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教育下構建高校人文素養培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綠色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觀,蘊涵著人文素養教育的要求。基于綠色教育的視角研究地方高校人文素養培育工作,對高校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明確人文素養培育體系構建原則的前提下,從培育目標、綠色課程體系、人文素養保障體系、人文素養評價體系等方面建立人文素養的培育體系,有助于高校學生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綠色意識、生態倫理情懷和綠色行為,從而提升個人素質和修養,實現自我價值和追求。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并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對高等學校來說,開展綠色教育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主要途徑,既是響應國家號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高校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舉措。同時,對增強全民綠色意識、實現構建和諧社會這一目標具有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1]。綠色教育,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生態環境教育,更是融合了“綠色”所象征的和諧、人文、民主、原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思想的一種現代教育觀,孕育著思想、活力,智慧、品格的生成。綠色教育既包含了以環境保護為最終目標,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也包含了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在呵護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生命質量,最終實現學生的“綠色”健康發展的教育[2]。可以說,綠色教育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3]。綠色教育蘊涵著人文素養教育的要求。基于綠色教育的視角研究地方高校人文素養培育工作,對高校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尋綠色教育推進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1綠色教育下的人文素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這當中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擺到了同樣的位置,高度概括了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明確提出了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對于高校全面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也就是人文精神[4]。就其核心來說,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內容包括人生的意義、追求、理想、信念、道德、價值等[5]。它體現在一個人對自己、他人與社會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準則中。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促進個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在綠色教育視域下,人文素養培育則重在通過學習、修養及環境熏陶,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綠色意識、生態倫理情懷和綠色行為。綠色意識是人們對“綠色”的認知和知覺,其核心是綠色價值觀,綠色價值觀指的是人們關于綠色價值的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基本觀點,它為人們的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提供評判標準,對人們的綠色行為起著導向和推動作用;生態倫理情懷是人們在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時所具有的一種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以及在心理上形成的熱愛自然、關心他者并形成和諧天人關系、人我關系的內在情感傾向;綠色行為是人們將生態倫理情懷以及綠色意識特別是綠色價值觀轉化為外在的行為實踐,從而形成維護人與自然、人與人等和諧關系的行為習慣,并以此來影響他人及社會的能力[6]。大學生綠色意識、生態倫理情懷和綠色行為等形成,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及生活信念,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積極健康的情感傾向,自覺養成優秀的行為習慣和作風品格,進而提升自我,更好地融入和服務社會。因此,培育學生的“綠色素養”是高校人文素養培育的重中之重,是推進綠色教育發展的人文基礎,也是高校踐行綠色理念、實現綠色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
2綠色教育下人文素養培育體系的構建
2.1培育體系構建原則
2.1.1與高校改革發展相契合。伴隨著國家出臺政策引導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浪潮,地方高校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順應形勢、準確定位、謀求發展,以促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是當下地方高校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著力解決的問題。而人文素養培育作為地方高校推進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抓手,需放入改革的整體總體框架中進行研究,契合學校的現實需要、基礎和條件,注重整體性、系統性的原則,構建出科學可行、全面有效的人文素養培育體系,促進培育效果的最大化。2.1.2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都是高校培養和塑造人才能力和素質的重要途徑,在舊有的教育體系中二者是互相割裂開來的。而綠色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現代教育觀念,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在這種教育觀念下,應當摒棄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舊有認識,促進二者的互相融合和滲透,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接受人文熏陶,感受和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更好地促進人才培養。
2.2綠色教育下的人文素養培育體系
綠色教育的開展,為地方高校人文素養培育指明了方向,而學生的綠色意識、生態倫理情懷和綠色行為的養成,離不開科學有效的人文素養培育體系。綠色教育視域下地方高校人文素養培育體系的構建,應以高校改革發展為背景,從明確綠色教育人文素養培育目標、構建綠色課程體系、完善人文素養保障體系、建立人文素養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2.2.1明確綠色教育人文素養培育目標。明確目標是推進人文素養培育工作的基礎。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出發點,是依據實際,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按照應用型、實踐型的人才培養規格和層次,推動學校辦學理念的轉變,強化辦學特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而綠色教育視域下地方高校人文素養培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綠色意識、生態倫理情懷和綠色行為,使學生在提高應用能力、增加實踐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習及生活信念、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積極健康的情感傾向、優秀的行為習慣和作風品格,從而以更加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平和的心態融入社會,提升個人素質和修養,實現自我價值追求,培養人文情懷、實踐技能兼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2.2構建綠色課程體系。