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替審行為應對措施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更好地防范替審行為給科技期刊帶來的隱患,通過案例分析,認為替審行為主要是因為審稿專家缺乏審稿倫理:保密原則、信任關系、公正責任,并分析其危害。從出版的角度提出應對措施:事前聯系溝通、邀請函明示并允許退審、提升選擇準確性、事后評價以及向審稿人問責。
關鍵詞:審稿專家;替審行為;審稿倫理;小同行;審稿意見
專家審稿是三審制的最重要環節,是作者修改、提升稿件學術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科技期刊決定是否刊用的重要依據。近年來,對專家審稿的研究集中在匿名和公開[1-2]、不當行為[3-4]、偽審稿[5]等,對替審行為的研究寥寥無幾。替審行為是審稿專家缺乏倫理意識的結果,CY/T174—2019《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6]已經明確指出“擅自請他人代自己評審”是審稿專家的學術不端行為。替審行為擾亂正常的科技期刊出版程序,帶來的隱患不容忽視。本文通過替審行為的案例,分析替審行為原因及危害,并提出應對措施。
1替審行為的案例
1.1其他專家替審案例
筆者編輯部曾在發放審稿費時發現,審稿專家提供的是其他人的銀行賬號,問其緣由,或者說是自己3或4級學科研究方向與稿件的研究方向不一致,或者說是自己沒有時間、精力,因此將稿件直接轉給其他相關專家審稿。其他專家的替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科技期刊解決審稿問題,但是審稿專家并不知道科技期刊遴選審稿專家的要求,如學術身份、學術實力等,而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審稿專家在本學科內有較高學術地位(如教授),在本領域對學科發展有較宏觀的認識,能更快找到創新點及需要改進的內容,從而更客觀準確評價稿件。
1.2研究生替審案例
筆者編輯部曾接到作者的申訴,說審稿意見給出的稿件修改理由不具有說服力,編輯部將作者的申辯發給審稿專家看后,審稿專家說是他的一名研究生審查的,確實存在問題。通過百度查詢“研究生審稿”,發現研究生代替導師審稿并不是罕見現象,知乎上就有“怎么看待碩士研究生導師直接讓學生審稿?”然而,研究生在學習階段存在學術視野不夠寬、對問題的研究不夠深入、對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等問題,因而無法對稿件創新性、邏輯性、科學性等方面進行有力的評論,體現在審稿意見中則是缺少針對性的評價和實質性的指導意見,這樣就失去了同行評議的意義。審稿專家讓研究生替審,可能認為研究生通過審稿,可以快捷地獲取稿件中經過篩選過后的信息,了解本領域當前的動態,從而查缺補漏,這樣不僅能幫助自己完成審稿任務(工作繁忙,對于審稿任務心有余而力不足),還能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一舉兩得。
2替審行為的原因及危害
審稿專家作為同行評議的主體,要遵守一定的學術倫理,因為任何主體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7]。替審行為的產生則是審稿專家缺乏以下審稿倫理:保密原則、信任關系、公正責任。
2.1沒有遵守保密原則
稿件送審本身是保密的,不應以任何方式復制或與同行共享保密信[8]。在未得到科技期刊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審稿專家絕不能在評審過程中尋求他人的幫助。替審行為意味著審稿專家向其他人私自泄漏他人未發表的研究成果,這樣可能導致稿件內容被盜取。趙大良[9]認為,審稿時稿件內容被盜取現象無論是國內國外都可能發生,這是由于稿件一般都是經過作者深入思考,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一定創新性,反映的是學術前沿動態,研究熱點;而同行之間有時研究方向相同,研究思路相近,則可能存在稿件內容被盜取的風險。尤其是替審者作為影子審者,不需要直接向科技期刊負責,因此,更有可能存在盜取稿件內容的風險。
2.2破壞信任關系
審稿專家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期刊的水平。編輯部邀請審稿專家的內在機制都是對審稿專家的信任,信任是同行評審過程的基礎[10]。審稿專家如果找的替審者對稿件內容研究不深入,那么替審行為可能導致無效的審稿。無效的審稿意見將無法保證科技期刊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甚至稿件發表后被撤稿,這都會影響科技期刊的學術聲譽和口碑。科技期刊的聲譽一旦受損,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夠彌補回來。
2.3沒有承擔公正責任
