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轉型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興媒體的迅速蔓延對傳統科技期刊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戰,期刊的融媒體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傳統科技期刊需樹立互聯網思維,通過多平臺融合、多形式輸出、多方位服務,全面推動期刊的融媒體轉型,才能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自身的高質量持續發展。
【關鍵詞】科技期刊;融媒體;轉型;策略
0引言
科技期刊是最為古老和廣泛的科學傳播平臺之一,作為一種媒介,它連接了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部門和企業等多個主體,成為支撐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科技信息的及時刊載、有效傳播、科技成果推廣,以及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與進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興媒體的迅速蔓延,使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均面臨著發行量下降、潛在讀者大量流失、廣告業務萎縮的生存危機[1]。在媒體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多元化,眾多社會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傳統科技期刊要想突破發展瓶頸,秉持互聯網思維,順應受眾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的改變,立足于自身的價值定位和內容優勢,創新渠道,進行融媒體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1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必然性
早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了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2],這使業界逐漸形成“媒體融合為大勢所趨”的共識。2014年12月,欒軼玫教授[3]發表了《建議用“融媒體”代替“全媒體”》一文,首次提出了融媒體的概念及其核心要義,即融媒體是在全媒體的基礎上掌握不同介質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兼容并蓄、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以最小的運營成本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的一種理念。隨著社會媒體融合的持續深入,一個集各種媒介于一體,兼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各種傳播形式優勢互補、融會貫通的融媒體時代已然到來。融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信息傳播的復合型和交叉型的特點使傳統期刊的傳播效果不斷弱化,對其發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近年來,每年均有一大批傳統期刊、報紙和頻道停刊停播。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底,又有包括《棋藝》《內江晚報》《浙江廣電集團影視娛樂頻道》等34家媒體宣布休刊和停播。傳統期刊已經無法靠單一的形態進行信息傳播,其傳統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融媒體時代,打破固有的出版發行模式,打造優勢互補、互融互促的融媒體出版已成為當下傳統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問題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4]。這不僅表明了當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性與緊迫性,同時,也為傳統期刊的定位和融媒體轉型指明了發展方向。
2傳統科技期刊的優勢
在新媒體和自媒體迅速崛起的當下,傳統媒體的受眾不斷被新興媒體所分流,發行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其傳播形式、出版模式也受到諸多挑戰,但這種挑戰歸根到底是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的挑戰,而期刊內容質量并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科技期刊也有其相對于其他媒體的獨特優勢。
2.1擁有自身的品牌價值及專業領域的影響力
國內外各領域的科技期刊經過長期的發展,都具備自身的定位以及長期形成的個性和品質,具備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價值。特別是如創刊于1869年的Nature及創刊于1880年的Science等一些高水平權威期刊,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耕耘,在國內外的專業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價值。這些期刊具有超強的內容創新性和專業性,是其他媒體所不可替代的,在業界和學術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2.2內容專業性強,有價值、有深度
科技期刊一般都只報道本領域或專業的新成果、新技術,或專業領域的前沿學術熱點問題,內容專業性強。而且科技期刊中的內容都經過精心策劃、嚴格把關,在業界都具備相當的權威性,有別于新興媒體網絡傳播中過度通俗或質量參差不齊的內容。期刊中往往還會開辟板塊,對業界熱點或學術前沿問題進行深度分析、論述和探討總結,從而得以更全面地思考和客觀評價該觀點,這是以快傳播為特點的新興媒體無法實現的。相對于新興媒體而言,科技期刊的傳播不具有即時性,但就是這種“慢時效”,才使得科技期刊中的話題、評論隨著時間的驗證,凸顯其客觀性,科技期刊也從而獲得本專業領域的更高的公信力[5]。另外,任何一個成果的獲得,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試驗論證,因而期刊的慢時效也使得刊登的學術成果更加扎實,更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
2.3編輯業務素養高、能力強
傳統科技期刊的行業屬性較為明顯,其編輯必須是內行,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具有完備的知識結構,長期的編輯工作更使得他們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洞察力、策劃力,能夠準確把握業界的熱點和發展方向,組織策劃高水平、高質量的內容。不論是新興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優質的內容才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一個新媒體,形式很新穎、傳播速度也很快,但其內容空洞無物,觀點經不起推敲,最終也不可能贏得讀者。因此,高素質的編輯是任何一個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而傳統媒體在這方面具備天然優勢。
3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轉型策略
