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科技期刊學術交流作用實現及拓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分析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機制與模式基礎上,對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實現進行探討,認為科技期刊是我國科技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從作者投稿開始,通過編輯審稿和加工過程、出版發行和構建科技期刊與專題學術會議等多渠道和模式進行學術交流和傳播,從而實現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傳播的職能和作用,并能夠通過構建刊會互動機制和基于作者、讀者群專業愛好和研究方向的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推送,能夠有效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和傳播的效率。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術交流作用;機制與實現
科技期刊是我國科技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科學人才培養和科研梯隊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協2004年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國科技工作者獲取科學信息和情報的渠道分別為(問卷反饋者可同時選擇多項):學術期刊(84.55%)、互聯網(69.3%)、學術會議(65.3%)、工作文件(19.5%)、私下交往(18.7%)、學術考察(17.5%)、其他(8.8%)。這表明科技期刊在學術交流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1]。分析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作用,對于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學術期刊管理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實現的前提是厘清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傳播機制,而筆者認為,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與發展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和編輯出版發行構成了一個科技期刊良性發展的系統,這就是科技期刊發展的生態系統。這是個規律,只有遵循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傳播的規律,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實現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我認為探討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作用及實現,對于提高科技期刊的質量和社會影響至關重要,有利于我們構建科學完整的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系統。
1審稿及編輯加工是期刊學術交流的起點
關于科技期刊學術交流,通常人們認為是從科技期刊出版發行后開始的,而筆者認為科技期刊學術交流作用是從作者投稿開始的,因為所謂學術交流就是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傳播,而從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學和科技學術信息傳播學角度分析,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是從編輯策劃組稿、作者投稿開始,直到科技期刊出版發行傳播到社會為止。在此過程中,科技信息傳遞和交流從作者投稿就開始了,只不過其交流范圍比較小,只局限于作者、編輯、審稿人之間,在編輯部的審稿、編輯加工和校對等編輯出版過程中完成,這一過程中學術交流的方式為稿件在責任編輯、同行專家和主編之間傳遞[2-3],而且每個環節都滲透和蘊含著同行專家、編輯和主編對稿件探討問題的思考,并提出相應的完善意見和建議。這正充分體現了學術期刊編輯學術再生產、學術出版工作“為他人作嫁衣”的典型特點。這個過程學術交流趨于直線性傳遞和交流,因此,通常被人們忽視。這個傳播交流過程其模式為作者編輯審稿人編輯副主編主編即隱含于科技期刊審稿和編輯加工過程中的學術交流。這是科技期刊學術交流作用實現的萌芽階段。由于其僅局限于作者、編輯、審稿人及科技期刊編輯流程中,因此稱之為隱性學術交流。同時這個階段又是科技期刊學術交流規范化階段,是實現科技期刊信息更科學、更規范、更準確、更廣泛的學術交流作用的基礎。這一過程學術交流的實現就必須遵從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質量原則,即強調學術性,堅持“三審三校一讀”原則和嚴格規范、科學合理的編輯流程。
2出版發行是期刊學術交流實現的主體
傳統的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就是指學術期刊出版發行后的學術交流作用,我們稱之為學術期刊學術交流的顯性交流(泛交流),這個階段的科技期刊學術交流作用的實現表現出輻射性的特點,是從科技期刊社(編輯部)通過不同的介質和傳播手段向全國乃至全球傳播。這一交流作用的實現由于傳播介質不同可分為紙介質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和電子介質的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其學術交流實現的模式渠道不同,因此,分述如下。
2.1紙介質期刊是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原生體態
紙質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就是指科技期刊印刷出版后,通過交流、贈閱和發行等方式和渠道進行的學術交流。這是科技期刊最傳統的,也是狹義的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形式,同時也是在隱性交流的基礎上學術期刊學術交流的拓展和延伸。其模式可以分為贈予交流模式和發行交流模式。贈予交流模式可以概括為:這一過程都是通過期刊社或編輯部贈予審稿專家、作者和通過中介公司、郵局和期刊社(編輯部)發行紙質期刊來實現學術交流的。
2.2網絡化和融媒體是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生力軍
科技期刊網絡化學術傳播是指各期刊社或編輯部將編輯完成的期刊論文以電子期刊,或者數據庫形式,通過自己的獨立網站、自建的融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等)平臺或者借助于網絡公司將期刊數字連接到網絡上,以便讀者查閱和使用。在當今信息數字化、網絡化和媒體共通共融迅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這種傳播交流模式已成為科技期刊實現學術交流的新趨勢和主力軍,實現了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和融媒體發展。這種科技期刊網絡化背景下的學術交流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使用方便和全天候的特點。目前大概采用的交流模式主要為:在這種傳播模式中,目前存在的重大問題和瓶頸是版權問題,無論用什么數字化手段進行傳播都要經過作者的直接授權,包括網絡傳播權、復制權等諸多權利。另外數字化出版行業缺乏統一、科學合理的數字出版商業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目前以通過加入大型數據庫進行學術信息傳播為主,而大型數據庫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尤其在盈利模式中運營商只支付了作者論文的交流收入,卻忽視了出版者所擁有的那一部分版權。這兩者是不可分的,期刊社(編輯部)不了解該期刊的真實傳播情況和收入;因此說現在科技期刊的網絡化交流模式很不成熟,是一種不盡合理的交流傳播模式。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科技期刊學術網絡化交流作用的實現。筆者認為,在現代網絡技術和信息大數據發達的條件下,正確的與大數據商合作的模式應該是運營商購買的是一個科技期刊的所有版權,包括作者的發表權、出版社的編輯出版發行權、傳播權、復制權。而且期刊的數據庫應該是建立在期刊社(編輯部),通過網絡連接到大數據平臺上進行傳播,確保期刊文章的點擊數量和采用情況在期刊社(編輯部)有顯示和記錄,并能進行實時監控。收益按預定比例進行分紅,構建起科學合理規范的在大數據上合作協同的傳播交流模式,從而保障科技期刊文獻信息的有效可持續發展傳播?;诖耍P者認為,將來比較規范的科技期刊網絡化學術交流的模式應該是:
