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學科產學研人才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教學主要是以培養“通才”為主,除思想政治教育、英語、計算機等共同課為各科學生必修課外,各校都根據各學科的特色設定基礎必修課。首先,這種傳統課程模式中基礎性知識的傳授比例遠超出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比例。從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來看,實踐課程的設置與實施都不盡合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難以落實。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應聘的企業要求聘用人才有很強的實踐經驗,這就要求學生在就業前必須掌握全面的職業技能并經過長時間和大量的實習和實踐。其次,在學生的實習與實踐課程教學中,一般是模擬和演示性的實驗為主,校外實踐課程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學校資金不足等原因,阻礙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再次,應用型師資力量的薄弱也是實踐教學遇到阻礙的一大問題。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進行,目前各學校引進的教師大都是從研究型大學畢業的高才生,理論功底扎實但缺乏相關行業的閱歷和職業技能,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一般只占專業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也亟待加強。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立足本校現有的辦學基礎,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依據藝術學科各專業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分流培養、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分級教學等方式,增加實踐課程,積極探索“3+1”、“2.5+1.5”、“訂單式培養”、“融入式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和多證書式教育等多樣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廣與完善“情境體驗”、“頂崗實習”、“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多種符合應用型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改革。其次,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兼顧學科發展與社會需要,按照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突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將設計、創作方案轉化成具體實物的實踐制作能力與表演能力。構建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體現多樣化、模塊化、個性化等特點,實現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項目開發、社會服務一體化,突出一主線(應用型藝術人才培養)、兩并行(教學和科研)、三結合(理論、實踐、實戰)、四面向(面向地方、面向行業、面向一線、面向崗位)的1234辦學理念。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校研合作,創新藝術學科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開展應用科技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攻關,解決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服務平臺是實施產學研相結合人才培養的基礎,建立由專業實訓實驗室、校辦產業和校外實訓基地等共同組成的人才培養服務平臺,形成人才培養、科研開發、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對外合作交流的多層面、多方位的合作。積極從本地區經濟社會建設中尋找課題,以科研課題為基礎,圍繞藝術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與同行企業和科研單位進行交叉學科的課題研究,將科研成果向社會推薦、轉化,實現校企雙贏。為社會提供貼身服務,努力實現“培養落地人才、研究立地項目、提供益地服務”的“三地”目標。
(三)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通過產學研結合和校企合作、校地共建,推進教師隊伍向雙師型轉型發展。實現雙師型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高水平的專兼職老師,從而達到調整和優化應用型教師隊伍結構的目標。二是選派中青年教師深入企業生產建設的前線進行實習、掛職鍛煉、調研、技術咨詢服務、參與項目研究開發等方式,解決企業難題,提高實踐能力。三是選派一些具有優秀青年教師或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到國內外著名應用型高校進行進修和訪學,學習其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培養模式,以及學科與學術的前沿動態。
(四)加強政府調控和扶持力度
要保障產學研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發展,除了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努力之外,還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扶持和宏觀調控政策來做支撐。“在國外,政府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運用經濟法律和政策手段來宣傳輿論的引導者;利用財政手段重點資助高校與企業科研項目的推動者;提供政策咨詢和技術咨詢的協調者。”因此,政府應出臺系列政策來保障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順利進行。如出臺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來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的加盟;對高校和企業雙方權利和義務頒布嚴格的法規做保障;對承擔產學研合作任務的企業給與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受學生的社會實踐;給予高校專項撥款或成立專項基金來解決高校資金短缺問題。
作者:高陽 單位: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