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都是由很多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演變而來,而這些民間藝術也就是群眾文化的主要構成和體現。對群眾文化的有效保護和民間藝術的有效傳承這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在群眾的日常文化活動中,對其進行非物質文化的宣傳,不僅能夠有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能結合民間文化進行創新,也可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找到合適的人選做非物質遺產的承接人。
關鍵詞:群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開啟,每個地方都在努力保護特色文化和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對于文化保護部門來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并不是新添的工作項目,因為對民間的很多像傳統的戲曲、舞蹈和音樂,以及群眾活動中的民間文化項目的保護工作一直在進行,已經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品牌效應。當前應該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滲入了解和認識,增強對它們的保護力度,實現把更多的優秀文化遺產進行順利的傳承下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群眾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相互融合。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源是勞動人們在勞作過程中產生的,是一種精神寄托和財富,它的發展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也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日常的群眾文化活動也離不開非物質文化。
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的一種娛樂方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不管是民歌還是繪畫,舞蹈還是戲曲,都是勞動者在進行勞動過程中一種自娛自樂的消遣方式。很多民歌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勞動者在笨重的勞動中,協調動作、抒發心情、調節精神、抵抗疲勞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表現。例如陜西人流傳的秦腔,它和很多地方的戲曲唱法大不相同。
2.群眾文化活動中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
在我國的文化遺產中,群眾文化流傳歷史悠久。各種非物質文化都是通過對群眾文化不斷的改革和發展出來的,是非物質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和絢麗多姿,他們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情。而群眾文化活動正是需要具備這樣的特點,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性和觀賞性正式需要非物質文化這樣特點來開展下去。
3.群眾文化活動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過程中,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發揮文化藝術在社會作用的綜合統稱,而非物質文化在這個統稱里面占據著重要的內容。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不管是對個人綜合品德的培養還是對愛國敬業文明村的建設,群眾文化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想要發揮這些作用就必須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達樹立新家風、村風、黨風和整個社會新風的目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進行提升和體現
目前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也跟著不斷的變化,因為這樣的發展現狀,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受到很大沖擊,目前對非物質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成為關鍵。我國政府一直比較看重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也在復興民間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很多非物質文化已經成為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主要內容,一些民間傳統藝術逐漸被發現和挖掘,并對一些已經失傳的活動被重新提起,然后融入更多現代元素,從整體上也提升了民間藝術的水平。
1.對民間藝術進行創新,展現富有現代元素的活動
民間非物質文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保證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能過長久的保存和持續下去。比如廣西天等縣中,有一種壯族舞蹈打榔舞,起初起源在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的工作,是人們使用榔和杵對莊稼進行脫粒的工具,后來就用它的敲打來慶祝豐收,通過長久的發展,經過改良和加工,在其主要的精髓內容中加入了現代的舞蹈元素,配合原始的敲打使音樂內容更加豐富,把他們演變成具備特色的民族舞蹈,并通過不同的舞臺展現給全世界。打榔舞具備悠遠的民族風格和具有濃重的當地文化風情。天等人民也是通過這樣的改革和演變,使得打榔舞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國家也通過對他們的保護,讓其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2.引導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對民間藝術的展現中
相關文化部門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民間傳統文化知識的講座,例如舉辦繪畫、書法和舞蹈。把群眾具備的文化技能和素養充分發揮出來。可以建設一些開放性的舞臺,讓群眾能夠自發的上臺進行表演和才藝展示。還可開展更豐富的戲曲和舞蹈活動,把文化展示講座和流動舞臺開展到社區、村莊和企業等地方,發現更多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不僅增加群眾的生活樂趣,還可以讓群眾體現出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影響力。同時相關部門也可在社區中組織一些文化藝術節,將非物質文化藝術傳遞到群眾中,向人們群眾宣傳文化遺產。營造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讓遺傳文化能夠影響群眾生活,引領人們生活,同時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正能量進行弘揚,建立新環境中的民間文化氛圍。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成的文化活動,將文明的傳統藝術文化利用起來,讓群眾體會到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不同,把現有的文化場地進行合理利用。還有需要把文化活動中的特色進行傳遞。通過群眾文化的開展,以當地的特色文化為基礎進行包裝和培養,并發揚光大。
三、結語
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就是我們豐富的民間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同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根源。實際的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人員,需要在基層不斷開展和組織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并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加入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元素,這樣就能在民間實現對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宣傳,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護和傳承了一些民間藝術傳統文化,提倡全民行動保護非物質文化。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會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準確認識群眾文化活動的特征、功能和優勢,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穎雯.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群眾文化的關系——以廣東廣州市為例[J].傳承,2016(2):140-141.
[2]趙靜,趙潔,仲莉華,etal.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高校音樂教育為例[J].戲劇之家,2015(21):201-201.
作者:曹軍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