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慧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智慧農業對實現遼寧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遼寧智慧農業現存問題,分析了制約遼寧智慧農業發展的若干因素,包括缺少統一規劃、基礎設施落后、設施投入與產出率低、農業應用人才缺乏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基于此,認為遼寧發展智慧農業,需要加強統一規劃,加大智慧農業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統一的農村信息化綜合平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
關鍵詞:遼寧;智慧農業;物聯網
引言
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在農業中的具體體現,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對農業生產、運營過程進行控制,實現智能感知和預警、智能分析與決策、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精準化流程、可視化監管、智能化決策[1]。智慧農業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科學化與高效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我國出臺諸多關于發展“智慧農業”綱領性文件,報告明確提出智慧農業是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要路徑。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智慧農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1遼寧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在農業領域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實施“互聯網+”來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遼寧省農業從業人口比重較大,屬于農業大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智慧農業的實施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2017年,《關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提出要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在全省范圍內積極推進智慧農業的發展。
1.1遼寧智慧農業發展概況
《遼寧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加強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和,提高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鼓勵對農業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近年來,遼寧省政府積極推進農業大數據建設、農村電商平臺建設、農情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和智慧氣象系統的建設。在此基礎上,重點實施了遠程農業可視化建設工程、遠程控制物聯網技術工程、農業預警會商系統工程、專家智能應用系統工程等4項工程,工程的實施促進了智慧農業在遼寧省的發展。2012年,沈陽市成立了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發中心,啟動了3333.33hm2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項目,規劃利用4a時間完成2666.67hm2日光溫室、533.33hm2畜牧養殖,以及133.33hm2水產養殖的目標。2015年,盤錦市盤山縣林場與遼寧奧星通訊科技公司合作,建設智能化現代化蔬菜大棚,實現了信息感知、智能調控和專家遠程指導。2016年,沈陽市在渾南區營城子街道建立了智能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的新型現代設施果蔬示范園,占地面積3.53hm2,20個溫室,6個冷棚。2019年6月,法庫縣投資約10億元建設“法庫貴澳大數據農業科技產業園”,規劃用地總面積約133.33hm2,主要建設15萬m2冬暖式保溫大棚、5萬m2紋格式智能玻璃溫室、組培育苗基地、特色種植、農旅觀光、特色農業及農業數據中心、生態餐廳、康養風情小鎮等綜合體。目前,遼寧智慧農業的發展仍處于萌芽階段,農業的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和規模化程度還很低。農業生產與運營仍以傳統方式為主,集農產品及農資市場監測分析、災情預警、農村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業信息預警服務中心尚未建立起來。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智慧農業模式只在個別的農業產業園區得以應用,農村智慧化水平停留于初始階段,距離智慧農業的普及還有很大差距。
1.2遼寧智慧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農業現代信息技術推廣普及率低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素,但遼寧省的農業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農業管理、智能服務、農產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應用仍僅限于少數農業龍頭企業,并集聚在大城市的近郊區域,尚未形成以省為中心,市與縣為節點,遍布鄉、鎮、村的架構,沒有建立起由上而下的需求與供給信息鏈。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相對緩慢,據遼寧省第3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信息顯示,截至2016年底,只有17.3%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
1.2.2智慧農業規模十分有限截至2016年底,遼寧省全省溫室占地面積僅有60.0千hm2,大棚占地面積42.5千hm2。全省范圍內,目前尚沒有建立起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統一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僅有少數幾個試點園區嘗試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運營領域,全省農業總體上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設施化生產程度很低。
1.2.3智慧農業的技術水平較低遼寧省大田作物尚沒有大規模地采用“3S”技術(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RS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部分設施農業也遠未實現自動播種、灌溉、施肥、除草、病蟲妨害等功能。對耕種機械進行智能控制,實現農業耕種的智能化生產的比率非常低,能夠達到農產品從播種、養護、采收、加工、包裝、倉儲,直至運輸的可追溯數字化管理的地區屈指可數。
2制約遼寧智慧農業發展的因素
2.1缺少統一規劃
遼寧省各地市農業物聯網應用基本處于試點階段,一般由信息企業主導,政府缺乏統一規劃和引導。在基地與項目落實、核心技術和集成體系、運作模式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導,基礎信息不全,質量不一,技術創新不足,標準不高。物聯網系統彼此不能兼容,廠家不同其生產的設備互不通聯,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由此導致智慧農業信息數據標準化程度低,數據整合程度低。農業數據采集覆蓋面狹窄,缺乏權威性,很難做到信息數據共享。
2.2基礎設施落后
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機械設備現代化程度低。2016年底,遼寧省共有拖拉機60.5萬臺(其中大型僅有15萬臺),平均82hm2耕地才有1臺拖拉機。牲畜養殖和農田種植使用的設施、設備以簡單器械為主,很難與數字技術對接,影響機械智能化的實現。偏遠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2016年末,全省能灌溉的耕地面積1023.4千hm2,占遼寧省全部耕地面積的20%,其中只有噴灌、滴灌、滲灌設施的耕地面積268.1千hm2。農村信息化程度低,農戶計算機擁有率還未全面普及,平均每百戶僅有電腦25臺(截至2016年底)[2]。部分農村手機信號差,用于智慧農業生產、管理、運輸與銷售階段的信息數據大多為簡單的歸集,而專業性分析數據資源較少,可用于指導生產、運作、管理與銷售的信息不足。
