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我國軟件產業發展迅猛,急需大批適應和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高層次、高素質、實用性的軟件工程人才。而當今大部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把著力點放在怎么“教”,而忽視了學習的主體——學生本身。本文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評價體系、校企合作等諸多方面進行創新和改善,討論了“以人為本”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方案。該機制可以推廣到其他民辦本科院校,共同培育高素質高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關鍵詞:以人為本;人才培養;應用型本科
一、引言
軟件產業是國家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我國目前急需培養大批適應和推動軟件產業發展的高層次、高素質、實用性的軟件工程人才。但從目前的學術研究來看,大多學者把研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著力點放在“如何教”。如果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不明確、對未來就業的崗位不感興趣,盲目就業,往往會造成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率低下、工作崗位不勝任、工作滿意度不高、職業忠誠度低下的局面。本課題力爭,結合企業和學生雙方的需求,構建“人人有選擇,人人能成才”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協同制定出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 “以人為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一) 始業教育,樹立學習目標。在開學初期,對學生進行始業教育,可以引導學生為四年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始業教育可以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了解企業文化、工作流程、工作環境;也可以由企業錄制工作環境和各崗位工作的視頻,供學生觀看;也可以由企業員工到學?!把詡魃斫獭?,給學生答疑解問。(二)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個性化課程體系。1.教師、學生、企業共同參與課程體系制定。課程體系由教師、學生、企業結合當前學科發展、市場需求協同設定共同制定。每學期結課后,企業、教師和學生都要針對課程的實用性、易學度、前后銜接性等屬性進行評價。此外,還要對畢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對課程體系進行評價。進而將評價結果反饋到課程體系中。2.制定崗位能力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課程教學大綱。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主線,以行業職業標準為依據開發課程,在專業核心課程中融入職業標準和行業技術標準,使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術標準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對接,課程技能訓練與職業崗位資格證書對接。3.分段培養“計算機技術+工程知識”人才。理論知識的學習重點放在大一大二階段,讓學生掌握核心基礎理論知識,通過項目教學,掌握CS,BS編程的技能。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大二下學期開始,構建“軟件工程”系列的工程類課程體系。大三開始,導師協助學生,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結合崗位需求定制個性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達到熱門崗位的技術能力標準。(三)改變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改善教學手段,多給學生展示的空間、引導學生自發學習、主動發展。通過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形式,改善教學模式;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并實踐知識;課后,開展第二課堂,通過小組合作、擴展項目訓練等方式,鞏固課堂知識,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四)增加崗位契合度評價,量化學生價值。崗位契合度評價基于企業崗位需求和學生簡歷的匹配度衡量。從這種量化價值的崗位契合度評價,讓學生認知到自己與企業用人需求的差距,并對自身的價值有直觀的認知。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有側重點的完善自我。(五)制定激勵政策,鼓勵學生做實際項目。有項目經驗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有競爭力。設立激勵政策,激勵和鼓勵大學生做實際項目,如:創新創業項目、大賽項目、教師的科研項目、企業實習項目等,能更好的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積累經驗,促進就業。(六)校企共育,完成校園學生到企業員工的平穩過度。學生從莘莘學子過度到職場精英,離不開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培育。目前,軟件工程專業已經在企業教學指導、企業實訓、企業實習基地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接下來會繼續擴大校企合作的范圍,將合作滲透到具體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三、結束語
本課題以沈陽工學院的軟件工程專業為研究對象,探索轉型期基于以人為本的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評價體系、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善。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質量、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就業口碑有了很大提升。不僅是我校軟件工程專業的本科學生受益,對其它專業、其他院校的本科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都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玲,文俊浩,熊慶宇.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3,(8):118-121.
[2]梁正友.個性化人才培養研究與探索[J].廣西大學學報,2008,9:86-87.
[3]楊慧炯,韓燕麗.應用型工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工程化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6):19-25.
[4]馮高峰,俞蘭芳,令狐文生.從企業用人需求的角度探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4):281-48.
作者:田林琳 李瑩 單位:沈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