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住院醫師規范化中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人文培養是良好醫患溝通的力量源泉,是心理健康的必要保障,同時也是醫學發展的有力支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畢業進入臨床的重要階段,因此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可或缺。而目前我國病理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仍然是以專業課程及技術實踐為主導,人文教育還處于邊緣地帶,有些帶教導師自身缺乏人文素養,上行下效,必然會影響住院醫師的人文精神。此外,與臨床科室及病患溝通的欠缺也是目前病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面臨的一大問題。我院病理科將人文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規范化培訓中,培養其“醫者仁心,對生命負責”的工作理念;秉持“終身學習”的工作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保障患者醫療安全;不斷提高帶教導師人文素養,在帶教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不斷提高病理與臨床、患者的溝通,協調醫患關系;加強法律、法規教育,維護患者合法權益。
〔關鍵詞〕病理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人文素養
1醫學人文培養的重要性
1.1醫學人文培養是良好醫患溝通的力量源泉
目前,我國醫患關系較為緊張,原因有很多,其中服務態度問題首當其沖[1]。究其根源,在醫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醫務人員更多的是注重醫療技術因素,忽略了患者對生命質量標準的提升,而現代醫學不缺乏知識、技術,缺乏更多的是人文關懷、職業責任和道德自律,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醫患之間信任度下降,更容易發生敵對情緒,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病理學住院醫師是病理學醫學生向臨床病理醫生轉變的重要過渡階段,決定了住院醫師整個職業生涯的從業標準與習慣,因此除了要學習常規病理取材及診斷等病理學基礎技能外,也是培養良好醫學職業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關鍵時期。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能讓醫學生從一開始進入醫療行業就能更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遵循“所謂醫者,仁字當先”的原則,客觀和理智的分析醫患矛盾,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使患者對醫務人員有更高的信任度,只有醫患之間充分信任,患者才會對不可避免的醫療事故給予諒解,緩解醫患矛盾。
1.2醫學人文培養是心理健康的必要保障
業務素質、文化素質、生理心理素質、醫學人文素質是住院醫師應當具備的主要素質。但由于醫療工作繁忙而辛苦,工作壓力較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面臨醫患矛盾的不斷突顯,使得住院醫師的生理心理健康逐漸成為業內的關注熱點。對于住院醫師來說,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是形成良好業務素質、文化素質和生理心理素質的基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幫助住院醫師完善心理健康,樹立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更好地投入到高強度的工作中去。
1.3醫學人文培養是醫學發展的有力支撐
醫療服務是高風險服務,醫患關系的高度緊張會嚴重影響到醫學生的從醫信心及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比如有些病理醫生擔心錯發癌引起醫療事故,因此在快速病理診斷時過于保守,漏診一些癌,導致患者二次手術,延誤治療。再比如臨床醫生因擔心醫患糾紛,不敢做沒有十足把握的手術等。解決該問題的切入點就是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價值。只有在醫務人員從住院醫師的起步階段就大力弘揚人文精神的培養,才能在其整個職業生涯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習慣,由點至面,醫務人員整體的人文素質才會有所提高,從而重拾患者對醫生的信任與理解,而醫務人員本身也會在這種信任與理解中感受到強烈的職業榮譽感,而在和諧的醫療環境中,醫學的發展也會更加積極向上。
2.1重專業教育,輕人文素養
