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淪陷區的文學研究新突破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淪陷區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由于各種原因,卻在很長時期內未能進入文學史家的視野,也沒有得到公允的評價。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臺灣、美國的學者率先打開了淪陷區文學研究的學術之門。80年代以來,大陸學界開始關注這段幾近被遺忘的文學歷史,其中,徐迺翔、黃萬華兩位先生合著的五十余萬言的《中國淪陷區文學史》有著篳路藍縷之功,為淪陷區文學研究確立了典范,由此,淪陷區文學的史學地位逐漸得到認可。先行者的探索吸引了更多的學者投入到這一“塵封”已久的文學研究中來,不斷推出新的成果。馮昊博士十多年前在黃萬華先生門下問學,即對淪陷區文學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寫作和答辯,之后,他以十年之功,不斷對論文進行修改完善,終于奉獻出了《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這部專著。該著的論題體現出了不俗的學術眼光,在“民族意識”這一特殊視角的統攝下,通過作家作品的解讀、文學期刊的梳理、集體記憶的挖掘以及敘事癥候的分析,把握到了淪陷區文學的精神內核,把淪陷區文學研究朝著歷史和審美的縱深處推進,是一部厚重而不失新銳的用心之作。
一自淪陷區文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后
相關的研究便從未終止過。因此,馮昊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尋找新的突破口來推進淪陷區文學研究。正如馮昊在《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的導論中所言,“目前淪陷區文學的研究著作大多以史論為主,單篇論文則偏重于對作家作品的解讀。”基于這一研究現狀,該著選取了一個新的角度—民族意識—來對淪陷區文學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從“民族意識”這一視角進入淪陷區文學研究,抓住了關鍵點,既能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考量,又能敞開研究對象的豐富特質。與中國古代文學相比,民族意識在中國近現代文學中更加凸顯。它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的時刻,在異族的刺刀和槍炮的脅迫下,以非同尋常的形態被激發出來。尤其在“七七”事變之后,日本全面入侵中國,這一時期文學中的民族意識更加凸顯。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言:“‘愛國抗日’是這一時期一切具有民族感情的作家(知識分子)想說、并且‘應該說的話’,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們所遇到的‘壓制’力量,就不是個別的‘惡漢’,而是異國侵略者及其指揮下的以軍隊為核心的強大的國家專制機器。”以“民族意識”為切口,能夠通向對淪陷區文學獨特性的理解。因地緣政治文化的差異,在與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的對比下,淪陷區文學在表達“民族意識”時顯得委婉、曲折和隱晦,作家需要在“言與不言”中尋找自我言說的契合點。這也就是徐迺翔、黃萬華先生所指出的:“淪陷區文壇在異族統治的專制鐵蹄和籠絡密網中頑強地維系住了民族文化的血脈,并以其痛苦沉思、曲折求生、潛行民族正氣、暗含民族生命的異彩的艱難歷程寫下了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特異的一頁。”《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探討的就是淪陷區文學曲折生長的民族意識。淪陷區文學生長于異族軍事和文化高壓政策之下,因此,其中關于民族意識的表達便是民族文化血脈維系所在,也因之在民族認同上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以民族意識為考察點,又能溝通淪陷區文學與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的研究,并把淪陷區文學納入中國現代文學的整體結構中。從這個層面上說,該著具有完善文學史建構的學術意義。在不同地緣政治文化中,關于民族意識的不同表達,“也有利于我們理解民族意識產生的條件、存在的方式以及民族意識的可變性。”由此該著為淪陷區文學研究開啟了新思路。全書緊扣民族意識這一關鍵詞進行論述,對作家的創作特性有諸多新的感悟。例如,將梁山丁、張愛玲以及周作人置于民族意識的視角下考察,凸顯了這些作家在民族危機環境下所作的文學選擇:梁山丁以“地之子”的身份書寫對東北那一片土地最赤城的熱愛;張愛玲以“私語”的形式抵抗著侵略者的文化高壓;周作人則在個人得失之間體現了他的復雜與矛盾。全書圍繞民族意識來考察淪陷區文學,同時亦突出了各個淪陷區之間在民族意識表達上的不同,把握到了各個淪陷區文學的復雜風貌。
二淪陷區文學是文學史上的特殊存在
在它短暫的存續期中產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包括產生了像張愛玲這樣的優秀作家。因此面對如此豐富的歷史資料,如何取舍、如何整合,是研究者需要面對的難題。對之,《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采取了個案研究與綜合研究并重的方式。全書共四個部分,每個部分指向論題的一個方面,由此完整地勾勒了淪陷區文學的全貌。具體到每一章,研究方法又有所不同,力求能兼顧點面結合。如研究淪陷區作家方面,張愛玲、周作人、梁山丁是該著選取的代表性作家。如此選擇主要考慮在東北、華北、華東這“三個主要淪陷區各選一位作家”,同時“也出于平衡老作家與年輕作家、男作家與女作家的考慮”。這樣的處理,不僅避免了因材料繁多而帶來的論述冗余,同時又兼顧大局,以經典案例還原文學歷史。該著提出了諸多有意思的話題,如將女性寫作置于民族危亡的背景下,考察了淪陷區女性寫作繁榮的原因。