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合教育下激發特殊學生學習興趣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的融合教育實踐中,特殊學生未能在教學層面真正融入普通學校的課堂,且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應積極調整策略,在把握學習興趣準備、形成、發展三個階段的基礎上,積極借助形象化材料創設情境,搭建支架降低學習難度,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特殊學生的投入程度,使特殊學生獲得良好的課堂體驗感,形成和鞏固語文學習興趣。
[關鍵詞]融合教育;學習興趣;支架教學
一、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的融入情況
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種國際教育思潮,也稱“全納教育”。在我國,融合教育是指將特殊學生融入健全學生群體,主張普教與特教融合的教育。融合教育的指導思想與核心理念為:主張接納,反對排斥,通過相互合作,共同促進彼此進步。[1]隨著融合教育愈加受到重視,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融合教育的質量、政策、效果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當前,我國普遍采取的引導特殊學生就近進入普通學校學習的模式,是基于我國國情的一種實踐模式。近年來,多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對如何開展融合教育提出了明確規范。在此指導下,基礎教育階段保障輕中度障礙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中平等接受教育的融合教育實踐,獲得了廣大中小學校教師的廣泛支持。
(一)物理層面的融合與教學層面的分離
融合教育的實施包括三個層面,即物理層面、教學層面和社會層面的融合。[2]物理層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前提,教學層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基礎,社會層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目的。物理層面的融合是將特殊學生安置在適合的班級中,讓其與普通學生一起接受教育。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的學校基本實現了物理層面的融合,切實做到了在普通學校班級中安置特殊學生。然而,對大多數學校而言,特殊學生在教學層面的融合仍不理想。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時得不到教學層面的有效支持,既無法融入普通學校的常規教學,又沒有獲得適切的個別化教育,導致教學層面的融合出現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長期分離的“隨班就坐”現狀。[3]從長期看,物理層面的融合與教學層面的分離將限制特殊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和學習能力的發展,進而影響融合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特殊學生無法融入普通學校教學的主要因素
從教育的基本要素來看,造成特殊學生在教學層面無法與普通學生融合的因素有三點。其一,普通學校教師大多是本學科的知識背景,如語文、數學、體育等學科教師大多僅具備該學科的知識,缺少為特殊學生定制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的能力,無法保障特殊學生學有所得。其二,因缺少相應的學習能力,特殊學生的成績大都遠遠落后于普通學生,這極易引發他們對學習的排斥感和恐懼感。其三,許多普通學校并未系統地搭建針對特殊學生的課程平臺,或無法提供適合特殊學生學習、生活的硬件,如康復訓練設施、感統訓練用具、資源教室等,導致普特融合班級教師缺少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和教學工具。上述因素都對特殊學生教學層面的融合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培養特殊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性
興趣通常是指個體對事物帶有積極情緒的認知傾向,對個體的認知活動發揮推動作用。作為對學習活動帶有積極情緒的認知傾向,學習興趣有助于特殊學生自發地將注意力放在相應的學習任務上,切實提升在校學習的參與度。培養特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其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帶動興趣,進而獲得穩定、良好的學習效果。從師生關系的角度看,特殊學生對某一學科的興趣程度會直接影響其與該學科教師的師生關系,引導其自發地與該學科教師產生更多的交互,促進融洽師生關系的建立。可見,培養學習興趣是提升特殊學生教學質量,推動特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前,統編本語文教材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小學五年級階段編排了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詩歌等多種體裁的課文,設置了相應的能力目標。在教學說明文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整理關鍵信息的歸納能力和有條理描述事物的表達能力。對普通學生來說,科普性說明文條理清晰、語言形象生動,他們閱讀科普性說明文的難度不大。對特殊學生來說,科普性說明文信息量大,他們在閱讀時易暴露出信息提取、歸納能力不足等問題。學習興趣的發展通常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從無趣到產生興趣的準備階段;二是從初步產生到逐步發展的形成階段;三是從基本形成到長期穩定的發展階段。針對小學階段特殊學生對課堂學習任務不感興趣這一情況,融合班級的語文教師應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通過創情境、搭支架、造氛圍三個策略,逐步激發特殊學生對語文課堂、語文學習的興趣。
(一)借形象創情境:為激發學習興趣提供準備