相比于其他臨床科室,病理科與患者發生直接接觸的機會并不多,主要發生于標本接收環節及報告發放環節。正因為接觸機會不多,在病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病理學專業課程及技術實踐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而人文教育無論是在規培教學中的設置還是考核要求都處于邊緣地帶。
2.2帶教導師缺乏人文素養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綜合導師負責制教育模式逐漸被引入到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的教育管理中來[2]。帶教導師向住院醫師傳道、授業、解惑,是很多住培學員學習的榜樣和參考,因此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成功與否和帶教導師的質量密切相關。如果整個學科不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帶教導師也不以身作則,在此氛圍下,上行下效,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住院醫師人文精神的培養。
2.3缺乏與臨床科室及病患的溝通
雖然病理科很少直接接觸患者,但病理診斷是醫學診斷的“金標準”,病理報告決定了患者的手術及治療方案,因此病例報告的準確與否會間接影響醫患關系。而一份準確的病理報告不僅僅需要鏡下圖像的結果判讀,還需結合臨床檢查、患者病史,因此,病理醫生與臨床科室及患者的溝通顯得異常重要。由于當前醫療環境的嚴峻及人文素養的缺失,一些住院醫師很少與臨床醫生及患者交流,導致發的報告誤/漏診率較高,對待患者的咨詢又很冷漠,常常引起本來可以避免的醫療糾紛,又由于溝通技巧的缺乏,在面臨突發醫療糾紛事件時,無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
3我院病理科在醫學人文培養中的實踐
3.1醫者要有仁愛之心——培養住院醫師社會責任感
醫學在本質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文學,需要人文滋養。本科室在住院醫師剛入科時的崗前培訓中就著重強調“醫者仁心”: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關愛生命,對于住院醫師而言,要先學會做人,再去從醫。讓住院醫師認識到生命的本質,對生命要有敬畏之心,對病痛有憐憫之心,做一個有溫情、有水平的醫生。在規范化培訓帶教講課時,將病理學醫生應當具備的職業精神貫穿于專業教學中,每講一個系統的病理診斷前,首先將該系統各種疑難或危重病例的病理診斷重要性告訴大家:雖然病理醫生有時不會與患者當面接觸,但每一份病理報告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任何一個漏/誤診都會影響一個患者的治療甚至生命,特別是對于一些預后很差且進展較快的病例,不僅要保證病理診斷的準確性,還要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及早發出病理報告,例如伯基特淋巴瘤的進展很快,越早一點的明確診斷對于患者來說就是希望,晚一點的診斷可能就是死亡,而對于該病來說,早晚的區別是以天為單位進行計算的。因此,住院醫師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病理醫生,60分遠遠不夠,要努力讓自己實現100分,對發出的每一份病理報告都要有社會責任感,形成“關注生命,關愛病人”的職業素養,培養職業神圣感和榮譽感。
3.2醫術要精益求精——提高住院醫師診斷水平
大醫精誠,始于心誠,成于術精。沒有仁愛之心不會關愛患者,沒有責任心不會把患者生命健康看的很重,而沒有學習的習慣無法跟上醫學的進步,沒有不斷追求上進精神的人不能精益求精。病理的發展與更新越來越快,這就要求住院醫師要秉持“終身學習”的工作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保障患者醫療安全。我科采用漸進式(由易到難)、系統性(由局部臟器到全身系統)、寓教于平日的方式對住院醫師建立全過程專業培養體系。為夯實基礎,每周設定兩次科內講課,一次由住院醫師本人輪流講授組織學與胚胎學,以親身參與講課的方式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在講授過程中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與其臨床取材有效結合起來;一次由帶教醫師講授不同系統疾病的取材要點及診斷思路,培養其正確的診斷思維。此外,帶教醫師每日對所帶住院醫師進行手把手教學,幫助其對取材或診斷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升其綜合能力。為了緊跟醫學發展,拓展住院醫師的診斷思維,科內經常邀請病理屆優秀專家來我科講授最新研究進展及診斷經驗,同時鼓勵住院醫師同帶教老師一起參加國內相關學術會議及病理多學科討論(multidisciplinaryteam,MDT)。科室還配備了最新出版的各大系統病理診斷工具書,并注重及時更新,鼓勵住院醫師自學。在以上一系列規范化的培訓基礎上,科內還建立了針對住院醫師取材及診斷的規范化質控管理措施。每月對取材質量、診斷準確率、診斷及時率進行統計,采用PDCA循環法分析以上質量指標中出現的問題并持續改善,建立不同組織的標準化取材流程及規范化報告。
3.3融入人文關懷的以身帶教——提高帶教導師人文素質
