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跨越式發展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英文科技期刊的雙重屬性入手,討論我國高校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分析了高校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先決條件,提出在政府決策部門、出版管理部門和高校的通力合作下,通過成立高校期刊專業出版機構,充分利用高校原有期刊資源和校友資源,服務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跨越式發展的舉措。
【關鍵詞】英文科技期刊;一流學科建設;媒體屬性;科研屬性;話語權;影響因子
一、高校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歷史機遇
1.國家高度重視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記錄科研成果、反映科技進步的科技期刊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數量已經超過5000余種,其中,作為國際學術交流重要窗口的英文科技期刊數量從1979年的13種發展到2016年的302種[1]。但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數量僅占科技期刊總數的6%,期刊的學術水平和質量也有待提高。為此,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大對英文科技期刊的投入。例如,中國科協等6部委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資助中國英文科技期刊,鼓勵創辦新刊,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涌現出一批如《細胞研究》《光:科學與應用》《國家科學評論(英文)》《納米研究(英文版)》等發展較快的期刊,其中不乏高校主辦的。
2.一流學科建設呼喚一流國際期刊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該方案指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引導和支持高等學校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更多學科高峰,帶動學校發揮優勢、辦出特色”[2]。作為國際學術交流重要平臺、記載科技研究成果的英文科技期刊,已成為我國高校建設一流學科歷史進程中令人關注的熱點。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高端英文學術期刊,不僅能掌握該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打造所在領域的學科高峰,也是國際一流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為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加快“雙一流”建設,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8年8月8日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在第十一條“深化國際合作交流”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薦高校優秀人才在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國際期刊中任職兼職”[3]。事實上,我國高校主辦英文科技期刊已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不少高校優秀的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到期刊審稿、約稿、宣傳等工作中。
二、高校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緊迫性
英文科技期刊不僅具有媒體和科研雙重屬性,還具有引領科學技術發展、搶占科技成果制高點的功能,是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資源。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4]。因此,創辦一大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技期刊,高校責無旁貸。為搶占科技成果的制高點,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擁有為數眾多的英文科技期刊。截至2016年底,反映期刊國際影響力水平的SCI數據庫共收錄8856種英文科技期刊,其中美國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為2962種,占33.45%;英國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為1854種,占20.93%;荷蘭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為700種,占7.90%;德國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為600種,占6.78%;而我國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只有179種,僅占2.02%[1]。從SCI數據庫影響因子的學科分區看,2016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位列Q1區的僅有34種[1],面臨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三、高校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先決條件
1.主辦單位的科研水平居國際領先地位
英文科技期刊要反映全球的科技成果,打造高端的學術交流平臺。成功創辦一本高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的條件之一是主辦單位要有深厚的學術積淀和一批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這樣才有底氣建造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參與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例如,《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英文版)》于2011年改版成信息類專業期刊之后,緊密依托清華大學信息學院的學術資源,2015年被SCI收錄,2018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
2.掌握全球高端學術資源
創辦英文科技期刊要組織高水平的稿件,這就要求組稿團隊要充分了解學科的發展方向,掌握全球高端的學術資源。以清華大學出版社《納米研究(英文版)》為例,其主編團隊由清華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國際著名高校的科學家組成,在2008年創刊伊始就組織了眾多國際一流的稿件,期刊國際影響力大增,雜志創刊僅一年半就被SCI收錄,在所屬4個學科中均位居Q1區。2013年,該刊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3.主編團隊與出版團隊緊密配合
一本英文科技期刊在創刊之前要進行期刊的可行性分析,組建國際編委會,制訂盡可能詳細的出版計劃。由于期刊具有媒體和科研雙重屬性,在對期刊進行籌劃和頂層設計過程當中,主編團隊和出版團隊一定要密切配合、無縫銜接。《摩擦(英文)》在創刊之前,主編團隊和出版團隊對13種國際同類期刊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與研究,準確定位該刊的作者群和讀者群,并提前設計出兩年的出版量,落實了每期的組稿人。《摩擦(英文)》2013年創刊后,由于學術水平較高,2016年被SCI收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2018年6月公布的雜志影響因子達到1.869,是國際同類期刊的第4名[5]。
四、實現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舉措
1.圍繞服務學科建設下功夫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所涉及的一流學科共計464個,其中一流學科有5個或5個以上的高校就有25所[6]。只要有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的高校,在具備條件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論證,就可以辦好一批高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高校可以圍繞國際一流學科建設,選擇各自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勢學科創辦英文科技期刊。以清華大學為例,現公布的理工類一流學科共有30個,清華大學出版社已出版的12種英文科技期刊覆蓋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10個一流學科,占理工類一流學科的三分之一。
2.制定科學的長期規劃
英文科技期刊具有科研屬性,是科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具有建設周期較長的特點,一般從期刊創刊到平穩發展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高校可以將創辦英文科技期刊工作納入本校科研體系,給予長期和穩定的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使其成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亮點。
3.細化專業出版分工
由專業出版團隊承擔創辦期刊的主要工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專業團隊可以是高校已有的期刊編輯部,可以是高校出版社,也可以是高校以外的期刊出版機構。在期刊的籌辦階段,出版團隊要對期刊進行可行性分析,進行頂層設計和各發展階段規劃,與主編團隊充分溝通,共同組建國際編委會;確定創辦意向后,再辦理創辦期刊的有關手續,建立期刊網站和審稿平臺等。期刊創辦后,出版團隊要重點做好稿件跟蹤、管理、錄用、網絡、編輯加工、出版發行、國際宣傳以及申請國際檢索機構評估等一系列出版工作。清華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成立期刊中心,加快了英文科技期刊的創辦與出版工作。近年來,清華大學出版社先后創辦和出版了12種專業化、國際化的英文科技期刊,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逐年提升。
4.充分利用高校原有期刊資源
高校學報是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英文學報。這些學報在創辦伊始大多數為綜合類期刊,隨著期刊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其中一些學報逐步轉化成專業化期刊,在國際期刊的激烈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并培養出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出版隊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期刊資源和人才優勢,拓寬創刊的思路與途徑,打造一批與高校英文學報相關聯的新刊。如《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英文版)》改版成信息類期刊后,瞄準計算機領域熱點研究方向,連續出版了40期專輯或專欄,內容涉及大數據、云計算、普適計算、生物信息、計算機可視化、無線傳感網、物理信息系統、物聯網和信息安全等。這些專輯或專欄的出版提高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掌握了全球高端學術資源,引領了學科的發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了圍繞該刊創辦的國際一流學科子刊群。現已創辦的新刊包括《計算可視媒體(英文)》《大數據挖掘與分析(英文)》,另有多種該領域新刊正在陸續策劃和籌辦之中。
5.高校校友資源助力期刊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出國留學的優秀人才中涌現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他們與我國高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與母校互動更是積極。高校在創辦國際一流期刊的過程中,要密切聯系在國際上有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的校友,請他們為期刊的發展出謀劃策,聘請他們擔任國際編委或專輯的特約編輯,與期刊編輯一起策劃、召開高端國際學術研討會,組織出版高水平的專題等。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33;45;3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EB/OL].(2015-11-05)[2018-08-0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5-08-27)
[4]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164.
[5]徐軍,陳禾,張敏.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策略與實踐——以Friction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8):853-859.
[6]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EB/OL].(2017-09-21)
作者:陳禾 張昕 單位: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