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物流土地流轉挑戰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農業物流含義。農業物流是指從農業生產的組織及相關聯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過程中,一切物流活動的總稱,涉及農業生產全過程,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加工、包裝、裝卸和搬運等功能要素,因此農業物流含農業生產物流、農資物流及農產品物流[2]。本文側重分析土地流轉對農資物流及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對策。
2.農業物流特點。農業物流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特點,首先農業物流服務對象多、層次廣,物流量大。因為農業不僅包括種植業,還包含林、牧、副、漁業等,這些產品都直接與人民生活需要息息相關,所以其商品率較高、物流需求廣、物流量大。在整個農業供應鏈中,各種農產品和農資離不開供應商、分銷商的支持,在一個連續的供給與被供給的過程中實現增值[3],所以農業物流服務對象多、層次廣。其次農業物流要求高、難度大。農業物流與城市物流相比有其特殊性,其服務對象不同于無生命的一般物品,要求鮮活度更高,對物流中加工、儲存、運輸、包裝等環節有特殊要求。另外由于農業季節性較強,物流需求不均衡,對庫存管理及運能調節帶來一定難度。再者農業物流是一個雙向物流系統,是解決農民“賣難與買難”的問題,雙向物流系統,不僅要解決商品的流動,還要構建農業物流的供應鏈、價值鏈與服務鏈。
二、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提供的契機
1.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持。據初步統計,截止2010年底,亳州市土地流轉數量及規模。其中,利辛縣張村鎮王郢村民王某2005年與林業、水務部門和當地群眾協商,以荒灘地90—180元/畝、農民承包地260元/畝的年租金,租賃了西淝河堤壩和耕地2300畝(其中有河面300畝),租期10—30年,發展生態農業,種植林木近12萬株,林下間種牧草,養殖黃淮白山羊、皖西大白鵝、土雞等,年組織銷售活羊100萬只、鵝10萬只、雞3萬只。為了能實現良性循環,其所獲利潤90%都投入到了道路、倉儲、運載設施、以及計算及信息通訊設備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量的規模化流轉,為農業物流發展資金短缺解了燃眉之急。
2.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破解人才匱乏難題。土地流轉后一方面使部分農民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批的行家里手加入到農資及農產品物流經營行列,一批有膽識、懂經營、會管理、有人緣的能人大戶和志愿者投入到農業經營的龍頭企業。此外,在國家相關政策扶持下,大批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很多直接從事與農業物流相關的領域,如專業化種植、循環養殖、農產品經銷及農資等行業。土地流轉,有效促進了城鄉之間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而且亳州市農業規模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刻,并展現出了廣闊的前景,可以說土地流轉成為吸引人才向農業物流領流動的“引水渠”。
3.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信息技術應用帶來新的機遇。在土地流轉中,隨著非農資金進入土地經營市場,一些實力雄厚、科技力量強、管理人才豐富的優勢企業也積極投身農業開發。如亳州市民營企業家尚某從出資500多萬元,在譙城區雙溝鎮柴樓村發展260多畝設施蔬菜,每畝純收益可達8000元;亳州市運通公司也投資500多萬元,在譙城區魏崗鎮興建了皖北最大、占地150畝的鵝肥肝生產基地,年出欄郎德鵝20萬只,利潤在200萬元以上。他們走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路子,所以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設,普及了條形碼應技術、應用了POS銷售系統以及GPS設備等,投入多、規模大、起點高的非農資金介入,不僅使農村資金、人才得到調劑,也使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得到優化配置,此外,為了規范土地流轉,目前全市已在65個鄉鎮,238個村設立了村信息員,初步建立起了完善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和農資信息網,成為推動農業物流信息技術發展名副其實的“調速器”。
三、土地流轉對農業物流的挑戰
1.土地流轉對農業物流模式產生沖擊。農業物流模式是指在物流過程中由物流主體、物流渠道、物流環節以特定的組合來完成商流、物流、資金流的轉移,從而最終完成流體交換的方式[4]。為了掌握亳州當前農業物流主要模式,課題組特對三縣一區農戶購銷方式作了的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56份。,目前亳州農業物流主要從基層批發、零售市場開始逐級流通,中間環節多、渠道廣,供應鏈中各成員主要是競爭或所有關系,物流效率較低。而土地流轉后,農業物流的流體、流量、流向均逐步增多,不再僅僅是傳統的一麥一豆,零買零賣及格式化的流動方向,要求物流載體專業化,流程科學化。所以必須構建新的物流供應鏈模式[5]。流體主要是通過批發市場流通,而大多數批發商沒有低溫倉儲設施,不能滿足鮮活品的儲存及運輸要求,且農戶在采集、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操作不專業,也造成腐爛、變質等浪費現象,據統計,全國農業物流在這方面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5%以內[6]。此外,分銷渠道過長,質量等監控也難以保證。