帶教導師選擇以醫德醫風較為優秀的病理醫生為主,其自身在從事醫療行業中的行為、對待工作的態度、醫患溝通的技巧及對生命的責任心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住院醫師的行為與習慣。此外,在帶教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注重對住院醫師的內在激勵,根據不同住院醫師的性格優勢不同、興趣愛好不同、以往研究方向不同、知識背景不同,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例如有的住院醫師研究生時期的科研方向為胃癌相關研究,則著重培養其在消化系統亞專科中的病理診斷,有的住院醫師性格外向善于表現自己,則鼓勵其在MDT或各種學術會議上做大會發言,有的住院醫師沉穩,做事嚴謹有原則,則考慮讓其參與科內部分管理工作。通過以上培養方式,激發住院醫師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這樣的氛圍下,住院醫師也更愿意積極投身工作,以導師為榜樣,做一個人文素質高的好醫生。
3.4不斷提高溝通水平——協調臨床、病理、患者關系
一般情況下,病理科與患者的直接接觸較少,而與臨床醫生接觸較多,尤其是手術科室的醫生。病理診斷的目的是給臨床提供盡可能準確和豐富的診療參考,而一份精準的病理報告同時又與完善的臨床與病史信息分不開,因此病理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病理診斷的做出與臨床醫生的協作和幫助密不可分。病理與臨床的溝通,是當前必須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雙方之間只有充分溝通,才能在交流中共同提高,最大限度地避免誤/漏診,做出精準的診斷與治療,也只有這樣,才能共同保障共同的服務對象——患者的利益,這對于病理和臨床均是“雙贏”的結果。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微信、QQ等通訊工具進一步拉近了病理與臨床的關系,我科室與不同的臨床科室均建立有微信聯絡群,臨床對病理報告有疑問的均可以在微信群中溝通解決。雖然病理很少直接接觸患者,但并不表示與患者的溝通就不必要。發生在病理的很多糾紛往往是由于病理醫生與患者欠缺溝通技巧造成的。尤其是報告發放環節,患者或其家屬由于沒有醫學背景知識,很難理解病理報告的結果,但又處于對病患的擔心,經常需要向病理醫生咨詢報告內容。病理醫生每日診斷工作量較大,經常會出現搪塞患者的情況。我科室制定了“首診負責制”的制度,凡是患者在咨詢時遇到的第一位醫生一律不得拒診,要對患者的要求服務到底,如果住院醫師不能解決的問題要請教帶教老師,但不能推卸責任。此外,住院醫師要掌握溝通技巧,當患者因為擔心病情而焦慮暴躁時,住院醫師要學會利用微笑或肢體語言安撫患者情緒,表達自己能夠理解患者并對其負責任的態度,其次在溝通內容上,住院醫師應學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及通俗的語言為患者釋疑,讓患者信服,盡量減少患者對病情的憂慮、困惑及對醫生的誤解[3]。只有良好的醫患溝通才能降低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使潛在的醫患糾紛消失在萌芽狀態。
3.5加強法律、法規教育——維護患者合法權益
隨著醫療改革進程的加快及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醫務人員要轉變觀念,樹立醫法結合的理念,加強法律、法規教育,培養以法行醫的意識,依據法律協調醫患關系。我科室每年會不定期開展法律知識培訓講課,所有住院醫師剛進入培訓時,首先向其講授病理診斷誤漏診的法律責任,對于故意性誤漏診、責任性誤漏診和技術性誤漏診的后果應知曉并掌握。此外要尊重患者,落實其知情同意權:①常規病理診斷知情權:送檢病理標本前需將病理學檢查的診斷價值及注意事項等向患者解釋清楚,以免耽誤疾病治療,引起醫患糾紛;②快速冷凍切片知情同意權:為了保護患者權益、保證醫療安全,病理科必須在保證自身診斷水平的前提下嚴格履行告知義務,獲取患者的書面申請,有效保護醫方和病理醫師的合法權益;③輔助病理檢查或同行會診知情同意權:常規HE切片不能明確診斷的疑難病例,需要一些輔助病理檢查方法助診,或需同行會診才能明確診斷。對此,病理醫師應與臨床醫生和患者及時溝通,使其明了病理診斷的差異性,減少患方對不同病理診斷結果的誤解。本科室自2015年開始將人文醫學與規范化培訓相結合以來,所有醫生及住院醫師人文素養得到很大提高,科內形成了良好的人文氛圍,工作態度不再是“做完”而是“做好”,很多潛在的醫療糾紛在良好溝通后得到有效解決,病理科近3年來無1例醫療事故發生,保證了醫療安全和患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賈書心.培育醫者人文素質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2):205-206.
[2]吳仕賢,李巧芬,孫麗瓊,等.推行導師制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思考及實踐探索.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0):3-4.
[3]劉梅,王昀,劉愛軍,等.病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醫學倫理學教育.診斷病理學雜志,2017,24(5):321-322+326.
作者:袁靜萍 盧章洪 黃文先 高利昆 黃亞冰 王衛星 單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