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師范院校人文素養課程實施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阿壩師范學院為個案,抽樣調查269名學生對提升人文素養的《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實施狀況。調查結果分析得知:54.28%的學生認為《社會科學基礎》對提升人文素養“很有幫助”,52.04%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專業發展“很重要”,課堂教學中是人文知識傳遞,忽視人文行為和人文精神培育,教材凸出學科本位,對個人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關照缺位等問題。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教師教育;人文素養;社會科學基礎;課程
在社會急速轉型與飛速發展背景下,價值取向“實用本位”、教育市場化、追求“快餐式”教育,教師存在人文素養普遍缺失等問題。針對這一弊端,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合格幼兒園、小學、中學教師的《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指出:“師德為先,教師要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專業知識維度要求教師應具有相應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相應的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等方面的通識性知識”。2018年,《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更明確指出“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確保教師培養質量。”《社會科學基礎》作為提升師范生人文素養的核心課程,本研究以阿壩師范學院(簡稱阿師院,下同)為個案,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隨機調查了269學生對該課程實施狀況的認識和想法,以期為提升教師教育人文素養促進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鏡鑒與啟示。
一、調查設計與實施
(一)調查工具編制與實施
研究使用阿師院2017年質量工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社會科學基礎》教學改革———基于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視域”之課題組所編制的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社會科學基礎》課程現狀滿意度調查,第三部分是對《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實施建議調查。設計完成后,邀請部分學生試填寫,信度值0.878,問卷科學性處可接受范圍。之后,使用“問卷星”生成電子問卷,邀請阿師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填寫。在2017年12月-2018年1月期間,共有270人填寫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69份,有效率99.5%。后期對獲得的數據使用SPSS17.0、NVIVO8.0進行量化分析。
(二)調查對象情況
調查對象涉及阿師院2015、2016、2017級已經完成了《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學習的269名學生。其中,2015級83人,占比30.86%,2016級90人,占比33.46%,2017級96人,占比35.69%,調查對象在各年級分布較為均勻,比較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54.28%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對提升人文素養“很有幫助”,52.04%的學生認為其對專業發展“很重要”。人文素養是提升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54.28%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對提升人文素養“很有幫助”,42.75%認為“比較有幫助”,2.6%認為“沒有幫助”,0.37%認為“不清楚”。這與該課程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具有一致性。52.04%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專業發展“很重要”,44.24%認為“比較重要”,僅有1.49%認為“不重要”,另有2.23%表示“不清楚”。同時,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相關性分析得知,不同年級間存在差異。2017級在“你認為《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對小學教育專業發展重要嗎?”和“你認為《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對你的人文素養提升有幫助嗎?”的標準差=0.484均小于其他年級,對該課程促進人文素養提升和專業發展方面的認知更具有一致性和穩定性。其中,“人文素養提升”的F=0.16,t=0.666,P=0.042<0.05,“促進專業發展”的F=0.73,t=-0.575,P=0.049<0.05。但總體上,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對提升人文素養很有幫助,對小學教育專業發展很重要。(二)課堂教學中是人文知識傳遞,忽視人文行為和人文精神培育。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應由人文知識、精神、行為等元素構成。《社會科學基礎》課程教學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各要素共同發展的主要渠道。問題“你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人文科學素養的哪些方面有所提高?”:73.23%的學生認為“人文知識”的得到增強,獲得“人文行為”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提升普遍偏低,另有4.46%的學生認為“性格變得開朗”“合作意識和對同學的友善”“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有變化。