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皮革材料在藝術語境下的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皮革藝術作為藝術的組成門類之一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其制作工藝發展至今也使得對于皮革材料的開發和使用范圍愈發的多元化。我國早期皮革藝術與實用性和工藝性難以分割,對于皮革材料的藝術性塑造往往被附屬于實用性之中,而當代藝術起源之后經歷百年發展,當今所謂藝術已并不僅僅限于架上繪畫或絹本紙本,皮革材料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之下對于雕塑、壁畫、裝置等等藝術門類都有著愈發重要的作用,而以皮革為材料的藝術作品已不僅僅限于實用性當中,本文淺析皮革材料在當代藝術語境之下與以往不同的作用和其藝術性的發展。
關鍵詞:皮革藝術;皮革;當代藝術
1皮革藝術在我國的源起與實用性的關系
皮革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皆源起悠久,而皮革也是遠古時期人類不可缺少的日常材料之一,在世界各地遠古文明的遺存當中我們都不難發現對于皮革材料使用的痕跡,如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埃及遺址浮雕中就有對鞣制皮的記述,龐貝古城的廢墟中也出土過有一定裝飾技巧的皮革衣料與武器,而縱觀我國歷史,周天子時期就設立“金、玉、皮、工、石”五官,足可見皮革物料對當時社會的作用,古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國區域也曾于1934年發掘出土西漢年代的氈帽、皮靴等具有一定加工裝飾的皮革制品。早在公元前,世界各地的文明皆對于皮革材料有所應用,并且對于皮革材料的鞣制技藝有一定的掌握,可以將皮制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器型并賦予其一定的紋樣裝飾。由于早期文明對于金屬冶煉及布匹紡織的工藝不甚成熟,皮革作為游牧、狩獵時期就被人類所掌握的材料還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人們對于皮革材料的鞣制工藝也從最原始的敲擊、土鞣有了很大的發展,并且逐漸掌握了對于皮革用品器型塑造、紋樣雕刻裝飾等等技巧。在我國遼宋時期,有著諸多皮囊壺文物的出土,此時皮革工藝歷經千年發展,以皮革制品都有著精美的雕飾,被有著北方游牧血統的遼金人作為身份的象征。此時以皮囊壺為代表的皮革藝術品不僅僅局限于皮革的使用,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器型,運用陶瓷、木石或金銀等材料制作,一般出土于貴族墓葬之中。雖然材質不僅限于皮革材料,但這種器型由來還是以皮革為本,衍生材料的出現是因為對于身份、地位的推崇和審美因素的變化,以皮革為本的器型在青白瓷、金銀的雕飾下也為我們留下了更多的藝術瑰寶,也說明了材料的使用的嬗變與人們對于藝術和審美的追求有著莫大的聯系。縱觀歷史,皮革材料的使用最早即是以實用為目的,隨著生產技術愈發的發達、游牧文明逐漸定居、漢化,皮革藝術的工藝雖然也有所發展,也存在實用性與藝術性具備的皮革藝術品或文物出土,但是脫離實用性的皮革制品逐漸被更加精美且制造技術更加成熟的陶瓷工藝或冶金工藝所取代,紡織技術的大范圍推廣和相較皮革更加低廉的成本也使得皮革衣料逐漸減少,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皮革藝術逐漸陷入較為尷尬的境地,在實用性與藝術性上都有了其他所代替的材料。
2皮革藝術在近現代的發展與變化
在古代社會,隨著耕織、冶煉、制陶等工藝的迅速崛起,皮革工藝和皮革藝術陷入了較為尷尬的境地。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皮革材料逐漸又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皮革工藝在鞣制、印染、雕刻等方面再度發展,人們對于皮革材料的使用又到達了新的繁榮。二十世紀以來,由于對工藝的需求已不單只是物質層面,隨著人們精神需求和文化修養的提高,在藝術層次及材料的開發方面也得到了大量的開發和多元化的發展。如果按著藝術表現形式上分,則可以分為以下三類:1)實用為主的皮革制品:主要分為傳統皮革制品和現代皮革制品。傳統皮革制品一種是多以雕花為主,花紋則是像唐草、謝里丹這樣的傳統紋樣另一種是中國北方等皮革產地保留的手工制作的傳統民藝。