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人才培養與教育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對于創新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呼聲逐漸增加。目前實施的創新教育仍然停留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課堂細節,輕實踐能力提升;甚至出現了急功近利和重結果而忽視對培養過程及人才綜合素質考量的現象。針對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從教育理念、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及結果導向型學習方式等方面進行轉變,通過培育創新項目及構建不同種類的實踐平臺,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和工程實踐能力,實現由“教師為主體”的應試教育向“以學生為主”的創新教育理念的轉變。
【關鍵詞】創新教育;人才培養;培養模式;項目培育
1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創新人才首先必須具備系統完善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結構,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應當具備較強創新精神[2]。創新精神主要包括意識、思維和實踐三個方面,創新意識是一種內在的意識形態,是一種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擾,對新鮮事物有不懈追求的欲望,不拘泥于眼前,敢于突破傳統和不斷自我超越的精神;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不受傳統固定思維及思維定式影響,常能以獨到的視角和另辟蹊徑的方法,提出非同尋常問題的解決方案;創新實踐是指具備一定的工程實踐經驗,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是創新意識和思維向成果轉化的保障和必要手段。
2創新人才培養目前存在的困境
2.1高校對創新人才培養認識不足
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號角的吹起,全國上下掀起了創新創業浪潮并席卷整個大學校園。大多數高校為了緊追當前形勢及社會熱點,在未充分評估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學校定位以及對缺乏創新人才培養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匆匆增設一些所謂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這種急功近利下的產物忽視了人才培養的嚴謹性和系統化,誤認為簡單的小發明小創造和參加競賽等就等同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次,在教學課程及內容上沒有進行改革,仍停留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案的制定時未將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納入整個教學培養主體系中,僅僅認為創新教育只是用于增加學生課余愛好而已,且狹隘地認為是一種動手技能的培養[2]。
2.2高校對自身的定位和認識不到位
部分高校對師資力量、培養方向、科研實力、硬件條件認識不清晰,片面地追求高科技、新穎性、獨創性的科研培養目標,偏離了學校的人才培養初衷和能力,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另外,部分高校未充分研究和分析所在區域優勢及行業特點,因而其所制定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不完善,不能滿足當地行業和企業需求或者契合度不高。再者,地方高校的資源有限,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滯后,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和科研能力偏弱,從而導致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出現工程實踐能力不足,學生缺乏實踐的現象。
2.3創新人才培養道路的偏離
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及多元化創造力的新型人才,是當前關注的焦點。創新人才在培養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傾向[3]。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培養的過程中一味的追求捷徑、急于求成,忽視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長期性;如忽視對學生基礎知識體系的搭建和夯實,急于對學生開展創新教育和培訓,造成學生無法領悟創新的真諦,無法形成系統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反而起到一種拔苗助長的作用。其次,評價制度的失衡,片面關注創新的成果而忽視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片面關注物質層面的建設而忽視了主體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在這種失衡評價制度的引導下,培養出的人才即便具備創新精神,但是不符合創新人才在德智體美等全方位的要求,違背了人才培養的初衷和目標。
2.4培養及教育模式的轉變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從教育模式進行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只重視課堂的知識傳授,忽視課外實踐能力的培養,習慣性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授課方式,輕視“啟發式”“引導式”和“互動式”等教育方式,這種被動接受的培養模式,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思維和精神[4,5]。另一方面,學生的創造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取決于師資力量和水平,部分高校為了響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號召,在自身軟硬件條件未達到要求前,匆匆開設創新教育;另外,教師的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前瞻性思維及所具備的科研能力,是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影響因素。
3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及具體措施
3.1大力宣傳和普及創新教育
借助于新媒體的力量,線上積極向學生傳播和普及有關創新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知識,線下在校園和班級中廣泛開展創新教育相關的知識互動講座和學術報告,及時展示最新的前沿科技動態及創新成果,并積極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交流[5]。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模式,有助于學生尤其是剛剛步入校門的新生及時了解并掌握創新教育的概念,有助于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創新動力。
3.2教育模式的轉變
(1)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創新教育和政策的執行者,實施的好壞以及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必須加強和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提高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積極鼓勵教師申請國家級和省級基金科研項目;其次,從財政上對具備創新精神的教師進行有選擇性的資助,鼓勵教師積極走出校園,多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會議,拓展視野;廣泛的推進產學研的相互結合,鼓勵教師進企業,了解企業實際需求,增加工程實踐能力。
(2)轉變授課方式
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單一無互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將課堂的教學環節變成互動式、參與式、啟發式、自主發問和學習的方式[6]。其次,增強學科之間關聯性和交互性,避免教師局限于自己所授課程,即主講教師在傳授自己擅長科程的同時,因根據學科特點適當引入與之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交叉互補學習,為學生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