特殊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較弱,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借助形象思維的作用,降低語文的學習難度,為特殊學生興致勃勃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做足準備。圖片和視頻材料屬于形象化材料,有助于創設具體、有趣味的情境,減輕特殊學生對課文文字材料的陌生感和畏懼感,為語文教師激發特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幫助。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為特殊學生提供與課文文字描述相關的圖片材料,調動特殊學生的形象思維。語文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對事物的步驟性描述提供相應的視頻材料,幫助特殊學生建立活動過程的形象。以特殊學生A為例,該生一年級時被發現身心發育較遲緩、智商較低,三年級始申請隨班學習。在閱讀理解方面,A生不能理解課文中對某事物特點的描述。在閱讀步驟性描寫時,A生易產生誤讀,即將具體步驟的先后順序弄混記岔,甚至出現缺漏。例如,在《松鼠》一文中,布封對松鼠尾巴的描述為“帽纓形的美麗尾巴”。A生不明白“帽纓形”的含義,無法在腦海中建立相應的形象,無法真正體會松鼠尾巴的“美麗”。針對這一情況,在《松鼠》一課的課前預習環節,語文教師可以為A生理解課文的文字描述提供有針對性的預習指導,如提供兩張松鼠的攝影照片和一段松鼠在野外生活的科普視頻。其中,攝影照片要求構圖清晰,凸顯該動物的外形特點,在下方標注“可愛的松鼠”“注意小松鼠的尾巴哦”等字樣,科普視頻要求反映松鼠搭窩的全過程,且配有相應的講解。A生被松鼠的圖片吸引,仔細觀察著松鼠的外形。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A生注意到圖片下方的提示,并對“尾巴”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體會,說道:“松鼠的尾巴比身體還要大。”在A生觀看了松鼠搭窩的視頻后,語文教師進行提問:“小松鼠這是在做什么呢?”A生回答:“(小松鼠)在把那個草填好。”A生的注意力明顯集中于松鼠野外生活的情境中,對松鼠搭窩的幾大步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課堂授課的開始階段,A生明顯展現了與往日不同的狀態,注意力更為集中,且主動嘗試向周圍的同學表達自己對松鼠的了解。在課堂教學進行至梳理松鼠搭窩過程時,A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編扎干苔蘚”的了解。雖然A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性仍較差,但是他對“松鼠”這一話題產生了初步的興趣。語文教師借助形象化材料創設的情境,能提升特殊學生對課文材料的熟悉度,促使其快速融入課堂教學。合適的形象化材料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特殊學生對具體語言點的理解,為進一步的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搭支架降難度:推動學習興趣的形成
教學領域的“支架”理論來源于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當前教育界普遍將“支架”定義為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遇到學習困難時所提供的幫助,包括言語或文字形式的指導,且這類指導將在受教育者能力得到提升后逐步撤出。語文教師借助具體的語言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學會獨立探索,激發學習興趣,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4]針對A生的情況,語文教師可以嘗試采用以下兩類支架。1.明確思考方向A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強,閱讀長文章時經常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A生在信息歸納方面也有較大困難,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不能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形成概括性、描述性的語言,如“松鼠是漂亮的”“松鼠的面容很清秀”等,僅能復述出一些具體的字詞,如“松鼠”“眼睛”“尾巴”等。對此,在《松鼠》一課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為A生提供明確的思路。師:同學們好。上節課我們跟隨法國作家布封的腳步走進大森林,認識了一群新的朋友,他們是?生:松鼠!師:那么課文圍繞著松鼠介紹了哪幾個方面?生1:課文介紹了松鼠的生活習性。生2:課文還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點。生3:還介紹了松鼠的產仔情況。師:請大家回憶課文內容,說一說松鼠是一種怎樣的小動物。在學生回憶課文內容的這段時間里,語文教師特意走到A生旁邊,指出知識單上“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的句子,引導A生明確思考的方向。在討論環節,A生嘗試發言,回答道:“松鼠是可愛、乖巧的動物。”借助語文教師的提示,A生順利回答出“小松鼠是一種怎樣的小動物”這一問題,完成梳理課文主要觀點的階段目標。在接下來的學習任務中,A生的情緒更加積極。語文教師提供了明確的思考方向和具體的語言材料后,特殊學生不再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困難的大范圍的信息搜尋上,而是在明確的小范圍內找尋答案。這降低思維難度的做法,能幫助特殊學生順利完成某一環節的學習目標,激發初步的學習興趣。2.提供寫作框架語文教師為特殊學生提供語言或文字的指導,可以簡化思考過程、降低思維難度,幫助特殊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在寫作教學環節,語文教師為特殊學生增設文字材料,并提前搭建框架,可以降低寫作的復雜程度,促使特殊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松鼠》一課在寫作方面的教學目標為“運用課文中的說明方法描寫一種小動物”,即對學生在理解多種說明方法的基礎上將其遷移運用提出了較高要求。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環節可以為A生提供一張學習單,如圖1所示。資料卡用文字的形式總結了圖片中倉鼠的外形特點,簡化了A生從圖片中提取信息并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思考過程。填空題是一段完整的外形描述,有以下特點:一是提供了總分的結構,與課文結構一致,“倉鼠小巧玲瓏,特別()”,后幾句話分別對體形、皮毛、毛色等方面進行描述;二是明確了具體的說明方法,“長而厚的皮毛像()”的描述提示答題者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三是提供了線索,如“背部”“腹部”,引導答題者在文字資料中尋找相關信息。A生結合學習單中的資料卡,將背部、腹部毛色的信息提取并填入括號內,“倉鼠小巧玲瓏,特別(可愛)。它圓滾滾的,長而厚的皮毛像(一件大衣服)。它們的毛色也各不相同,背部有(灰色、淺黃色、棕色),腹部是(白色),搭配起來特別(好看)”。語言組織方面的提示有助于降低寫作任務的復雜程度,使特殊學生在交流中增強學習的信心,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
