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普惠性農業保險發展對策建議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發展迎來新的契機,農業保險開始進入黃金發展階段,為農民提供發展資金,助力農業發展轉型。為了讓更多農民享受到農業保險的優惠和保障,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轉型,我國正積極構建全新的普惠性農業保險。新型農業保險面向全體農民,配合政府補貼、多層次農業保險,共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提升農民經濟收益。
關鍵詞:鄉村振興;普惠性農業保險;構建策略
普惠性農業保險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各級部門聯動配合,面向全體農民鼓勵擴大農業種植規模,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實用性保險。當前普惠性保險還處在發展階段,各地政府出臺的補貼政策存在差異,普惠性農業保險在推廣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普惠性農業保險是利國利民的政策,各地政府要積極響應,立足當地農業種植規模、品種等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農業發展需求的保險品種,滿足不同農民的保險需求;立足當地農業發展和財政水平,制定合理的補貼政策,激勵更多農民參與農業保險;完善農業保險監督與管理機制,確保補貼資金發放到農戶手中,杜絕占用、挪用、侵吞農業保險資金的不法行為,全面提升三農工作效率。
1現階段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困境
1.1農業保險的經營策略不成熟,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主要以政策性險種為主,只有少量的商業險,保險產品種類也比較單一,保險理賠金額比較低。例如在農業種植保險中,保險公司只能理賠農作物物化成本,即種子、肥料等費用,不能報銷農民的人工費用、土地流轉費用。此外,農業保險理賠需要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參與,保險公司需要依據相關部門工作進度來進行損失核算,一些大額農業理賠需要逐級上報,理賠程序比較繁瑣,農民等待時間較長,這也是很多農民不愿意參保的原因之一。
1.2保險補貼標準缺乏差異性,不利于地區收入差距的平衡
我國農業保險采用中央和地方財政聯合補貼的形式,具體的補貼標準和賠付工作由地方政府主導。但我國東南沿海、中西部經濟地區差異比較明顯,沿海地區地方財政實力比較雄厚,地方性農業補貼標準比較高。目前東部省份農業補貼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一定程度影響了中西部地區農民參保積極性,同時擴大了區域農民收入差距。
1.3農業災害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不利于農業風險轉移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理賠情況主要是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一旦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會出現大規模理賠,保險公司會面臨很大的賠付危機,這種理賠機制無法規避農業災害風險。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明確的自然災害救災基金,很多政府缺乏農業自然災害處理機制,政府和保險公司尚未建立保險理財分攤機制,缺乏農業風險轉移機制。
1.4農業保險管理體制不完善,不利于提高三農服務效率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監管職責主要由各省政府相關部門承擔,對于基層農業災害、農業的理賠監管不到位,一些基層政府存在挪用農業保險資金、虛假承保、虛假理賠等違法行為,監管職能缺失的現象。此外,一些基層政府推廣普惠性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地方財政給予農業保險的資金比較少,不利于農業保險的進一步推廣,很多農民無法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嚴重影響了三農工作的開展。
2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保險發展的策略研究
2.1鼓勵農業保險公司探索新的險種
各地政府要立足當地農業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構建新型普惠性農業保險,例如設立特色農產品保險。山東壽光是全國文明的“蔬菜搖籃”,當地政府就設立了特色農產品保險,為當地蔬菜生產提供保障。此外,政府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構建“保險+期貨”農業保險產品,滿足農民不同層次的保險需求。結合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設立農業保險新產品,建立快速承保、快速理賠機制。針對一些貧困地區,各地政府可以建立“扶貧+農業保險”模式,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為貧困地區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脫貧攻堅步伐,讓更多農民享受到普惠性農業保險。
2.2立足地區特點,制定差異化補貼標準
各地政府要積極貫徹中央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立足當地農業發展,落實地方財政補貼,加大普惠性農業保險補貼力度。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政府要擴大農業保險承保范圍,設置一些主要糧食產業、低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政府要提供全額財政補貼,為貧困地區農業發展保駕護航,讓農民體會到普惠性農業保險的優越性。此外,政府要制定不同層次補貼標準,例如制定農業扶貧貸款保證保險、特色農業保險補貼聯動,與信貸機構、保險公司、農業公司等進行合作,制定更加合理的農業補貼標準。普惠性農業保險要面向農民、農業合作社、低收入群體,針對一些貧困戶、殘疾人等特殊人群要給予特殊補貼,幫助他們購買現金農機設備、肥料,提升他們的經濟收入。
2.3建立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完善風險轉移體系
我國在2014年成立了“農共體”,搭建農業再保險體系,設置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障我國強農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雖然該機制提升了農業保險承保能力,但是在大災風險分散方面還存在不足。各地政府要成立農業保險賠付基金,一旦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可以及時進行理賠,減少農民損失。此外,各地政府還要進一步完善再保險機制,在落實中央補貼政策的同時,根據當地政府財政能力,對農民進行再次補貼和賠付。政府可以下撥資金購買一些先進的GPS、無人機等設備,對當地水文進行觀測,及時預測自然災害,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4強化農業保險的管理與監督,提升三農服務效率
各地要積極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主體積極和農戶受益”的工作機制。國家要加強農業保險領域立法,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明確政府職責和懲處標準,健全普惠性農業保險法律法規,規范農業保險投保、賠付等標準。此外,各地政府要設立層層監督機制,設立縣級、市級、省級農業保險監督機制,實時監督資金流向,保證每一位農戶的合法權益。普惠性農業保險需要政府、保險公司、信貸機構的通力合作,各方要建立良好的聯合工作機制,政府要和保險公司共同進行理賠審核,確定農戶損失,敲定理賠標準,盡快為農戶發放理賠金,簡化農業保險理賠程度,實現政府、保險公司、信貸機構的多方監督。
3結論
各地政府在實施普惠性農業保險制度的過程中面臨很多挑戰,政府部門要積極聯動,利用鄉村振興、“三農”政策,開發新的農業保險品種,擴大農業保險范圍,激發農民參保積極性。立足當地農業發展,合理制定補貼標準,尤其要做好低收入人群、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幫扶工作。新時期普惠性農業保險要提升抗風險能力,采用“期貨+保險”的形式,合理規避一些風險,建立各級管理與監督制度,實時監控資金流向,確保資金運用在農業發展中,加快我國農業產業化、綠色化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轉型,提高農民收入,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參考文獻
[1]章文芳.鄉村振興戰略下普惠農業保險發展探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09):211-215.
[2]曲統昱,吉彩紅.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研究[J].海南金融,2020(06):55-61+68.
[3]黃雨萌.鄉村振興中的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業保險研究[J].時代金融,2019(29):47-48.
作者:韓芳 單位:山東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