課程是地方高校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實現地方高校改革發展的基本載體。綠色教育視域下,構建與區域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相協調、能夠促進學生養成綠色意識和綠色行為的綠色課程體系,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綠色課程屬通識類,主要涉及環境保護、節能環保、生命健康、生物技術、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將生態觀、環保觀和可持續發展觀融入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和技術學科中,融入到學科專業的課程中,融入到專業課程章節中[7],構建由通識必修和開放性選修課、學科專業課、集中實踐環節等三大模塊組成的多層次綠色課程體系。在通識必修和開放性選修課課程模塊中傳播綠色理念。以提高綠色教育人文素養為目標,改革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有針對性地構建綠色課程模塊,在通識教育課程中設置綠色課程必修學分,加大力度建設全校“普綠”通識教育選修課,利用慕課等網絡課程資源進行適當補充,通過綠色通識必修和開放性選修課程的開設,提高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和綠色環保素質。在學科專業課程模塊中滲透綠色發展理念。對于學科專業課,一方面可針對不同院系和專業開設專門的、具有針對性的綠色課程,通過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綠色素養,使其將綠色意識融入到生產、管理以及設計等專業相關工作中;另一方面,對每一門專業基礎和專業選修課都進行綠色滲透,充分挖掘每個專業中具有綠色特質的部分,或者與綠色環保理念具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使課程形成相應綠色體系。在集中實踐環節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強化實踐教學是地方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環節。在第二課堂、專業見習、勞動、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集中實踐環節,在加強學生課外實踐技能和具體操作水平之外。一方面要加大力度開展綠色理念宣傳、心理健康講座等綠色教育相關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內外學習氛圍;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以綠色理念為導向,自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將綠色素質和能力貫穿實踐活動的始終,通過集中實踐環節貫徹綠色理念,輔助課堂教學,以持續推進綠色課程建設,豐富人文素養培育體系。2.2.3完善人文素養保障體系。完善的人文素養保障體系,對于整體培育工作起到基礎性的作用。而人文素養保障體系的完善,離不開高校管理方式、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其一,要轉變教育管理方式。高校的管理層要全面深入理解綠色教育的內涵,結合綠色教育規律和本校辦學特色,改革教育觀念,轉變管理方式,以更具開放性、可持續的方式治校,制定科學的綠色教育策略,為人文素養培育工作的開展和推進創造良好的條件。其二,要加強綠色制度建設。高校應積極出臺相應的綠色教育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規范課程、實踐等教學內容,為人文素養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其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素質修養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綠色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的綠色素養對于學生綠色發展理念和能力的培養,影響是直接而深刻的。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更新、提升教師從事綠色教育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進行言傳身教,對推進人文素養培育工作大有裨益。因此,一方面,廣大教師要緊密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更新現有知識體系,轉變教學思路和方法,并貫徹于課堂教學中。此外,要積極開展綠色教育、生態倫理、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指導學生學術論文、畢業論文、課外科技活動等教育實踐環節中;另一方面,高校要為教師綠色素養的提升創造機會和條件,組織教師積極參加綠色教育知識的學習、培訓和會議,拓展綠色的視野。其四,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綠色氛圍的培養,對大學生是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地方高校轉型改革的重要保障環節,文明、和諧、優美的校園環境也是學校品牌特色形象、師生良好精神面貌的體現。因此,人文素養培育體系的構建也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除了校園硬件投入、景觀工程外,還應注重軟件投入,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在充分體現學校辦學特點和文化傳承上,實現校園文化全面育人功能。2.2.4建立人文素養評價體系。評價是檢驗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程度的重要尺度,對人文素養培育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當前地方高校在進行人文素養培育過程中,明顯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評價辦法缺失、激勵措施不足等問題,無法衡量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和培育程度。建立人文素養評價體系,檢驗學生的綠色意識、情懷及行為等,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促進培育辦法的調整,對于整個人文素養培育體系有重要推進意義。人文素養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當重視過程評價,從教師、學生、學校管理者、行業企業專家等幾個維度,進行跟蹤研究和效果考核。以“學生綠色發展理念和實踐”為核心,以綠色意識、生態倫理情懷、綠色行為的養成作為指標,通過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業成績、實踐活動、日常行為表現等指標內涵的考核,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考核優秀的學生,頒發人文素養標兵證書,并給予一定獎勵。同時,將學生的人文素養情況納入評先評優、獎學金評定考核中,激勵學生在完成學業、提高技能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水平。
3結語
綠色教育視域下,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更強調學生的情懷和意識,強調以綠色理念指導實踐,強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人文素養培育體系的構建,從明確綠色教育人文素養培育目標、構建綠色課程體系、完善人文素養保障體系、建立人文素養評價體系等方面著眼,既迎合了現代教育觀念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高校改革轉變及人才培養的要求,對于學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升個人素質和修養,實現人生價值追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華文,丁振國.高校綠色教育的現狀與實施策略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46.
[2]余清臣.綠色教育在中國:思想與行動[J].教育學報,2011,(6):73-76.
[3]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12-16.
[4]林堅,黃婷.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6):62.
[5]范志華.人文素養在當代大學生中的缺失與重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2):44.
[6]廖小平.培育公眾綠色素養是推進綠色發展的人文之基[EB/OL].news.csuft.edu.cn/ljxf/201606/t20160607_50350.html.
[7]劉健.應用型本科高校綠色教育路徑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7,(1):88.
作者:吳菲 單位:三明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