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挑戰與機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影響力發展緩慢,面臨著評價標準不足與評價權力缺位的挑戰,我們應該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尋找適合對外傳播的學術契合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傳播態勢,進一步積極建設科學完善的社科類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關鍵詞】社科學術期刊;對外傳播;走出去;期刊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學術期刊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有關學術期刊如何提升對外傳播影響力的研究,一直是期刊界和新聞傳播領域的熱點。但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相關研究成果的創新性以及研究成果轉換的實效性并不明顯。學術期刊,尤其是社科類學術期刊,在落實國家提倡的“走出去”傳播中國聲音、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上還有較多不足。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尤其是自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與碰撞的機會越來越多。可以說,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既面臨挑戰,也面臨機遇。
一、學術期刊與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現狀
學術期刊是承載人類智慧的重要載體、推動人類交流的重要平臺。“在學術期刊創立至今350年的時間里,人類的創新思想、創新科技、管理經驗等創新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比例高達87%”[1]。在學術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學術期刊不僅起到了聯系作者與讀者的樞紐作用,還是學術成果、傳播學術熱點的重要平臺,同時也能反饋成果影響和學術動向。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過程中,社科類學術期刊更是發表創新思維、推動社會進步,服務學術發展、傳播中國聲音,交流人類智慧、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主要陣地。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實際來看,此領域的研究成果幾乎無一例外是借助學術期刊發表和傳播開來的。2016年5月17日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2]“從‘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僅是一個重大提法的變化,而且是黨中央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職責、戰略要求的重大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時代的呼喚,是黨和國家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時代所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擔負的崇高使命。[3]”“三大體系”建設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其承擔者不僅包括此研究領域內的廣大專家、學者,還包括具有樞紐和平臺作用的社科類學術期刊。社科類學術期刊的建設,是“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
二、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所面臨的挑戰
影響中國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的因素是多樣的,其中尤其需要關注的是評價標準的不足與評價權力的缺位。一方面,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影響力的評價標準不夠完善。在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內,評價機構往往以是否被SSCI、A&HCI等國外數據庫收錄作為重要評價標準,或幾乎可謂是“最高標準”乃至“唯一標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遺憾的是,國外相關數據庫的收錄、評價標準與我國學術發展實際、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需求存在不符的情況。這種現狀不僅影響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了與這類引文索引標準不符的相關中國社科類期刊的發展。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社科類學術期刊評價仍然缺位。我們熟知的一些核心期刊目錄,其收錄標準、評價指標未能完全做到以期刊質量和學術論文質量為參考。對于社科類學術期刊,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來說,期刊的辦刊水準和刊文質量是難以用數據來衡量與評價的,人文社科類的學術成果更難以用量化的指標來衡定質量,這本應該是常識,也在學界刊界初步形成了共識,然而,就是這樣的常識和共識,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中卻難以得到貫徹和執行,這說明建設科學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仍是任重道遠、當務之急。除此之外,個別學術期刊在選題上受限于視野、學力水平等諸多限制,難以組織專欄,追蹤國際學術熱點和重點形成爭鳴和交流,或者僅發表國內知名學者、學派的文章,則更是自我設限,在國內媒介與學術創新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不僅難以實現“走出去”擴大對外傳播影響力,甚至跟不上主流發展的步伐與趨勢。
三、中國社科類期刊對外傳播面臨的機遇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即世界熟知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黨的報告中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4],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既是經濟帶,也是文化帶,在提升經濟互通交流的同時也為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文化產業帶來了發展和機遇。[5]“一帶一路”也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指出,要“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教育部印發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教外〔2016〕46號)通知中明確提出:“打造‘一帶一路’學術交流平臺,吸引各國專家學者、青年學生開展研究和學術交流”。學術期刊歷來是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哲學社會科學所包含的學科門類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夠在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經濟學、文學等眾多學科找到開展學術研究的交叉點、重合點。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學術期刊對外傳播創造了重要機遇。同時,面對國外大型期刊數據庫如SCI、SSCI、A&HCI等引文索引在學術評價和期刊評價方面標準不夠科學、不能適用的現狀,堅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陣地,提升社科類期刊學術水平,壯大社科類學術期刊,可以說既是選擇,又是機遇。
