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富連成對戲曲教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京劇人才的培養是京劇藝術發展的源泉和基礎,在晚清至民國時期,為中國京劇人才培養做出極大貢獻的科班———富連成,歷經44年的發展歷程,積累了扎實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路,造就了一批德藝雙馨的京劇藝術家。這些理念和思路伴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在不斷豐富和提高,時至今日,其教育思想仍對當下的戲曲教育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富連成;京劇科班;戲曲教育;人才培養
一、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科班教育背景
(一)戲曲人才培養的三種模式
從清代康熙年間的宮廷戲曲承應及管理機構“南府”至道光七年改“南府”為“升平署”,戲曲一直是清代統治者的重要娛樂方式之一,特別是清末慈禧太后對京劇的喜好達到了極致。統治者的喜好產生了強有力的導向作用,促使清中后期的王公貴族也紛紛效仿,而依托王公貴族生存和發展的各大利益集團必然捕捉到這一機會,官商聯合以獲得更多資源。例如現今存在的北京湖廣會館之戲臺,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為官商提供了宴會唱酬、共同消遣、聚會議事、祭祀鄉賢之所。戲曲藝術同樣受到底層百姓的熱烈追捧,是當時最受歡迎、最為廣泛的民間娛樂消費。眾多演出的需求使得京劇演出市場異常繁榮,這勢必需要大量的京劇人才來滿足市場需求。由此,京劇人才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當時最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科班、票房、私寓。就科班、私寓、票房而言,日本劇評家、報人聽花在其《中國劇》中將戲曲培養人才分成四類:科班出身、私家學劇、票友出身、相姑出身;而齊如山的分類方法為大班代收徒弟、小科班、私房及票房;當代學者姜斯軼將伶人出身分成私寓出身、私家出身、科班坐科、票房四大類,三位學者對于科班出身和票友出身的兩種觀點基本一致。其中科班即戲班儲備人才之所,其規模較大、涉及行當眾多,以全面培養一個戲班的各種人才為教學目的,并且科班的學員一般可以長期接觸大班的正式演員,同時具有大量演出實踐的機會,所以科班是戲曲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其學員對于不同的行當也比較熟悉,例如程長庚的三慶班學員就有這樣的實力。票房主要是供業余愛好者學習和演出的場所,彼時戲曲風靡整個京城,不少王公貴族、八旗子弟也紛紛學戲、票戲,甚至有些票友最后從事了這一行業,梨園行里用“票友下海”來特指這類人群。至于私寓,在世人眼中就有不同的色彩了。私寓最初指伶人寓所,后來范圍擴大,包含了伶人子弟的私家教學,以及一些知名演員收徒、授藝等內容。由于“清代禁止官吏狎娼,達官貴人征歌選色,冶游遣興,于是轉向梨園”,①所以一些私寓也向達官貴人提供色情服務。“私寓制度尤以北京為甚,甚至可以說是‘京師特別之風俗’。清末光緒、宣統之際,進步藝人田際云等,雖曾對此提出過嚴禁的倡導,但因封建制度本身的原因,未能很好實現。推翻了清王朝后,民國元年(1912)4月,北京政府公開貼出了嚴禁‘私寓’的布告,‘私寓’制度才得以禁絕。”②私寓的風評問題,使得單純以演出為業的演員更加看重科班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一些著名戲曲演員也會把子弟送入科班進行學習,于是富連成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小榮椿科班的深遠影響
