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精益生產管理引入應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精益生產管理作為最適用于現代制造企業的一種生產組織方式,已延伸至企業的各項生產管理中。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利用最小的資源實現企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引入并實施精益生產管理將會給企業制造部門帶來巨大的收益。它能減少和消除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浪費,縮短生產周期,降低庫存,提高生產效率,壓縮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
關鍵詞:精益生產管理;制造成本;生產效率
自從2008年互聯網全面應用以來,世界工業正式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各行業均追求智能化生產模式。傳統生產方式日漸窘迫,粗獷的生產管理使供需矛盾日益增長,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無法控制生產困局,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力。全面推行精益化生產來增強企業競爭力,成為企業的迫切需求。
1精益生產管理的應用
精益生產由豐田生產方式衍生而來,“精益”是指通過消除浪費、波動與僵化的改善活動,使組織的所有業務都給最終顧客帶來更多價值。而“管理”就是將這些方法與工具運用到實際的生產活動中去。要在制造管理中進行精益生產改造,首先需要對企業的產品進行深入了解,要對生產線的生產方式、庫房的存放方式、物資的采購方式、計劃的形成方式進行系統的分析后,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改善方案。改善方案要經過企業內相關部門協商,經過實際評估可行后進入實際改造過程。
1.1優化生產結構,進行工序改善
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精益改善的著重點體現在一個流的生產、操作者移動的規范和現場庫存定量管理。一個是以產品流動方式生產的流水線作業的方式a,一個是以人流動方式的模塊化作業方式b。兩種生產方式可分別服務于不同的產品類型。方式a:根據產品性質的不同,產品批次生產的數量較大,并且結構穩定,是典型的流水線作業產品。相較于以往生產的不同,精益改善的著重點體現在一個流的生產、操作者移動的規范和現場庫存定量管理。從規劃物流的配送路線開始,將當日生產需要的物料定時、定點、定量進行配送。優化人員移動路線。當操作者頻繁來回移動,取物資,取工具,或進行其他不必要的移動,必然就降低了生產效率。通過對冷凍機小機組組裝現場統計發現,在一天8h工作制中,去掉20h的固定損失時間,在剩余460h的有效工作時間里,無效移動占到6%,如按照標準生產線9個人的配置,損失可以達到每天270h。結合精益生產的研究,將現場物資和工具的擺放盡量向流水線靠近,盡量放置在操作者伸手可以取到的位置。利用部件車將物資以斜面方式擺放,取走前一個部件,后一個部件靠重力在斜面上可以自由滑動,方便操作者拿取。這樣一個操作者只要進行轉身或者稍微移動就可以完成取料和工具的動作。運用標準工時測定方法,去掉私事寬放時間后,測定在標準時間下每一個單位動作需要的時間,大大節省工時浪費,生產效率有明顯的改善。方式b:單臺產品占地面積較大,產品類型多樣,訂單多以客戶定制為主,產品間差異較大,不適用于流水作業。這種情況主要運用以人的流動為主,規定好每一個人的具體工序,按照模塊化作業方式。與產品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不同,在嚴格管控現場物資和人員移動的同時,合理分配好每個人的作業工序和時間,按照先后順序,每道工序間的作業互不干擾,人員流動有序。作業后在《產品自檢測表格》中將自己完成作業項目欄簽字確認,便于責任查找。精益生產的靈活運用,能夠迅速應對訂單產品需求,靈活運用生產場地,隨時變換生產格局,可隨時應對不同大型產品生產需求。
1.2相關管理的精益化配合使用
1.2.1生產計劃管理通過對精益管理的了解,一個企業必須具有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行動。很多企業的生產方式是通過分析上一年度暢銷產品而得到對今年市場需求的預期,很顯然,這存在很大的風險。現如今的制造業都是以市場預期作為生產導向,以客戶需求為生產內容的方式進行生產。采用ISP管理模式。庫存(I)、銷售(S)、生產(P),在以生產決定銷售的方式宣告失敗后,企業的生產方式轉變成以庫存結合銷售預測主導生產,即銷售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未來3個月的銷售預期,通過ISP運算,生產數量=銷售預測-上月庫存-安全庫存,從而得到本月需要生產的產品數量,在銷售市場波動的情況下,合理調整安全庫存,從而使生產的產能全部服務于市場,進行精準生產,降低成品庫存積壓,釋放企業流動資金。
