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突破拼音教學難點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拼音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硬骨頭”。教師首先應深入研究掌握每個知識點的關鍵之所在,并結合觀察兒童的學習表現,分析、梳理出學習困難的原因。再巧妙設計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的教學形式,采用富有童趣、形象化的教學語言、教學策略,將學習過程化難為易。
關鍵詞:拼音教學;難點;教學策略;兒童心理特征
拼音是難啃的硬骨頭。統編版教材雖然對拼音教學的體例進行了調整,安排了提前識字的內容,將拼音教學適當延后,但在實際教學中,拼音教學依然是一個難關。原因是:(1)一年級學生處于入學適應期,不懂傾聽、不懂思考,學習習慣尚未養成。(2)拼音的學習內容較抽象。(3)老師只知其難,卻不知難在何處。既沒有找準“使力”的關鍵點,又沒有找到攻克的方法,所以教師教得“叫苦連天”,學生學得“痛不欲生”。筆者在多年的摸索中,對學生易混易忘的老大難問題做了記錄分析,并總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與實踐經驗。概括起來即:拼音教學存在“八大難點”,破解其難點有“三大妙招”。
一、拼音教學可謂是“步步為難”,共“八大難點”
1.發準聲調的調值
六個單韻母ɑoeⅰuü貌似是拼音學習中最簡單的知識,讀準、認清他們的字形并不難。但一加上四聲,調值、音高很難把握,學生即刻亂成一團。
2.認清聲母的形
23個聲母孩子們能閉著眼睛一背到底,但其中幾個長相相似的,學生在辨認形的方面出錯率較高,如:“b”與“d”,“p”與“q”,“f”與“t”,“h”與“n”。認錯了,發音自然就錯了。
3.復韻母最易混淆
字形記憶最易混淆的還當屬復韻母。“ei”與“ie”,“ui”與“iu”,孩子們往往來不及思考就脫口而出一個錯音,當老師提醒:“再仔細看看”時,孩子們往往又是不經思考隨口換為另一個音。其實,他們始終沒認清這幾個“顛來倒去”的復韻母。同時“ɑi”很容易在學到三拼音節時與“i-ɑ”混淆,將“ou”與“u-o”混淆得則更多。
4.前鼻韻母的發音與ɑn的變音
前鼻韻母的認識不難,對于南方孩子而言,難在發音。此外,這里有一個“超級難點”:當“ɑn”的前面出現介母“i”的時候,“iɑn”這樣的組合,發“煙”的音:當“ɑn”的前面出現介母“ü”的時候,“üɑn”這樣的組合,發“冤”的音。更令人抓狂的是“üɑn”這個組合只和聲母“j”“q”“x”“y”相拼,并且,相拼的時候,“ü”上的兩點要省寫,看起來成了“uɑn”這個樣子。這下,孩子們就將其與介母為“u”的三拼音節,如“ɡuɑn”“kuɑn”等混淆了。
5.后鼻韻母的發音
比起前鼻韻母,后鼻韻母容易一些,它“龐大”的體型也容易一眼認出,難的是,發音方法令南方很多老師與學生摸不到要領。
6.整體認讀音節的復雜性
整體認讀音節有16個,前面七個“zhi”“chi”“shi”“ri”“zi”“ci”“si”有比較明顯的特征與規律,學起來比較簡單。“yi”“wu”“yu”當中,“yu”發音為“淤”,學生有時會誤讀為“屋”。“ye”“yue”“yuɑn”最為難記,有的學生從來就沒有記清過,更多的孩子是學完很快就忘了,到了中高年級還不能準確讀寫的大有人在。最后三個:“yin”“yun”“yinɡ”相對容易。
7.拼音節時找不到“拼感”,拼“三拼音節”更為困難
以上六點均為字母讀、記方面的困難。此外,拼音學習還有一大障礙,即:不懂拼音節。初學兒童往往毫無“拼感”,拼讀笑話層出不窮,如:聲母“p”與韻母“u”組成音節“pu”,可孩子口中會發出“mu”“hu”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音。這是由于孩子未領悟音節的拼讀原理,沒有掌握將聲母與韻母兩個音連成一個音的方法。僅靠跟讀并不能記住。再加上“三拼音節”,雖然規律差不多,但是難度更大,出錯率更高。
8.一些特殊規則
拼音學習中會出現兩處特殊規則。一是jqxy與ü相拼,音節上的ü要省寫點。出現音節“ju”“xu”“qu”時,學生往往把韻母當作“u”。尤其是出現在復雜一些的音節中,如“jun”“qun”“juɑn”“xuɑn”“yun”“yuɑn”等,易將其與字母“u”真正發“屋”音的“ɡun”“hun”等音節混淆,孩子記不清這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字母,為何一會兒發“屋”的音,一會兒發“淤”的音。另一處規則是:標調規則。在書寫中,原則上是聲調帽子戴在發音時開口度最大的元音字母頭上,但有個特例,即:韻母為ui時,標調標在i頭上,韻母為iu時,標調標在u頭上。
二、突破難點的三大妙招
面對這重重困難,教師要遵循兒童學習母語的規律、理解兒童形象思維勝過抽象思維、依賴無意注意的心理特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能突破難點的教學方式。教學語言要童趣,方法要巧妙,要能讓學生喜歡又明白。