富連成1904年試運行,1906年報精忠廟備案,正式在北京成班。最初名為喜連生,后定名為喜連成,1912年更名為富連成,首任財東為牛子厚,老板為葉春善,總教習蕭長華。1914年富連成班改稱“北京富連成戲劇學社”,簡稱“富連成社”(本文簡稱富連成),原老板葉春善改稱“社長”。社長葉春善是晚清小榮椿科班的優秀學員,小榮椿科班為京劇著名武生演員楊隆壽聯合姚增祿、沈景丞等九人共同出資開辦。“小榮椿科班是同、光以來最負盛名的京劇科班,在科班中任教的大都是名噪一時的京劇教師,如沈景丞、楊隆壽、范福泰、姚增祿等。他們培養了大批京劇演員,所謂‘濟濟英俊,萃于門墻,人物之盛,自光緒來,未見能與比伍’(《清代伶官傳》)。后來成為著名演員的有楊小樓、程繼先、譚小培、郭際湘(水仙花)、葉春善等。”③小榮椿科班不僅延請名師,培養了多名優秀演員,還因學員人數眾多,具備自己看家劇目,可以參演堂會合場演出而廣受關注。小榮椿科班的另一獨特之處在于重視砌末,砌末為戲曲舞臺上的道具和布景的總稱,砌末的增加與運用提高了演出的觀賞性,形成了中國“舞美”的雛形。小榮椿科班班主楊隆壽是武生出身,綽號“活武松”,他不愿循規守舊,而是大膽創新,把京城的雜耍、武術揉入戲曲舞臺,拓展了戲曲表演的范疇,豐富了戲曲的內涵,為學員及教師注入了新的藝術觀念。葉春善深受小榮椿科班的影響,對后來創辦富連成,并使富連成從眾多科班中脫穎而出,與他吸收、借鑒和發揚小榮椿科班的管理、教育和創作思想密切相關。富連成前期辦學主抓基礎教學,重視“學”與“演”的結合,后期演出兼容并包,創作自身特色的劇目,打造全科人才。小榮椿科班為戲曲界輸出了大量演出及教學人才,富連成亦是如此。葉春善在小榮椿科班的影響下,主持管理富連成30余年,從管理制度、人才培養、演出實踐、思想引導等方面為富連成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富連成的教育理念
(一)立志高遠:為祖師爺傳道
當筆者看到葉春善立誓“創辦科班,不為發財致富,爭奪名利,只為培養教育梨園后一代,永續香煙”④這一段話時,內心極為觸動。富連成之所以后來影響了中國戲曲幾代人,是因為其管理者的目的純粹,立志高遠。當代呼喚匠人精神,而葉春善身上有其特有的戲曲教育的匠人精神,并且他也踐行了自己的誓言,一生兢兢業業,一秉大功,才為富連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祖師爺傳道可分成三方面:一是演出人才,二是教育人才,三是全科人才。演出人才方面,葉春善曾言“二十年后,我要讓各戲班里如果沒有我們科班的學生,就開不了臺”,⑤這需要培養大量且全面的演出人才,才能達到此目標。富連成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八科學員,人數約七八百人,其優秀學員有侯喜瑞、馬連良、筱翠花、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高盛麟、裘盛戎、李世芳、袁世海、毛世來、譚元壽等,這些學員成為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后京劇界的中堅力量。富連成畢業學員不僅為自身科班效力,出科后也逐步成為其他戲班的臺柱子。創辦者的理念不再是一班一姓的思維,而是立足于整個戲曲界,這與傳統的科班為大班培養后備人才有根本區別,多少具有教育培訓機構的雛形。教育人才方面,葉春善具有遠見卓識,他以“培養教育梨園后一代,永續香煙”為己任,其本質為“永續香煙”,即傳承,如同葉春善自身受小榮椿科班的栽培和教育、之后創辦富連成一樣,為梨園培養教育接班人,培養可以傳道、授業、解惑的戲曲學科的老師。新中國戲曲院校初建的師資是以富連成的老師和學員為骨干,例如在富連成任教30余年的總教習蕭長華和學員袁世海,前者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后者去全國各地教學、收徒,繼續培養戲曲人才。全科人才方面主要體現在繼承。清代四大徽班之一三慶班對每一個徒弟進行多方考察,具有因材施教的傳統。因材施教的傳統傳至富連成之時正值清末和民國時期,這段時期時局動蕩,民不聊生,而有悲天憫人之心的葉春善收留了大量窮苦人家子弟。所以,帶這些孩子習藝,有一份養家糊口的職業,無論前臺還是后臺,富連成培養戲曲業大量的全科人才。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學員眾多也是富連成可以培養全科人才的原因之一。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早在咸豐、同治之前,戲曲界有分七行七科的規矩。當時的戲班未受后期的“名角挑班制”的影響,注重因材施教。富連成時期,雖然已受“名角挑班制”的影響,但相對較輕,一則葉春善自身并非“尖子”,二則其理念是永續香煙,并且葉春善要為所有的學生找生存之道,所以,他的教學行為實踐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他培養的人才適合表演的學表演,適合場面的學伴奏,適合化妝的學裝扮,適合后臺的管盔箱等,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為富連成長達44年的延續提供了最堅定的人才基礎。因為舞臺上講究“四梁八柱”,而且好的演員也需要好的團隊,如琴師、鼓師、配角,所以富連成使每個人有其發光、發熱的地方,團隊粘連性就會比較高,整體協作性就會更強,這些人使富連成經久不衰。名角兒的產生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的奮斗。筆者認為,民國時期京劇達到一個藝術鼎盛時期與富連成的人才輸出是分不開的。