下面是改進后的供應鏈管理渠道。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的生產經營,物流需求變得較為集中,各種物流信息技術應用也日益完善,供應鏈中以超市配送中心為核心連接的各成員能夠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如圖-3所示),發揮各方優勢,實行集成管理,由競爭關系轉為合作與聯盟關系,以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土地流轉加大農業物流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就目前亳州土地流轉情況分析,流轉區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較好的鄉鎮,多靠近鄉鎮干道附近,偏遠地區較少試行土地流轉,一些群眾認識上還有疑慮和擔心,存在“惜地”心理。從流轉范圍分析,發達鄉鎮流轉范圍較大,很多與科研單位、企業和村外人流轉,落后地區土地流轉則多發生在本村親戚之間、鄰里之間,以村內流轉為主。因此不同地區物流需求存在不平衡現象,流轉較好的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較快,各種物流資金、技術、人才等會大量流入,物流服務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并容易與其他物流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和無縫對接。較落后的地區,不僅會因落后的交通設施提高農業物流成本,現有的物流資源還會向外地流失。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隨著各地土地流轉狀況不同,農業物流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會加劇。
3.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可持續發展帶來壓力。可持續發展理論,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過程構成威脅。物流活動與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土地流轉,人民增收、帶動就業、盤活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又會引起農業物流總量的增加[7]。然而由于人們消費意識、消費觀念和水平的限制,農業物流的綠色理念及可持續發展意識遠遠達不到。首先土地流轉后,在生產物流中需要使用大化肥、農藥等農資,由于農民缺少科學知識和安全意識,會給自然和人類帶來一定安全隱患;其次土地流轉后,農村市場越發繁榮,人口流動性加大,產生大量的塑料等包裝物,由于缺少科學的工藝和技術,難以降解的有機物垃圾迅速增加,除一些被簡單的填埋處理外,大多垃圾被隨意露天堆放或被焚燒處理,對環境帶來巨大破壞;再者在引導和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流轉的土地部分沒有種植糧食作物,而是選擇了種植蔬菜、煙草、花卉、樹苗,或者直接用來挖塘養魚、修圈養畜。雖然土地用途仍然屬于農業范疇,但這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了一定威脅,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可持續發展要求。
四、對策分析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土地流轉環境下,農業物流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順應市場需求,改變農業物流落后局面,抓住機遇,走出物流“瓶頸”,就亳州市來說迫切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產業特色,引導農戶向農業產業化企業、種養大戶轉讓土地經營權、壯大特色產業規模,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高效農業。在此基礎上構建農業物流管理機制,政府牽頭構建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出臺科學可行的農業物流戰略規劃,鼓勵發展農業物流,培育龍頭企業,成立行業協會或農業物流聯合會等,實現農業物流的可持續發展。
2.統籌規劃、資源整合。結合“村村通”工程“、千村萬鄉”工程,重構農村交通網。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根據地方農業物流實際狀況,完善倉儲功能,改善倉庫條件,優化物流節點,整合物流資源,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建設地區農業信息網,建立農業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利用現代物流GPS、E-DI等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物流管理職能化水平。以土地流轉為契機,建立統一的區域運輸體系,實行資源共享,信息共用,推行共同配送、互用配送,最終實現農業物流與其他物流系統的無縫對接。
3.更新理念、推行農業物流社會化。土地流轉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農業物流與土地流轉兩者在發展中相輔相成,聯系緊密,僅僅依靠某個部門或某些行業,不僅農業物流水平上不去,土地流轉發展也會遇到阻力。因此,土地流轉環境下發展農業物流需要積極推行社會化服務體制,多渠道、多形式,打破地域、行業界限,培育和發展一批農業第三方物流企業[8],可以先走“流轉戶+加工性企業”“、流轉戶十批發、零售企業”供應鏈模式,讓加工企業或批發、零售企業溝通供需雙方,再逐步引入第三方物流模式,提高農業物流的社會化程度。總之,只要善于規避風險,抓住機遇,統籌發展,科學謀劃,土地流轉政策下農業物流將充滿無限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