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提出并闡述以人文英語教育為主的英語教學。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通過語言與知識的融合式學習,將單純的工具式英語教學轉化成人文英語教學和跨文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英語人文教育論;語言能力;思辨能力
一、英語專業的語言課程應與人文教育相結合
(一)英語專業教育的人文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長期以來,英語教育一直面臨著很大壓力,備受“耗時低效”的指責(張兢田呂培明2016:14)。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人說,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壺煮不開的溫吞水”(蔣妙瑞2008:19)。也出現對英語教育提出尖銳的批評(陳國華2010),甚至有人指出,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投入和國家對英語教育的投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整體的教育質量。顯然,這些觀點都是把英語作為工具的立場提出的,沒有把英語教育最終將語言知識和人文素養相結合。英語專業不僅有跨學科的人文特點,而且還有跨文化屬性。致力于培養的人才不僅有國際視野,融會貫通中外文化,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還應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在此意義上,英語教育是跨文化教育,它不是要培養同化于英語語言文化的人才,而是要培養英語語言文化與中國語言文化之間的橋梁型人才,這樣的跨文化人才具有國際視野與中國情懷,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識”(criticalculturalawareness)(Byram2012:7),能夠理性地審視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并有效進行跨文化溝通(Byram2014)。因此,如果我們能把英語教育的學習從單純的語言知識的學習變成人文教育與跨文化教育相結合,既通過語言的學習從而更進一步地了解語言背后的風俗習慣、人文思想和其所屬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變化,那么我們培養的英語專業人才定會大有作為。
(二)語言課程應和人文教育相結合
改進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方法以及提高外語的教學水平已經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教學問題,與此同時也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我國經濟發展相結合,使其在學好一門語言的同時也能了解語言背后該國家的經濟發展,只有將語言教學與人文教育相結合才能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在人文教育的觀念影響下,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改革尤為重要。長期以來,社會上已經形成了過分重視分數高低、忽略對學生德育培養的傾向,忽略人文教育。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成為符合時代經濟發展的需求、能夠代表國家和民族先進文化的動力的載體,即平常所說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在大學的教育體系中,如何有效地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巧妙結合起來,顯得尤為重要。
二、外語學習可以促進人文素質培養
(一)英語課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性課程
英語課應該像“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一樣,被看作是一門獨立的人文學科。在我們學習詞匯、語法的同時,這門課程也在教我們解讀英語,通過語言了解西方文化的能力,汲取西方的人文思想內容,在人文知識的層面體會經典。這種人文層次的交流和理解僅靠單純的語言翻譯是無法達到的,必須要我們學習通過語言知識結合人文知識來理解、體會;體會原著的社會背景、思想觀點、經濟發展和人文視角。例如,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學生從英語課本中得知呼嘯山莊和狄更斯,才知道艾米莉•簡•勃朗特;通過老師的課上講解和課下指導,學生開始熟知呼嘯山莊不僅僅是一場斗爭,更是一場和平與反叛的斗爭,以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故事對社會和人們的影響。正是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們開始了解文化視角的多樣性,也看到各國人民為自己國家的自由、平等、和平做出的努力,并由此反思自己應該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擔當的角色。筆者認為,大學英語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讓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用分辨的視角審視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文差異,讓學生們在學習和反思中西方文化的同時,實現總體人文素質的提升。
(二)外語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當今高校英語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將主動權主動地交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望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使其能體會和理解語言背后的人文素養。另外,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我們還應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之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主動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要通過多種形式,促使學生不但能夠學習到語言知識,也能夠豐富自身的實踐創新能力。要認識到學習語言也是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實現創新教育目標的關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更是我們當前社會重要的目標和培養方向。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質量,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需要的不僅僅是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的人才,而是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人才。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人們往往只注重英語成績即語言學習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高素質人才應該是人文素質與專業技能高度協調統一的整體。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一體化培養,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求。
三、外語學習和漢語學習相互促進
(一)現當代漢語研究一直在系統地借鑒西方語言的研究成果
從英語學習的角度來看,英語語言的知識也對學生們深入學習漢語的結構特點起著相當大的作用,而英語和漢語水平的共同提高可以很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思想表現能力。世界上的所有語言都存在一些與生共來的共性,而這些共性貌似隱藏在差異很大的表象之下。例如,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動詞,只是動詞在語法的使用中存在差別。漢語和英語的動詞的共同之處是都在主語的后面,而不同之處是漢語的動詞沒有人稱和時態的變化,而英語的動詞不但有人稱和時態的變化,而且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也有不同的變化。這種對比式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增強對語言中的詞序和深層語義邏輯的意識。另一方面,二語習得理論也證明,隨著學習者英語水平的提高,漢語式英語和英語式漢語的現象會逐漸消失,進而實現英語和漢語表達能力的雙重提高。
(二)結合人文內涵開展英語教學
筆者認為,只有激發內在動機,也就是學習興趣才是長期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在談到動機和興趣的關系時,Keller指出,興趣是影響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喚起并保持學習者的好奇心(Ellis1999:515)。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以興趣學習為主,指導學生把英語學習的精力集中到課文的內容和人文知識上,而不是動詞和介詞上。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英語語言教育深化到學生們通過語言的學習,從而提高心智能力、開闊人文視野,其內在學習動機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從教學內容上看來,課文本身的材料只是開展教學的基礎,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圍繞這一材料組織課堂教學。
四、結束語
總之,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門語言,而是讓學生多一種文化意識,從不同視角來理解問題,多一種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套用唐朝詩人王勃的一句詩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解釋當代的英語教學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即思辨與文化齊飛、語言共知識一色。只有把語言學習與人文教育融為一體,我們的英語教學和跨文化能力才能同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國華,重新認識英語和英語教育的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2]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精選[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3]張兢田,呂培明.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方向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6,(2)
作者:付躍 單位:遼寧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