(3)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創新意識和思維向成果轉化的必要手段,因此必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應當加強基礎實驗、實訓中心以及校外的實習基地建設,同時積極與企業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定期組織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實地參觀學習和實訓,收集企業在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組織研討和制定解決方案。這種從實際問題出發有具體研究對象的模式,有助于鍛煉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及工程實踐的能力[6]。
3.3目標導向型學習
目標導向型學習是先確定目標,根據目標所需進行知識架構拓展和完善,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學習模式[7]。目標導向性學習,是一種全周期、長時間、系統性涵蓋大學四年的學習機制,該方法對大學學年進行統籌規劃,即要求大一新生在剛步入校園完成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進行創新教育,建立在對創新概念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將畢業設計初步定為自己學習的方向和興趣點。確定目標后,根據所要研究的問題,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并對問題進行分析、發掘、創新和改進,對階段性的成果和進度進行總結凝練,準備相關材料進行創新項目培育和申報,為畢業設計論文提供材料支撐。
3.4完善評價制度
根據創新人才所具備的綜合素質要求,一個完善的評價制度應當包含兩個部分,除了對創新最終的成果進行客觀評價外,還需要一套對創新主體——人的綜合素養進行評價的指標[8,9],避免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出現只關注結果,而忽視創新過程及創新的主體——人的素養培養。該評價體系可以杜絕并抑制目前逐漸出現的急功近利主義的傾向,回歸人才培養的初衷。
4創新項目的培育
優秀的創新項目是孵化和培育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創新項目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交流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我校機械工程專業的辦學特色,將創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引入了傳統的優勢學科,構建課堂互動式教學為前提、基礎科學實驗為驗證、工程實踐為支撐、創新競賽活動為引導、校外及企業實訓為拓展的創新項目培育的方式。緊緊圍繞推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為目標的背景下培養創新人才,具體培養流程如下:
4.1團隊選拔和建設
在大學一二年級完成通識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的前提下,在學生中逐步發掘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學生,遴選并組建創新團隊,進行專業的,系統化的訓練和培養,尤其需要注重團隊成員意識的培養。在遴選團隊成員時,需要考慮成員的學術背景和特長,保證團隊成員知識體系搭配合理,有利于團隊的成長和發展,有利于科學研究的推進。
4.2創新項目來源
創新項目的來源及選題,好的選題是培育創新項目成功的關鍵,因此必須重視對項目選題的把控和綜合考量。在進行項目選題時,不能只追求所謂的新穎、獨創、高大上的概念,要落實到具體的細節,在保證具備創新性的同時盡可能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以及社會價值。通常項目的選題主要考慮四個方面,即學生的興趣愛好、學院特色和優勢、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地方企業的實際需求。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奇思妙想,天馬行空的想法往往可以突破思維局限和定式,甚至可以迸發出一些具備創新潛質,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這就需要指導教師的發現和辨析的能力,并通過正確引導和剖析其中所含科學研究價值,使得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可以落到實處的科學研究課題。學校傳統特色和優勢:對于傳統特色和優勢專業領域的問題研究已經歷了一段時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理論基礎和實驗室條件,并且培養了一批在行業內具有深刻影響的學者,但是目前傳統優勢專業的發展已顯現出后勁不足的疲乏狀態,急需轉型。因此,需要結合科技發展的趨勢,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新視角,從不同角度對傳統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發掘和創新,通過對問題的提取和篩選,并考慮其可行性和存在的社會價值作為創新項目的選題。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是學生確立科研興趣點和方向的重要來源。指導教師應結合創新人才培養的規律、創新項目培育特點及自身科研的方向,從中篩選出符合項目培養要求的選題,并在項目的培育過程中形成學生為主體,指導教師為引導的格局。從指導教師研究的方向上產生選題,不論在軟硬件方面學生都可以得到更加詳細的指導和實踐動手的訓練,創新項目的培育成功率較高。地方企業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的實際需求:深入企業調研學習,尋找企業在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目前企業在尋求轉型過程中技術升級存在的瓶頸。與其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評估研究的可行性,存在的社會效益,確立創新項目的選題思路和方向。這種以實際工程為背景的選題,工程實踐性和社會價值較高,符合實際需求,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3創新項目內容構建和完善
培育創新項目的過程,為學生提供可參與的平臺和親身實踐的機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下,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加以引導和培養,逐步形成和具備創新人才所需要的素質。同時在創新項目培養過程中,相關的評價體制也應對學生和指導老師做出傾斜,給予學生的學分、獎學金評選時適當的傾斜以及升學優先推免的權利,指導老師給予獎勵。
5總結
創新人才的培養應當遵循人才培養的規律,在培養的過程中避免出現急功近利現象,避免只重視成果而忽視培養過程及培養的主體人的綜合素質的考量和提高。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傳統的應試教育不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必須從教育模式、培養方案、培養理念上進行改革。通過培育和孵化創新項目,為學生建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平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也是未來創新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石巖濤.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7):69-71.
[2]鞠銀燕,宋杰光,徐明晗,等.工程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7(2):1-2.
[3]陳志權.創新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及其匡正[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1):59-61.
[4]丁曉紅,李郝林,錢煒.基于成果導向的機械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9-122.
[5]沈莉.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與創新能力培養之思考[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6):163-164.
[6]陳崗,胡亮,高淑貞,等.綜合性大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76-77.
[7]朱蔚,沈家渠.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創新教育的運用[J].職業,2017(11):42.
[8]李軍凱,張澤群.高校創新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5(5):21-23.
[9]翟羽,樊宏孝,黃繼東,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研究及評價維度的重構[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6(4):30-35.
作者:潘春榮 張飛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