(三)學藝與修身
富連成成立初衷不在于“發財致富,爭名奪利”,葉春善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將自身德行和言傳身教融入了富連成。他不僅重視學員的“藝”,更重視學員的“德”,為此,葉春善請友人整理,專門寫成了共計20行240字的富連成社六言訓詞,對踏入梨園拜師學藝的少年們進行開導訓諭。筆者認為此訓詞的踐行,體現了富連成師生對學藝與修身的貫徹。“要養身體”。常言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青年人往往對于健康不夠重視,但健康的身體是一切工作和生活的根基。葉春善把這條規約放到訓詞之首,足以見其對學員健康的關切,為學員今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基石。“要遵教訓”。這一條和上一條相比,如果上一條給予肉體的基礎,那么這一條就是身體的靈魂。誰肯說你?誰會說你?不過是師傅、先生和父母,這些人都是希望你好的人。并且給了學員明確的定義,“那肯說我、告訴我的,那樣的人兒,我就可以拿他當師傅看待”。⑥這一條,筆者認為在梅蘭芳身上有了十足的體現。梅蘭芳雖然讀書時間不多,但是19歲便在上海一炮而紅,20歲便成為戲班頭牌,創作了一系列時裝新戲、古裝新戲、改編劇目等,年紀輕輕便成績斐然。這一方面與他刻苦勤奮的習練相關,另一方面是他樂于聽取各方意見、認真接受好的意見的結果。梅蘭芳在喜連成搭班學藝期間,謹記老師們的教誨,同時他謙虛好學的品德也使他身邊聚集了一批梅黨成員,他們學貫中西,為梅蘭芳眾多劇目的創作貢獻了智慧。“要學技藝”。葉春善總結了最要“十則”、最忌“四則”,用方式、方法輔助教學。這些要領和規矩是戲曲學習中的基礎,學藝強調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個人勤勉,精益求精,學無止境。這些是富連成學員學習京劇的方法、底蘊和精神。“要保名譽”“戒貪小利”,這兩條講的是做人的準則。人的名譽是軟實力,是看不到的資產,但這是人行于世間最好的通行證。戒貪圖小利,指克服自身的欲望,不慕小恩小惠,此條針對的是絕大多數人對于人性逐利的原始欲望的克制。舍與得,往往是可以轉換的,這是對學員行走世間的告誡。“戒拋棄光陰”和“戒煙酒賭博”是告誡學員,時光易逝,惡習毀人。魯迅先生說過,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文章。人世間有作為的人,往往自律且努力,而葉春善把這些最根本的道理灌輸給學員,讓很多學員耳濡目染中銘刻于心。“戒亂交朋友”是針對當時梨園中良莠不齊的教學環境,以及梨園中一些不好的風氣。葉春善把這一條單獨列出,說明其對學生的關心。他深知行業中的一些不良習俗,并重點指出了“益友”對于個人的影響,要善交益友,樂交真友,不交損友。葉春善這條訓詞的意義在于如何交朋友,如何交到對自己有益的朋友,即“先訪訪這個人的歷史,他是哪行人?他所做的都是什么?是好是歹,名譽如何?他所交的都是哪等人物的朋友?自己酌量酌量再交。所謂居必擇鄰,交必良友:就是住街坊,須要搭那正人君子的街坊;交必良友,就是交那正人君子,有用的好朋友”。⑦從富連成社訓不難看出,葉春善對于品德修養格外看重,這是很多科班所不足的方面。對于修身的重視使富連成大多數學員更加自律,他們大多數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個人品德都相對優秀,也是富連成能長達44年之久成為京城第一科班的精神之源。
三、富連成戲曲教育的改革
1934年,由于葉春善身體的原因(葉春善于1935年去世,享年61歲)無法繼續擔任社長,富連成開始了由葉龍章執掌的時代。葉龍章在子承父業之前,為奉系軍閥效力,是軍需處高級軍官。葉龍章管理時期對富連成科班進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課程
第二代富連成掌門人葉龍章的個人經歷,以及1930年中華戲校成立對富連成的發展產生了外部影響。早在1931年,富連成就開始教授學員識字,提高學員文化水平,但真正對課程做出較大調整是在葉龍章上任之后。他吸收并改良了中華戲校的相關課程,在傳統戲曲課程上,增加了算術、劇本選讀、評述戲曲史料等課程,這是葉龍章在傳統科班和現代學校之間尋找平衡點的一次探索。這次改革為富連成之后十年的穩定和新中國戲曲教育奠定了基礎。