而現代皮革制品多以日用品為主,造型簡單,更加注重實用性。2)裝飾性為主的皮革工藝品:平面類的裝飾性為主的皮革工藝品主要以裝飾畫、浮雕形式,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形式呈現。立體類的裝飾性為主的皮革工藝品主要以皮革雕塑為主,多是皮革塑形,以對大自然的模仿為多。3)當代新的創作形式:突破以上兩種固定模式,有了更加自由、靈活的創作空間,如:壁畫、雕塑、裝置藝術等。而一些傳統的皮革品牌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造著傳統的技藝,采用新技術、手段,表現形式上也嘗試新的拓展。這三種皮革的現代形式表現也證明了當今皮革技藝發展的程度已經足以開發皮革材料的可塑性,在日用、裝飾和藝術領域皮革材料的作用也在逐漸體現,而古代對于皮革材料的使用則主要注重其實用性,最后導致未能全面對于皮革材料的可能性有所開發,現今的時代以具備完備的條件,對于皮革材料的使用應當逐漸著眼于實用器之外的領域。
3皮革材料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關系
中國當代藝術在80年代之后才受西方影響有所雛形,在80年代我國的當代藝術家們幾乎只用了十年時間便接納了西方自印象派以來近一百年的現代藝術觀念與創作方式,在經歷了85美術思潮等80、90年代當代藝術的快速發展潮流之后,又迎來了2004年開始的藝術市場熱潮,如今我國的藝術市場雖然較前幾年遇冷,但在觀念與資本的快速進步和發展之后,如今的中國當代藝術語境較之此前更加冷靜且有序,更多的藝術家們不再進行激烈的觀念表達,而是轉為沉穩,進行新材料的研發和深層次觀念的構架,我國的現代藝術語境也逐漸由學習西方發展為有自己發展脈絡和觀念注入的獨特藝術氛圍。在此前提之下,不滿足于現有表現途徑和表現手法又富有深刻藝術觀念的藝術家逐漸增多,他們不僅在創作手段和創作技法方面尋求突破,同時對于創作材料的要求也逐漸變化,皮革材料作為有著悠久歷史背景、成熟運用技藝并且有著一定觀念性質卻又在此前鮮少被用于純藝術創作的材料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而且與現下流行的如代表東方文化的陶瓷材料、代表都市聲色的霓虹燈管、代表美洲文化的牛仔布等材料不同,皮革作為材料雖然在近現代的使用中被賦予了一定的階級意味,但其跨地區、跨時代的發展帶來的制作工藝及創作手段的差異性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雖然現代皮雕藝術的發展源于美洲文化,但在皮革材料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不論東方西方、傳統當下都對于皮革材料有著不同的制作手段和使用用途,這給皮革材料帶來了相對多元化的表達空間,根據不同的觀念需求進行不同的技藝運用,皮革材料具有豐富的可能性被藝術家們開發。在我國現下,對于皮革藝術得研究大部分來源于日本傳于臺灣的皮雕藝術,但也有著一些將皮革材料運用于裝置作品、壁畫作品的藝術家,也有的藝術家將皮革與傳統紋樣結合做出富有一定歷史感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們對于皮革材料脫離實用性并將其付諸于純藝術領域創作的開發和探索還遠未止步。尤其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蓬勃的現下,相較于歐美具備的成熟創作體系和理論體系,我國的當代藝術創作還處在發展和變化的時期,第一批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現在也不過正值壯年,而青年生代的新銳藝術家們也具備著相當活躍的創造力和探索欲,正是在如此語境之下,皮革材料在純藝術領域的應用具備著影響我國當代藝術發展趨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菁.蒙古族傳統圖案在皮革制品中的運用[J].西部皮革,2018,40(15):46-47.
[2]晏棲云.80后女性消費者皮革服裝偏好設計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6.
[3]王淼.皮藝制品的技法與表現形式的探究[J].設計,2014(09):17-19.
[4]李雪梅.傳統皮革手工技藝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研究[J].中國皮革,2014,43(14):117-121.
作者:王淼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