四、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新路徑探索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影響力,國際上研究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漢學”及“敦煌學”等內容方興未艾,有的已經是傳承有序、發展系統的顯學。這充分說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貢獻于世界學術、人類文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近年來,中國研究更成為國際學界的研究熱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發展與悠久輝煌的中華文明,吸引著全世界關注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學者的目光。首先,尋找適合對外傳播的學術契合點。在尋找契合點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社科類學術期刊帶來了啟發。在“一帶一路”倡議落實與推進的同時,國際學術界對于“一帶一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和創新。這些成果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做好選題,及時跟進。社科類學術期刊要打破在選題、作者隊伍、學術視野上的種種自我限制,在選題上尋找適應對外傳播的學術契合點,把握以我為主、廣泛組織、為我所用的原則,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為主要討論對象、以國際上最廣泛的專家學者為作者隊伍、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根本目的,來找準選題,組織作者隊伍,開展學術討論,必將能夠實現中國學術期刊對外傳播的目標,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世界學術對話、貢獻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平臺。其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傳播態勢。“你中有我”主要是針對與國際學界對接順暢、符合SSCI等引文索引標準的社會科學類期刊而言,要做到“你中有我”就應該更好地向國際標準看齊,在形式標準上符合國際學術期刊和學術研究的規范,積極申請進入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引文索引和數據庫,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你中有我”的局面。此外,也可以通過扶持某些適合外文表達的專業性刊物和專門性欄目,通過“學術外譯”的方式,提升國際傳播效果。從2015年開始,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已同時面向學術著作和英文期刊提供資助,希望以后還會擴展到中文學術期刊。同時,“我中有你”主要是指我國發展較為完善、國際關注度較高的人文類期刊和我國的相關數據庫和引文索引,形成以我為主、廣泛組織、為我所用的期刊和期刊評價體系。一方面,將國際上有關中國文化、中國問題的學者組織進中國學術期刊的作者隊伍,形成“我中有你”的局面;另一方面將國際上有關中國文化、中國問題的相關期刊納入到如CSSCI等我方數據庫和索引中,在期刊評價上,形成“我中有你”的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及其傳播本身就是世界學術及其傳播的一部分,唯有如此充分交融,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才能夠不僅僅是自身推銷式的對外傳播,而是符合世界學術需求的對外傳播。再次,建立科學完善的社科類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從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現實與需求來看,建設掌握主動的、科學的學術評價和期刊評價體系十分必要。雖然入選國外的大型數據庫如SSCI、A&HCI等是期刊對外傳播的重要標志,但是對這些大型數據庫來說,“與其說它們(CI、A&HCI)確立的是什么樣的文章和期刊才能“準入”的“規范”,不如說它們是在明示“不準入”的“禁律”。我們不難看到“禁律”背后所隱藏著的英語和西方霸權”[6]。“禁律”面前,中國社科期刊更應該建立符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之現實的學術評價體系和期刊評價體系,同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數據庫。這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社科類學術期刊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根本所在。
結語
社科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面臨的挑戰,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的。當今的學術傳播,不再是紙刊時代以刊物為載體的傳播,而是以學術成果本身為傳播指向、以窮盡相關研究成果為傳播需求、以便利新的學術成果涌現為傳播目的的傳播。以往,學界將之形容為“讀庫”,實際上就是以便于檢索、使用,包容接近于全部學術期刊的大型數據庫為中心,重新建構學術傳播的傳播生態。在與世界積極溝通交流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發展壯大期刊本身。除了完善社科類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和數據庫建設,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提高社科類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程度,在編輯人員的數字化編輯業務水平、期刊整體的數字化制作水平、學術傳播上的數字化組織和服務水平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培訓,始終掌握前沿技術,保持高效的傳播效率,則能夠持續擴大對外傳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把學術期刊建設列入重大文化工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年3月9日,第004版.
[2].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R].新華網,
[3]謝伏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
[4].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9頁.
[5]彭兆榮.線路遺產簡譜與“一帶一路”戰略[J].人文雜志,2015年第8期,第50-56頁.
[6]朱劍.學術評價、學術期刊與學術國際化——對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熱潮的冷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第126-160頁.
作者:王廣瑞 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