(二)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
因葉龍章有過從軍的經歷,軍隊對于士兵衛生和心理健康相當關注,所以其執掌富連成后,對全科班學生的居住環境、個人衛生習慣、身體健康等著重進行改善。例如學生由睡“大通鋪”改為如軍營中的上下鋪,并開始對學員的衛生和內務提出要求并進行檢查。例如,要求學生勤洗浴、喝開水,并注重學生飲食的營養均衡,這些有其軍人生活習慣的影子。筆者認為,此后使得新一批學員有了少許軍人的作息習慣,這對于之后有富連成學員去參軍、報效祖國是有深遠影響的。富連城學員個人良好生活習慣逐步養成,視野變得開闊,促使后期學員參軍,快速成長為軍隊的文藝骨干,做到戰時可拿槍,和平可演出慰問。葉龍章除了對學員身體健康重視之外,對于學員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視。傳統的科班學員管理主要靠“打”,這是一種高壓粗暴的管理模式。學員入科班前,有的科班和家長會簽“生死狀”,這也是為什么在前文會提到一部分學員為私家教學,因為有些梨園子弟家境殷實,受不了科班的苦,從而聘請老師在家學習。傳統的科班學員自然不會有這樣的待遇,在高壓粗暴的環境下,科班的學員往往心理不夠健康。《戲曲旬刊》曾把中華戲校學生和富連成學員作對比,認為中華戲校學生更加陽光活潑,有其年齡該有的朝氣。葉龍章執掌富連成后也認識到傳統管理方式的弊端,借鑒了現代學校的管理模式和軍隊中一些比較實用的管理體系。例如從以前晨起用藤條抽打改為用搖鈴叫醒,搖鈴類似于軍人的起床號;全體學員清晨集合唱《志強歌》,社長訓話,類似于軍隊的早操和早課。葉龍章對富連成的改革,可見其多年軍旅生涯的影響。在富連成的改革中,最受中華戲校影響的措施應該是學員與家長溝通的加強。傳統的科班學員來源多樣化,數量最多的來自窮苦人家,更有甚者,為賣身入戲班的和無家可歸的兒童。這些孩子被戲班收留,只為討口飯吃,有條活路,但中華戲校對于學生是收學費的,所以這和傳統的科班有了根本區別。中華戲校是以現代西方學校辦學模式為主要參考對象,中華戲校給予家長的話語權和科班給予家長的話語權是不同的。即便如此,葉龍章依然決定富連成于1935年開始定期舉行家長會,這對于富連成是一步跨越,使富連成有了現代學校的氣息,對監護人意見的重視,也使學員的心理更加健康。上述葉龍章對富連成的改革模式不難看出,和第一代掌門人葉春善以使命和信念管理富連成不一樣,葉龍章更加注重富連成的時代背景,以科學的思維和理念辦學。兩代人雖然經歷不同,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不同,但就執掌富連成來說,可謂各有千秋,都給富連成注入了其自身獨有的教育理念,使富連成形成了新中國戲曲教育事業堅定的人才基礎和教學管理制度的雛形。
富連成44年的戲曲教學過程中,共招收“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八科弟子。在八科弟子中,有檔案記錄的,從事戲曲教育教學的人數高達百人,新中國成立后,當年學員大多進入中國戲曲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校。不夸張地說,中國戲曲學校的各科老師是以富連成的師生骨干來構建的,并且全國各地的戲曲學校的教師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富連成學員,富連成為新中國的戲曲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眾多的優秀老師。這達到了葉春善創辦富連成的宗旨———“培養梨園后一代,永續香煙”,不為錢財名利,只為祖師爺傳道,這就是富連成給中國近現代戲曲科班教育帶來最深遠影響的根本原因。富連成的創辦宗旨立志高遠,與當代楷模張桂梅老師有相似之處,他們同樣用教育改變了無數人命運,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對社會與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大眾關注這些教育家時,其教育的意義就引起了社會的思考和有識之士的覺悟,那么教育的意義便出現了更深層次的覺醒,這就是富連成教育永不過時的根本,是葉春善、葉龍章和富連成那些前輩們留給后人永恒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富連成的理念和精神依舊對當今的戲曲教育者有著借鑒和思考的價值。
作者:周柳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