1.巧故事
老師可以編出“巧故事”來化解難點。如“iɑn”這個組合,發“煙”的音,“üɑn”這個組合,發“冤”的音。怎樣讓孩子牢記?編個故事,其中暗藏發音的“理由”就好記了:“ɑn”是天安門,是中國最神圣的地方,每個到首都旅游的人都會去參觀,小“i”與小“ü”也一樣。一天,小“i”在天安門前游覽時吸了支煙,看,“i”的字形像不像一支煙?小“i”吸完煙,將煙頭隨手丟在地上走了。正巧,小“ü”走到了丟煙頭的地方。工作人員以為煙頭是小“ü”丟的,批評了小“ü”。小“ü”覺得很冤枉。記住一句順口溜:小“i”在天“ɑn”門前吸了根“iɑn”(煙),小“ü”被批評真的好“üɑn”(冤)枉。一個巧妙的故事把難點化解了且妙趣橫生,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jqx與ü相拼,音節上的ü要省寫點。大多數教師都教給學生類似這樣的一句兒歌:“小ü見到jqx,脫帽敬個禮。”這句兒歌僅僅讓學生知道要去點,這不夠。為什么要去點的原因最好也能編進故事中,孩子的記憶才更深刻,才不容易在見到音節“ju”“qu”“xu”時,誤以為韻母是“u”。老師可以這樣編:小“u”妹妹長得十分可愛,jqx想和它玩。可是,小“u”妹妹心情不好,她傲慢地說:“我才不和你們玩!”說完屁股一抬就走了。jqx十分傷心。善良的小“ü”走過來,對著jqx轉了個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ü”頭上的兩點不見了。小“ü”拉著jqx的手說:“你們別傷心了,我像不像小u妹妹呢?就把我當成小u妹妹吧,我和你們玩。不過,我只是看起來像小u,并不是真正的小u,喊我的名字時,還是要喊我的真名ü噢。”這樣,既讓學生知道jqx不和“u”相拼的原因,又能記住“ju”“qu”“xu”等音節中的韻母發“ü”的音。
2.金鑰匙
金鑰匙指的是老師要教給學生方法。著名教育家成尚榮說:“語文教學不是教語文,而是教兒童學語文。”同理,拼音教學不是教拼音,而是教兒童學拼音。學生只有掌握方法,才能舉一反三,變被動為主動。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很小,但滲透學習方法依然要重視。比如,復韻母“ei”與“ie”,“ui”與“iu”學生總是混淆。如果教給他們復韻母發音的方法就可避免。老師可這樣講述:復韻母家門前有條滑滑梯,吸引了單韻母寶寶。其實,每個復韻母寶寶都是由兩個單韻母寶寶滑到一起變出來的。看,“i”滑到了“u”身邊,注意我的口型與發音(老師慢慢地示范“iu”的發音過程),它倆緊緊地靠在了一起,就變成了“iu”。記住順口溜:“i”滑到“u”,“iu”“iu”“iu”。“ui”的教法亦如此。這充滿童趣的表達,滲透了復韻母的發音方法,從而讓學生發現,學復韻母的發音與書寫,只要掌握“從前音滑向后音”的規律,就可避免混淆。再如拼讀音節。一定要邊扶邊放滲透拼讀方法,老師可假借拼音國王之口,告訴學生拼讀秘訣:聲母輕、韻母響,一口氣連成。這句話,要在第一次教學拼讀時就告訴學生,并在其后反復出現、引導運用。
3.趣練習
在教學的基礎上還需保證練習。拼音學習不能光靠理解與記憶,就像游泳需要在泳池中習得一樣,練習能促進熟練掌握,從量變達到質變。但練習不能機械、枯燥、令兒童倒胃口。應從兒童視角出發巧妙設計,將練習包裝成“游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的“玩”中達到訓練量,形成能力。如筆者在教學每一課之后,運用自己編畫的《拼音樂園》對學生進行練習,內容都與該課重難點相關。(附:《拼音樂園》插圖若干張)兒童在指導下,“摘蘋果”“放風箏”“登山”“采蘑菇”……興味盎然地完成了拼讀練習。玩卡片也是常用方式,用聲母卡片拼聲母火車,這是換個法子練習背誦聲母與認字母。將韻母寶寶送回四層樓的韻母城堡中。這是在將韻母進行“單韻母”“復韻母”“前鼻韻母”“后鼻韻母”的分類和背誦。帶聲調的韻母卡、整體認讀音節卡片可在每節課前,由小老師出示帶讀。經常見面,它們成了兒童熟悉的朋友,學習難度就降低了。
三、結語
經過實踐檢驗,“巧故事”“金鑰匙”“趣練習”這三個教學策略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拼音,提高他們的拼讀正確率。這些方法是尊重兒童、以生為本的體現,符合“幼小銜接”期兒童認知事物的心理規律。教師若能將它們運用到突破難點的關鍵處,便能取得顯著的收效。
參考文獻:
[1]金曉芳.新課程小學語文幼小銜接教學游戲指導與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林俊.探究實現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41.
作者:繆靖 單位: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小學陽泉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