但是,“人文行為”類屬程序性知識,需要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技能加以自動化的過程。“人文精神”離不開學生的具身參與和體驗,需要學生基于親身的情感體驗為前提。究其原因,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此關系密切,教師講學生聽(“聽教師講”87.22%)成為課題的主要教學方式,其次是“聽教師講”之外的學生“觀看教學資料”(占87.06%)、學生“分享自己的認識”(占82.7%)、學生“分組討論”(占81.19%)。(三)教材資源凸出學科本位,對個人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關照缺位。學生當前均使用戴兆國主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社會科學基礎》,“本教材內容編排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科分類,將教材分成“哲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8大學科門類”。但缺乏與相關專業知識的結合,課程學習對專業發展還是“兩張皮”,教材內容體例多是按照“基本知識概述、主要內容、意義與作用”進行編排,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化需求。且教材出版已近10年,核心素養、教師專業化發展等方面的知識顯然在教材中很難涉及,教材本身對社會發展的關注度也不足。同時,調查“你認為你所使用的教材在哪些部分還有待提升?”時,63.57%的學生認為教材文本的可讀性需要改進,55.02%的學生認為教材文本與教育學之間的聯系需要加強,52.79%學生認為需要增加知識的系統性,52.42%的學生認為這種教材整體編排需優化。因此,現有教材關注學科本位,而對個人需求和社會發展的缺位。
三、結論與建議
(一)加強人文素養課程體系建設,促進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教師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以實踐為導向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未來學生的發展已經從傳統的三維目標整體轉向以“人文底蘊”等為內涵的核心素養發展范式。教師教育供給一端的改革必然以學生需求為動力起點,以社會發展為價值引領,以學科脈境為實施路徑。《社會科學基礎》為代表的人文素養課程以培育學生“人文底蘊”等維度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促進學生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素養得到綜合協同發展。對此,哈佛大學所開設的模塊化人文素養通識課程將為我們提供有益借鑒,其185門人文素養通識課程涉及八大模塊囊括審美情趣、人文詮釋、世界理解等領域。因此,作為教師教育的通識性課程,從縱向上應包含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所塑造人文素養課程的基本框架,橫向上應與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學類課程形成廣泛互動和整體統整,既能夠實現人文素養課程內蘊的深度也能通過人文素養課程在教師教育課程的視域中凸顯教師教育的廣度。(二)創新課堂教學范式,積極協同培育人文素養。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實現課程目標的有效保障。人文素養發展的內在路徑,即人文知識的習得及其有效遷移、人文行為的具身化呈現、人文精神的體驗式濡化過程,要求創新課堂教學范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引領教學發展的“新高地”,以MOOC、SPOC等為代表的線上課程正在悄然變革課堂教學體系,加之翻轉課堂模式的深度推進,立足人文素養培育過程之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共同構建人文素養培育環境,將有效改變傳統人文素養習得過程中重教師“離身性式”說教,突出師生之間在人文素養應力場構建的主體間關系,學生的“自我發現”與“自我覺醒”以及來自具身性的參與,讓學習成為自我發展、自我塑造、自我實現的過程。翻轉課堂對“教在學之前”程式地深度變革,信息技術稟賦的泛在性、異步性等特質,為人文素養主體課堂教學范式的現展提供思考路徑和方法論指導。因此,依托信息技術內嵌翻轉課堂模式,構建全新教學范式,實現教學的對話性、具身性、探究性,將成為協同培育人文素養的有效路徑。(三)加快人文素養教材建設,整體關照“學科—社會—個人”的三位一體。“教材建設關系專業人才培育和專業素養的最后落實與重要依靠,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的主要資源,教材質量關乎專業人才培育質量。”關注人文素養發展的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將學科需求、學生發展個性化需求等對師生的學習對象與學校的硬件資源、圖書館等社會環境的條件性資源有效整合,關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積極的人文素養培育環境等顯性資源與社會的文化輿論、學校的人文風氣、班級的人文氛圍等隱藏性資源進行有效對話,關注教材構建的科學理論,針對人文素養培育的專題框架,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實現人文素養教材與自身、社會、個人的發展的多維、立體的協同對話。
參考文獻:
[1]鄧志偉.論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的內涵建構[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59-63,68.
[2]戴兆國.社會科學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人民網
[4]王曉陽,曹盛盛.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挑戰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5(4):17.
[5]吳鋒.地方高校新形勢下加強教材建設的新思路[J].中國大學教學,2017(12):83,90.
作者:王亞 單位:阿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