(三)造氛圍促投入:推動學習興趣的發展
學習興趣的發展,對特殊學生的學習生涯有長期的正向影響。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特殊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一是加強同伴合作,推動特殊學生和其他普通學生的交流互動。同伴協作雖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會通過影響學生投入間接促成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5]對特殊學生而言,積極的學習氛圍能夠促使其更為主動地融入課堂學習。二是加強對特殊學生的個別指導,幫助特殊學生基本跟上課堂節奏,提升其融入程度和投入程度,對其學習興趣進行“二次激發”。在《松鼠》一課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朗讀《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松鼠的描寫,“松鼠體型細長,體長17—26厘米,長15—21厘米,體重300—400克。松鼠在樹上建窩,利用干枝條及雜物。松鼠每年春秋季換毛,一年產仔2—3次,一般在四六月產仔較多”。隨后,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描寫與課文描寫的不同,鼓勵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將A生安排在第二小組內,與普通學生B、普通學生C進行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的初始階段,A生主要依靠C生的幫助進行思考,如回憶語文教師的提問和尋找課文中對應的句子。A生觀察到教室討論氛圍比較熱烈,同學普遍在大聲的討論,因此產生了濃烈的參加活動的意愿。在小組討論時間結束前,A生主動對組員B生說:“我覺得這里數字挺多的。”這說明A生在對比閱讀中發現了百科資料上的語言采用列數字的方法介紹松鼠。在其他討論交流的環節中,A生能與周圍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始終對各項學習任務保持高度的興趣。針對班級容量較大時,對極少數學生缺乏單獨指導的情況,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習基礎較好、社交能力較強的普通學生對特殊學生進行結對幫助,幫助特殊學生跟上教學節奏。例如,在講解松鼠筑窩過程時,為幫助特殊學生理解“勉強”一詞,語文教師可以在討論開始前,引導B生及時向A生解釋“勉強”的詞義。在課堂教學的導入和隨堂練習環節,語文教師可以為A生提供充分的個別指導,讓A生在語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指導和幫助下,讀懂課文的大意,理解松鼠搭窩的步驟。在教師、同學的鼓勵下,A生的投入程度不斷提升,形成了“投入→獲得成果→加大投入→獲得更多成果”的良性循環,學習興趣得到“二次激發”。
三、基于課例的幾點反思
(一)積極調整策略
《松鼠》作為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對普通學生來說,其理解難度不高,文中的四種說明方法也較為常見。然而,對閱讀方面存在障礙的特殊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會遇到信息提取和歸納的困難,在寫作練習環節也會出現難以落筆的問題。為激發特殊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應調整課堂教學策略:借助形象化的材料創設情境,幫助特殊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選用合適的支架,幫助特殊學生攻克學習任務,借助自信心建立初步的學習興趣;加強特殊學生與同伴的合作,給予個別化指導,引導其融入課堂教學,提升其學習投入度,激發其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評價反饋
A生在本節課中表現出較為濃厚的興趣,能主動參與小組討論,甚至在全班進行兩次交流,這在以往的課堂學習中比較少見。課后,A生對寫作的畏懼感有了一定的減少,更愿意進行獨立寫作,在本單元的習作“介紹一種動物”中描寫了喜愛的寵物貓。A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同學和教師的大量贊揚,獲得了良好的課堂交流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師生、生生關系。
(三)保持學習興趣的穩定性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興趣不夠穩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發性不足,需要依賴外部刺激保持興趣,如教師的獎懲、父母的鼓勵等;二是教師的投入度、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喜好程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興趣程度。對此,語文教師應注重語文學習興趣的長期培養,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選取適當的引導材料,又充分考慮學情,同時增加對特殊學生物質或精神上的鼓勵。綜上所述,針對物理層面融合而教學層面分離的現狀,語文教師應主動分析特殊學生無法融入普通學校教學的原因,通過借形象創情境、搭支架降難度、造氛圍促投入等方式,培養特殊學生學習興趣。
作者:鐘天騏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