審稿專家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保證所選稿件的學術質量,其核心是公平公正[11]。而替審者的學術能力良莠不齊,也不需要直接對科技期刊負責任,評審結果可能存在不公正。首先,當替審者對文章內容缺乏研究時,評判的標準將傾向于文字的通順,版式的清晰,這樣容易使有創新內容、但文字表達能力稍差的“千里馬”論文被否決,而低水平重復的論文反而容易審核通過。其次,王育花等[12]認為在審查稿件學術不端時,審稿專家審查的占比低于期刊編輯,而一些替審者在學術水平及審稿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更難發現學術不端行為,如數據造假等。這樣讓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等學術不端論文更有可乘之機。最后,一些替審者的學術視野可能較窄,當存在個人偏見、利益沖突、學術派別等問題時,可能會導致審稿的不公正。
3防范替審行為
3.1事前聯系溝通
為了提高審稿專家審稿的積極性,防止替審行為,在送審前,可通過審稿專家數據庫中的E-mail、手機等與審稿專家進行事前聯系,確定審稿專家是否愿意為科技期刊審稿,包括是否有時間、精力審查。在聯系溝通中,大部分審稿專家認為令其欣賞的編輯能夠提高審稿意愿[13],因此,如果責任編輯能夠向審稿專家展示自身良好的學術修養、豐富的學識,那么將會提高審稿專家的審稿積極性,從而更好地防范替審行為。這就要求編輯加強自身的學術修養,并長年累月地積累學術信息。
3.2邀請函明示并允許退審
審稿邀請函應明確指出,如果審稿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評價文章的研究內容,則允許退審,但不允許任何人替審,包括他們的研究團隊等。最后,讓審稿專家在邀請函中簽字。目前,一些科技期刊的邀請函中還明示“或轉請貴單位其他相關專家審查”等,應當及時進行修改,審稿專家可以向編輯部推薦相關專家,而被推薦的相關專家能否對稿件進行評審,則由編輯部決定。
3.3提升選擇準確性
Publons全球審稿調查報告顯示[14],75%的期刊編輯認為尋找審稿專家是最難的工作。找準合適的小同行,可確保審稿專家審稿時更有興趣、更有時間、更有精力,從而更好地防范替審行為。1)尋找小同行,防范由于研究方向不一致導致的替審行為。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專項檢索“關鍵詞”欄目中輸入文章的關鍵詞,會出現相關記錄,再在記錄中尋找其他含有關鍵詞有關的文章,從而尋找到3、4級學科方向一致的小同行。2)查找小同行的學術活躍度,防范由于興趣不足導致的替審行為。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中進一步查看小同行近5年內在該領域是否有、篇數、發表期刊級別,并傾向于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審稿專家。3)傾向年輕的具有博士學歷的審稿專家,防范由于缺乏時間、精力的替審行為。根據江睿等[15]發現,學歷較高而職稱還不太高的專家學者更適合擔任審稿專家。年輕的具有高學歷的科研人員大多精力充沛,沒有太多繁重的行政職務,而且有較多可支配的時間,更能保證審稿時間及效率,審稿的主動性強。
3.4事后評價
目前,科技期刊很少對審稿意見進行評價,而是直接或間接將審稿意見返回給作者,讓作者根據審稿意見進行修改、退稿。為了有效防范替審行為,應從不同角度對審稿意見進行評價,以增強審稿專家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防范替審行為。1)責任編輯評價。隨著責任編輯不斷增長學術知識和學術判斷力,責任編輯評價審稿意見成為可能。首先,對返回審稿意見的優、缺點進行誠實和公正的評審;其次,對審者的評論、修改稿件內容的要求及額外補充研究的要求進行判斷,必要時可求助于編委會,并對各項進行評分。2)作者評價。在目前的審稿制度下,作者投稿之后,只能等待匿名的審稿專家的審稿意見,而對其中不同的觀點卻無法與審稿專家進行直接的交流。因此,應允許作者表達質疑,并對審稿意見進行評價。3)公眾評價。隨著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發展,科技期刊可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論文公開審稿意見,這樣使得審稿過程更加透明,讀者也可以評價審稿專家的審稿水平。
3.5向審稿專家問責
如果發現替審行為,應向審稿專家問責。當前并沒有針對審稿專家出臺具體的處罰措施,但可以參照《科技期刊的同行評議與稿件管理》,慎重處理[16],并向審稿專家追責。1)如果替審行為在稿件發表前被發現,則要對審稿專家進行批評教育,使其認識到替審行為的嚴重后果,并要求審稿專家重新審查稿件,以后遴選此審稿專家時要慎重。2)如果替審行為導致稿件內容被盜用,則要在學術不端事實確認的基礎上,通知審稿專家所在單位的學術委員會,由其對審稿專家進行懲罰教育,并將其列入科技期刊審稿人的黑名單。3)如果替審行為導致稿件發表后被撤稿,則要求審稿人寫一份情況說明書,將其作為科技期刊的檔案,警示其他審稿人,并追回審稿費,同時,將其列入科技期刊審稿人的黑名單。
4結束語
目前審稿制度下,學術送審階段返回的僅僅是審稿意見,因此替審行為作為審稿專家的學術不端行為很難被發現。替審者是躲在審稿專家后面的影子,科技期刊并不清楚其學術能力及其審稿經歷,其給出的審稿意見可能會給科技期刊帶來很多隱患。因此,科技期刊需要慎重選擇審稿人,對審稿人進行多標簽標注,清晰人物畫像[17],并及時向其普及學術出版倫理,從而防范替審行為,恢復正常的學術出版倫理。
作者:陳志賢 單位: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