1.2.2采購管理將采購物資分為3大類進行管理:短期、中期、長期。結合未來3個月的生產計劃預期,提前采購中長期的部件,提高采購對于不同貨期物資的管理效率。同時制定合理庫存,結合ISP的3個月訂貨計劃,在這個雙重保險的約束下采購的精益工作成果日益顯露。短期物資將合理庫存按照最小標準制定,對于周邊的供應商則要求最短按日生產需求送貨,最長按照周生產需求送貨。中長期物資因采購周期較長,運輸及生產因素干擾較大等因素適當考慮增加合理庫存,這樣使得在庫金額得到了很好分配。
1.2.3倉儲物流管理庫房作為經常被忽略的控制點,從精益管理的思想中找到了關于搬運和移動的控制點。庫房的精益化改善首先從5S管理開始。在整理整頓中,將長期存在的呆滯品從可用材料中單獨管理,并隨時征求設計人員的意見,盡量替換使用,為公司節省大量成本,同時盤活資金。物資擺放,庫房集合了眾多部件,BOM表的備料就成為最大的人員損耗。結合BOM表的規律,將單個部品定貨架、訂貨位、定類別。按照BOM順序將部品集中放置,這樣庫房人員在進行備料是只要按照BOM既定的順序,逐一貨位進行備料,一個循環走下來就可以完成一份BOM的備料,避免了亂竄找件的現象。向現場發送物料時,要考慮現場的空間及使用時間,避免二次搬運,或者造成現場物資擺滿,使現場作業空間變狹小有安全隱患。
1.2.4生產革新管理“精益思維”的核心,以最小資源的投入包括人力、設備、材料等等的改善,創造出盡可能大的價值。“生產革新”就是將“精益思維”在企業中效果最大化,普及全員化。生產革新過程中,逐步形成評比、匯總等記錄方式,形成《生產革新提案總結表》、《生產革新提案展示表》等報告形式。生產革新共涉及成本、效率、質量、安全、5S等內容。生產革新活動通過全員在日常工作中的觀察和思考,逐漸形成習慣。生產過程中發現不順手、部品通用化、節約成本。消除安全隱患等,都可以提出改善提案,有效果的提案還可以得到相應獎勵。
1.2.5產品質量的精益控制精益化生產執行的同時產品質量也相應改善。質量控制中精益思想強調的是事前控制,預防不合格品的發生。企業的采購部門首先從管控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入手,嚴格控制部品入廠前的質量。采購制定內部控制要求,強調采購員要對到場部品進行事前確認,在第一時間了解部件質量情況。采購部件質量的提升,節省了組裝過程中大量處理不合格部品的時間。生產工序中發現的產品質量問題進行分析后,發現80%的質量問題來自于操作者的疏忽和遺漏。在對質量的管控中進行考核制度,每周對操作人員進行操作測試,不合格人員要進行補考,補考合格后才可以投入到實際作業。制定作業標準,品質保證人員跟產,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糾正處理。這些措施都能有效的控制產品質量,使企業產品質量問題逐漸減少。
1.2.6形成制度激發員工活力通過組織團建活動、拓展活動、公益活動、文化宣傳等方式,提高員工凝聚力,在對思想認識的糾正中,使得員工能夠具有正面的工作態度。使被迫的作業方式轉化成有責任感的作業方式,這樣就極大地激發員工的熱情,在工作中能夠更容易釋放自己的能量,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
2結束語
在不對固定資產等進行較大投資的情況下,精益生產管理的實施,會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削減企業庫存的資金占壓。使得生產供貨能力提升,應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力提升,客戶對企業的信賴度和滿意度提升,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精益生產管理的良好運用,將使企業產、銷、存整條經營鏈得以高效運行。
參考文獻:
[1]李瀟.基于精益生產的制造業企業管理創新模式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9,(8):32-33.
[2]許靜.淺談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管理法在企業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商訊,2019,(28):124.
[3]胡萬花.標準化作業在企業精益生產中運用[J].價值工程,2018,37,(20):52-53.
[4]張彬.淺談精益生產管理[J].廣東造船,2015,(2):89-90.
作者:林樂鋒 單位:松下冷機系統(大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