3科技期刊學術交流方式的拓展和升華
3.1與專題學術會議互動是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有效方式
科技期刊的建設與發展需要穩定而又廣泛的作者隊伍支撐,同時科技期刊要想不斷提高其學術影響力、擴大學術交流范圍也必須進行必要的推廣和宣傳。為此,構建科技期刊與專題學術會議互動交流機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4-5]。其實現可以通過以下2種方式。1)期刊社(編輯部)獨立組織專題學術會議。這種形式可以通過組織圍繞專項選題的專題學術會議、圍繞欄目建設的專題學術會議和圍繞自己期刊建設與發展診斷學術會議來實現。2)組織編輯積極參加相關學科各級專業學會的學術會議。通過構建這一機制,首先,可以吸納更多的同行專家成為科技期刊的作者,有利于建設一支高效、廣泛的并基于全社會背景下該選題方向的學術團體的作者隊伍;其次,可以跟蹤科技發展的前沿,從而指導科技期刊編輯不斷優化策劃方案,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第三,也可以實現科技期刊的宣傳和推介,不斷提高科技期刊的社會影響和傳播范圍。具體模式如下:科技期刊與專題學術會議互動交流機制的建立不僅促進了科技學術交流,而且有助于科技期刊形成高質量的良性編輯出版系統(作者編輯讀者系統的健全和穩定),從而促使科技期刊學術交流作用實現升華。
3.2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精準傳播是學術期刊學術交流的發展方向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逐漸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而且拓展了學術交流的方式,提升了學術交流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范圍,提高了學術信息傳播量(海量化)[6-14],尤其是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的廣泛應用,學術信息交流與傳播運用現代網絡傳播,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夠實現針對特定人群和個體的喜好進行文獻信息精準推送,大大提高了科技文化信息傳播的針對性、精準性和高效性。筆者認為,借鑒這一技術手段,建立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和讀者群數據庫,并利用這一技術對學術期刊特定的專業愛好者群、專家群、作者群和學術研究方向進行大數據挖掘和分析[15-16],實現科技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的專題推送和定向精準推送,既能大大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又能大大提升科技期刊學術信息傳播與交流的精準性,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效率。這是學術期刊學術交流基于信息技術和大數據、云計算的廣泛應用的傳播與交流發展方向?;诂F代網絡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現代學術期刊學術交流傳播模式如下:總之,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作用通過梯級擴散傳播實現,是從作者投稿就開始的,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從期刊出版發行開始,而且現代化網絡的實現,為科技期刊學術交流拓展了交流渠道,也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傳播范圍??瘯訖C制和基于科技期刊讀者作者群的大數據精準推送使得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實現得到升華,并轉化為科技期刊發展的原動力,從而實現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良性互動。我們相信,隨著科技期刊編輯過程化管理、各種傳播介質及現代化信息和網絡技術的運用,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作用不斷得到拓展,科技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將會不斷得到提升。
4參考文獻
[1]任勝利.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及其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57
[2]姚遠.植根本土•融匯世界:中國科技期刊70年變遷[J].編輯學報,2019,31(5):480
[3]治丹丹.區塊鏈技術支持下的科技期刊同行評議中編輯-作者-讀者-專家新型關系重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39
[4]黎文麗,亢小玉,宇文高峰.開門辦刊,質量立刊,特色強刊,刊會互動:新建本科院校學報辦刊理念探索[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1(1):121
[5]姚遠,顏帥.中國高??萍计诳倌晔罚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6]程維紅,任勝利,沈錫賓,等.中國科協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及傳播力建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40
[7]韓嘯,李琦,田宏志,等.網絡對傳統編輯和出版過程的影響[J].編輯學報,2019,31(5):548
[8]趙文青,宗明剛.學術論文微信閱讀量與知網下載量的關系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67
[9]閆群,劉培一,黃佳.國際專業出版機構的科技期刊運營模式研究:以德國Thieme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97
[10]馬素萍,陳丹丹,馬瀚青,等.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新模式:在線學術研討會[J].編輯學報,2019,31(4):424
[11]徐文娟.關于中文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的再思考[J].編輯學報,2019,31(5):523
[12]姚遠.70年來大學科技學術期刊分冊專輯出版考察與借鑒[J].科技與出版,2019(5):47
[13]張蘭,陳信凌.社科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1014
[14]王學明.好文章與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關系:以《中國地質》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84
[15]俞敏,劉德生.全媒體時代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28
[16]譚春林,劉清海.期刊編輯情況文本挖掘與分析[J].編輯學報,2019,31(4):407
作者:宇文高峰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