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日印韓國際頂級期刊論文的地位對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基礎科學研究產出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科技論文[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究機構發表的論文產出,尤其是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的數量,通常可以反映其基礎科學的研究水平,經常作為定量判斷的一個指標[2][3][4][5][6][7][8]。《細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以下簡稱CNS)是國際公認的頂級期刊中三種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期刊,對指導世界各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有著重要價值,以致一些評估機構通過統計高校和科研機構每年在CNS上發表文章的數量進行排名,以此來評價其科學研究實力的高低。26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
1研究背景與主題設計
目前我國有關CN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表作者、科研機構區域分布特點以及期刊載文特點的分析[9][10][11][12][13][14][15],而對近五年,尤其是近三年來我國CNS論文產出變化和與亞洲強國(日本、印度和韓國)對比分析相對較少。本文統計了中國(未含臺灣地區數據)、日本、印度和韓國2011—2015年在CNS的數量,并對比分析近五年來四國論文產出狀況及國際地位變化,以進一步深入了解我國基礎學科近期成果的質量、水平以及國際地位變化。
2數據來源和方法
本文數據源自WebofScience基礎科學數據庫,檢索項分別選擇出版物名稱(Cell、Nature和Science)和發表時間(2011—2015)后,選擇國家地區的更多選項逐一檢出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的數據;數據采集于2016年11月9日,下同。
3結果與分析
3.1中日印韓
2011—2015年CNS論文產出及國際排名2011—2015年中日印韓四國在CNS論文產出中,中國最多,為1090篇;其次為日本,937篇;韓國為242篇;印度最少,為166篇。從國際排名來看,中日分列第七和第八位(在Cell和Science國際排名),韓國和印度則排在20位左右(在Nature國際排名分別為22和27位)。總體而言,中日印韓四國整體論文產出較少,四國累計發文占總發文比率僅為10%(其中在Cell上占比最高10.2%;是Nature為8.6%,Science最低,為8.5%);具體細分來看,中國和日本兩國發文總數,國際排名占總發文比率明顯高于印度和韓國,其中中日基本平分秋色,占四國論文總數超過八成,而印度和韓國僅占不到兩成
3.2中日印韓
2011—2015年CNS論文產出趨勢具體來看,五年之中,中國在Cell、Nature和Science均表現為明顯的正增長,與此相對應,日本則分別為明顯的負增長;印度和韓國表現比較穩定的總體態勢)。由擬合公式來看,我國在Cell、Nature和Science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387、0.9776和0.9781,除了在Cell上擬合相關系數相對較低外(均超過了0.5,屬于強正相關),在Nature和Science均超過0.95,說明我國增長趨勢十分明顯)。日本在Cell和Science上相關系數均較低,趨勢不甚明顯,而在Nature上為0.6269,表現為強負相關,說明日本在Cell和Science上論文產出相對穩定,在Nature上發文減少趨勢明顯。印度和韓國相關系數均未超過0.5,說明兩國在CNS上論文產出變化不明顯。
4討論與建議
中日印韓四國2011—2015年CNS論文總數及世界排名的5年變化分析表明,我國與日本并駕齊驅且趕超日本是大概率事件,如最近五年發表在CNS論文總數均超過日本且近三年增長勢頭也超過日本(日本近三年在Nature上的增長為—10.2%)。具體來看,2013年中國在Cell、Nature和Science上論文產出均已超過日本,而在2014年Science產出上被其短暫反超之后,2015年我國已全面超越日本且拉大差距,如在2015年我國在Nature論文產出已超過日本42篇。印度和韓國則表現為穩定的緩慢增長,但國際排名變化不明顯,始終在20位左右,如印度在Science發文數量由2011年的12篇增長到2015年的15篇,國際排名則由27位下降為28名。CNS發文總量分別由2011年的547篇、2453篇和2583篇分別增長到2015年的645篇、2606篇和2526篇,年均分別增長3.4%、1.2%和—0.4%,五年發文總量增長不明顯,甚至是負增長,而我國在其上的發文情況則是逆流而上:近三年(2013—2015年)在CNS發文分別增長10.7%、19.7%和7.4%,遠遠超過發文總量增長幅度,尤其是在Nature上超發文總量增長率18.5%,顯示我國高水平論文增長勢頭強勁。雖然目前增長趨勢明顯,但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與上一個三年(2011—2013年)相比,發文年均增長比原來的年均增長77%已有較大幅度下降[2],可能也由此而進入一個“新常態”,也即增長由原來的高速度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而在此過程中更加注重文章的質量。針對目前可能出現高質量論文產出進入一個“新常態”,筆者提出兩方面建議:一是我國需要繼續加大對科技發展的投入,確保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和合理使用。據悉,“十二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投入進一步加大,2014年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付達1.3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比2010年提高84.3%;科技人員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科技人員創新活力不斷釋放[16]。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論文產出進而推動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二是加快國內具有國際影響力期刊的跨越發展。如由中國科協聯合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多部門,自2013年起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目前第一期已經實施完畢(每刊連續資助三年),效果顯著。2013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計劃A類資助的《納米研究(英文版)》影響因子由2013年的6.963提升到2015年的8.893,總被引頻次由2013年的4140大幅提升至2015年的7188。該計劃的持續進行無疑會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