融媒體時代,傳統期刊和新興媒體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我們不僅要看到新興媒體的優勢,更要堅持傳統科技期刊自身的品質和長期塑造的品牌形象。科技期刊必須立足于自身價值,在保持和充分發揮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突破其技術和平臺限制,有效改變原有的辦刊模式和傳播形式,最終實現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互融發展,而不是直接將期刊內容與新媒體平臺進行簡單的疊加。
3.1培養期刊從業人員的互聯網思維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可以從網絡上獲取和交換海量的信息,信息互動的頻繁使其思維方式已然發生了改變。融媒體背景下期刊的轉型,其本質是傳統思維方式向互聯網思維方式的轉型。所以決定了期刊的轉型不是簡單地將原有的內容直接搬到新媒體平臺上,而是要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革新,根據互聯網時代閱讀內容簡約、碎片化的特點,在期刊嚴謹、專業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二次加工,以吸引眼球的標題、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甚至是個性生動的網絡語言來適應用戶的閱讀習慣。這些表現形式雖然不能決定內容,但它卻可以使內容的表達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因此,期刊從業人員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在融媒體時代還必須要有互聯網思維,同時輔以數字化編輯技術,才能從形式上實現傳統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
3.2打通各大平臺,實現多元化傳播
傳統期刊、網站及微博、微信等大眾傳播平臺,均具有自身的優勢。傳統期刊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有明確的版權歸屬;期刊網站是最能體現期刊專業特色和品牌價值的網絡平臺,它不僅可以實現期刊的在線投稿、收稿、審稿流程,還具備一定的互動反饋功能,實現作者和編者的有效溝通,同時,優先出版等功能增強了學術成果傳播的時效性;而微博、微信等微平臺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傳播形式于一體,又能提供實時交互服務,屬于讀者友好型平臺,用戶黏性強。在融媒體環境下,科技期刊要充分發揮各大媒體平臺的優勢,全面打通各大傳播渠道,以“用戶需求”為基本導向,以期刊內容建設為基礎,根據期刊專業特色豐富期刊網站的內容資源信息,增強對專業用戶的黏性;挖掘科研成果的新聞價值、技術應用價值和科普價值,并通過科學知識普及化的表達形式進行傳播,充分利用微平臺傳播的及時性、聚合性、分享性及群眾感染性實現信息的輻射性擴散,完成潛在用戶的有效轉化。如《中國茶葉》雜志不僅與CNKI、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數據庫合作,實現了期刊數字化,加速期刊學術內容的網絡傳播,同時,還開辟了中國茶葉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相關茶葉科研新成果,擴大科技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滿足業界對茶葉科研動態的求知欲;還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對期刊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實現了增強傳播;在公眾號平臺上還能方便地查詢過刊,進行投稿和查稿,后臺留言功能則強化了讀者、作者與編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傳播,增強了受眾對信息的消化率。
3.3創新輸出形式,滿足讀者多元需求
在當下,受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對閱讀內容形式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除了文字、圖片,受眾更愿意接受音頻、視頻等表現形式。因此,傳統科技期刊在進行融媒體轉型的過程中,要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創新媒體形式和手段,而不是直接將期刊的內容搬到新媒體平臺上。學術論文大多以文字為主,且多數較長,有的甚至在萬字以上,如果直接將論文全文復制到公眾號上,則滿屏的文字不僅降低了閱讀的體驗感,而且長時間的閱讀也有悖于融媒體時代碎片化的傳播規律。因此,傳統科技期刊要根據期刊專業領域和讀者的特點,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使其符合融媒體時代迅捷、互動、碎片化的特點。如對學術論文按其內容層次重新凝練標題,編輯成若干篇小文章,實現按需傳播;實驗過程、產品加工等可以制作成小視頻;論文中的數據性內容可以圖表的形式呈現;甚至還可以在文中設計一些小問題,讓讀者參與互動,以增強讀者閱讀的興趣。編輯部還可以不定期地組織讀者調查,優秀論文、優秀編委評選等活動,一方面了解讀者需求,明確組稿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與作者、編委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和互動,活躍平臺氛圍,提升平臺黏性。由此通過多渠道、立體化的輸出,提升傳統科技期刊內容的傳播效果。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開發和應用,目前市場上已有3D電子期刊,它給讀者帶來了很好的感官體驗,有媒體也已應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播報節目,未來人工智能、AR、VR、5G等新技術在傳統期刊中的應用也不容忽視,其在用戶體驗、交互性方面可能會有非凡的表現。
3.4關注用戶需求,增強媒體服務功能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各種交流和傳播平臺層出不窮,使得人們之間實現跨時間、跨空間的交往,交往范圍快速闊大,所獲得的服務也更多樣化。對于傳統期刊,人們也不再滿足于簡單地從期刊上獲取信息,而是希望能從期刊上獲得更多的個性化或定制化服務。因此,傳統期刊必須更新理念,逐步實現從文字產品傳播者向信息服務平臺轉型。如期刊網站除了實現收稿、審稿、在線閱讀等常規性服務以外,還可以設置反饋功能機制,實現網站從學術信息型傳媒向科研服務型傳媒轉變,從單純提供科研成果向提供以科研信息為核心的服務平臺轉變[6]。在期刊微平臺上,作者可以通過公眾號查閱過刊、跟蹤稿件的評審流程;編輯部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有針對性地發布論文寫作指南、投稿指南、稿件模板等資料,方便用戶下載參考;定期推送科研進展及期刊論文內容的科普化知識,以提供增值化的服務;通過組建讀者作者微信群、公眾號的后臺留言功能等,實現信息咨詢及互動交流功能;同時,通過統計各大合作數據庫及微信公眾號后臺數據,可以明確讀者的閱讀需求,針對不同需求的讀者群體有針對性地配置不同的內容,以實現精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從而提高期刊自身的學術影響力和用戶黏性。融媒體時代給傳統科技期刊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傳統科技期刊要積極順應時代發展,適應受眾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的變化,進行自我變革創新,樹立互聯網思維,通過多平臺融合、多形式輸出、多方位服務,全面推動期刊的融媒體轉型,進而實現自身的高質量持續發展。
作者:翁蔚 李書魁 張琴梅 朱俊峰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