與解放區、國統區相比,淪陷區的女性寫作具有天然的優勢。自“五四”起,越來越多的女性作家積極參與文學創作,但女性寫作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她們自我言說的聲音很容易被宏大的歷史話語所掩蓋。到了抗戰時期,因權力的博弈,淪陷區成了一個相對來說適合女性寫作的空間:“在淪陷區,由于民族敘事被絕對壓制,女性寫作成為淪陷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蕭紅、白朗、吳瑛、梅娘、紀瑩、蘇青、施濟美、張愛玲等人都是從淪陷區走出來的作家。同時作者也注意到,女作家通過日常生活的書寫,表達了自我的焦慮情緒,“這種情緒在一個偉大民族的劫難背景下,顯得尤為意味深長。”該著以張愛玲作為女性寫作的代表,著眼于其作品透露出來的“惘惘的威脅”,并將這“惘惘的威脅”與民族的苦難聯系在一起。張愛玲的創作與淪陷區這一特殊空間形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脫離淪陷區這個大的時空背景,便無法在更深層次上去把握作品的深意。該著也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為研究對象,分析文學期刊中的民族意識。在個案選擇上,考慮到文學期刊的生存與政治文化政策之間的關聯,因而“由官辦或官方背景的期刊、依靠市場運作謀取生存的期刊以及進步刊物中各取其一”。《中國文藝》《紫羅蘭》《萬象》因此成了該著重點討論的對象。總而言之,本書在個案的選取上頗具眼光,體現了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難能可貴的是,該著用了大分部篇章進行整體研究,在較為宏觀的層面上把握了淪陷區文學的總貌。東北、華北、華東三大淪陷區之間因地域文化的差異,在具體的文學表現上也各具風貌,但從被異族殖民的角度來說,三大淪陷區在文學表達上存在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被作者歸結到集體記憶和敘事癥候上。通觀全書,作者兼顧了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并根據研究對象的差異選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將沉睡的史料有機組織,還原了淪陷區立體而豐富的文學面貌。
三《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有著鮮明的史學意識
該著在“民族意識”的統攝下,通過對歷史資料的鉤沉,梳理出淪陷區文學的發展歷程。史料是大海,需要取舍,該著圍繞“民族意識”這一核心觀念來選擇史料,在史料的串聯中“勾勒出淪陷區文學較為完整的側面圖景”。史料是對于過去歷史情境最真實的反應。借由文學史料觸摸歷史,該著為我們還原了異族統治下淪陷區知識分子的境遇與心態。對介于民族大義與個人意愿之間的周作人的分析,作者在梳理其在淪陷區參加過的文藝活動的基礎上,分析其言論創作,有這些信實的史料支撐,相關論斷就顯得水到渠成:“在日寇殖民統治下,軟弱如周作人的知識分子,并沒有退路可循,這既是因為其名聲對日本帝國主義者有利用之處,在槍口下不得不屈服,其次也因為周作人無忍受清貧之心。”該著以史料為支撐,再現了失去民族信心的周作人在淪陷區的生活狀態,點出了周作人附逆的關鍵。在對歷史的理解中,周作人的形象得到了更為立體的呈現。現代文學作品的產生、傳播,與文學期刊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要考慮淪陷時期文學中的民族意識存在形態,就必須從民族意識在文學期刊的具體形態入手”。作者以《中國文藝》《紫羅蘭》《萬象》三種期刊為中心,梳理了淪陷區期刊發展的狀況,以及潛藏在其中的民族意識。在期刊史料的梳理中,淪陷區期刊運營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得到了解說,從中可以看出期刊創辦的舉步維艱。史料并不是冷冰冰的東西,其背后牽扯的是人性與良知。如《中國文藝》這份期刊,盡管受到來自日偽的支持,卻隱藏著“民族意識”的曲折表達,這是期刊創辦人的良苦用心。《中國文藝》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中,延續著“五四”文學的傳統,“其編者在編輯中堅守民族文化的立場,以及刊發作品所體現出的民族意識,使‘中國文藝’在淪陷語境中現出耀目光彩”。文學文本作為基本的史料,該著對之頗為重視。對淪陷區文學民族意識的闡發,主要建立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在梁山丁、蕭紅等人的小說中,在乙卡、冰旅、小松等人的詩歌中,作者發現了“淪陷區的大地上承載著太多的記憶: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古老的戰場、祖先的故居、童年的回憶等,這一切都暗示著大地具有堅韌的生命力”。在人與大地的聯系中,流露出作家對自我民族的認同。該著在“殖民統治下的敘事癥候”這一部分,通過大量的文本分析,指出了淪陷區文學敘事的特殊性源于日本的殖民統治。暴力敘事、亂倫敘事、頹廢敘事是淪陷區失序的道德文化環境的反應;敘事中采取“隱喻”的修辭手法,是作家在虛幻的題材中對于殖民本身的反抗與質疑。總之,無論歷史資料還是文學文本,經過作者的整合、闡發,最終都構成了對淪陷區文學的獨特理解。
結語
《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是一部成熟的學術著作,在與歷史的對話中顯露出了作者學術創新的銳氣,在史料的打撈和文本的闡釋中,見識與情懷皆不落俗套。而且,著作還為讀者提供了延伸思考的空間。淪陷區文學體現了中國作家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所作的努力。那么,在這樣的特殊文化背景下,中日文化文學的交流會呈現哪種形態,這種新形態與“五四”文學時期的中日文化文學交流有何異同。此外,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淪陷區文學的語言殖民問題,那么語言殖民問題是否只存在于淪陷區文學中?日本控制的淪陷區文學,它在語言的表達上與解放區文學、國統區文學存在多大的差異?這些問題都需要透過大量的歷史材料,來做進一步的研究。
作者:童敏 單位:西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