各類別和層次的專門人才,控制社會需要量少的專業。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場經濟時代的“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就業機制也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包統分”逐漸過渡到了當前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國家應堅決開放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種種政策限制,積極疏通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推動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大學畢業生供需信息,指導大學畢業生按照社會需求自主地選擇職業,為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創造寬松、公平的就業環境。
(二)采取多渠道的靈活就業方式,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題
一是要求新時代的大學生,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點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靈活的就業方式,積極自主擇業和獨立創業。即使是不熱門的一些過剩專業畢業生也不要氣餒,可以解放思想先到需求人數較多的服務業、商業部門企業就業,有一定經驗后再進行擇業。這樣即可解決眼前就業與長遠發展的問題。二是要求作為用人主體的企業也要積極地轉變用人觀念。積極吸納符合本企業經濟發展實際的專本科人才和職業院校畢業人才,并鼓勵企業結合生產實際需要進行二次崗前培訓。把大量本專科畢業生打造成企業生產急需的高素質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為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
(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資格鑒定工作,提高職業技術水平和就業能力
一是要認真落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勞動預備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加大對用人企業在這方面的監察,要求所有企業用人時必須在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中招錄。從政策和法制上保證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二是要切實加強職業資格和專業技能崗前培訓,并鼓勵提倡把國家的職業培訓標準引入到大學生的課程中,以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
(四)完善就業制度,促進大學生就業
一是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市場機制,明確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方向,建立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這樣一個機制。二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指導服務的水平,做到就業指導立體化、國際化。三是要為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全面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中辦發[2005]18號)要求,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
(五)關注畢業生心理健康,加強就業心理輔導
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大學生克服就業恐懼和就業焦慮心理,幫助他們客觀地認識自己,使他們做到正視現實,敢于競爭,不怕挫折。具體講,進行必要的就業教育和擇業指導,開展創業教育,增強其競爭意識。通過開展自主創業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思想和擇業觀念,從而以健康的心態走向職業競爭的市場。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疑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鼓勵他們在校期間努力學習。
五、結論
大學生就業壓力是客觀存在的。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畢業生就業問題可能長期存在,關鍵在于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問題,不能回避,對此還需要有科學認識,要靠改革和發展來解決大學生充分就業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切實減輕當前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壓力,為用人單位選聘到合適的人才,為大學生找到能夠充分挖掘其潛能的工作崗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