2.3設施投入產出率低
智慧農業難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初始投入大,農產品生產成本高,農產品的低廉價格與微薄收益很難支撐農業的高投入。智慧農業所需要的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無人機技術、遙感技術等數十種高新技術需要現代的設施和設備,這些設施、機械的價格昂貴,遠遠超過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一般的農戶難以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高投入限制了高科技、智能化機械農具進入農業生產,制約了智慧農業發展。
2.4智慧農業應用人才缺乏
智慧農業需要既懂信息、又懂農業生產經營的現代職業農民,現實的情況是,從事農業的生產者大都是中老年農民,不僅知識水平低,而且對現代信息技術和技術裝備缺乏認識,根本不具備發展智慧農業所需的素質和能力。2016年,遼寧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826.7萬人,年齡35歲及以下的僅有117.0萬人,占全部生產經營人員的14.15%,而年齡55歲及以上的則占到39%。在農村,具有計算機專業知識、又懂農藝和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非常匱乏。雖然近年來各地都在鼓勵大學生與在外務工農民積極返鄉創業,助推農村經濟發展,但真正回到鄉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高素質人才寥寥無幾。
2.5土地規模化經營進程緩慢
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是實現農業智慧化生產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遼寧省的農地流轉速度加快,截至2017年初,遼寧省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30萬hm2,但是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仍然很低,全省僅有1.5萬農戶經營面積超過6.67hm2,規模農業經營戶生產經營人員只有41.2萬,占全部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4.98%。土地流轉價格不高,農民之間流轉的旱田價格只有300~400元•667m-2•a-1,農民普遍不愿意出讓土地的承包權,依然將土地視作基本生活和養老的保障;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頻繁引發矛盾和糾紛,農村土地流轉的規模小、速度慢,制約了外來資本的流入。此外,大多數農戶無力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購買先進的農業生產機器,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占據主導地位,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限制了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
3遼寧智慧農業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3.1規范智慧農業發展方向
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智慧農業發展應該以省為單位,制訂詳細的發展目標,合理布局。制定好智慧農業行業信息標準,明確具體建設目標、任務、資金投入與籌措等。農業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季節性和多樣性,要根據遼寧省氣候和土質情況,把握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特點及在遼寧省農業領域的應用規律,探索適宜遼寧地域特點的生產智能化、管理數據化、經營網絡化和服務在線化的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和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3.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對智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將現有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綜合服務體系,直接面向農業生產、銷售和物流等各個環節,實現農業生產、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服務、農業及農村工作的信息化。統籌規劃與建設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將農村物流建設納入到城鄉建設規劃中,形成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網絡,降低智慧農業運作成本。應大力推廣PPP模式,圍繞現代畜牧、現代種業、設施園藝、設施水產和智能農機等優勢產業領域建設一批先進的智能、精準、高效、綠色智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智能農業應用示范基地[3]。
3.3建立農村信息化綜合平臺
各地政府要積極推廣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建立和完善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推進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構建一個集農業生產、農業信息、農業監管、農業倉儲為一體的綜合性信息平臺。提高農業數字化、精準化水平。讓農業互聯網零距離貼近一線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積極推廣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終端和應用軟件,滿足農民實際需要,提高資源利用率。
3.4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不斷加大對智慧農業的政策扶持和財政資金支持,統籌使用財政資金,鼓勵采取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4]。制定政策,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智慧農業建設,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對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貸款服務,對民間資本進入智慧農業領域給予支持,旨在建設高標準的智慧農業生產基地。
3.5加強人才培養力度
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依托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和大型涉農企業,開展智慧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用好“大學生村官”與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政策,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專業人才到農村掛職,對農技人員進行智慧農業的相關培訓。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人才,提升種養殖經營主體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發展水平。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開展信息智慧農業,對于自愿到智慧農業企業工作的大學生,政府要給予一定的支持和補助。
4結論
智慧農業對促進農業轉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遼寧是農業大省,雖然遼寧省農業基礎設施、科技支撐能力、國家政策支持等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遼寧省的智慧農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遼寧省智慧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加強統一規劃,加大對智慧農業的政策扶持和財政資金支持,建立完善統一的農村信息化綜合平臺,而且還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發展遼寧智慧農業是推進遼寧農業現代化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龍江,靳永輝.我國智慧農業發展態勢、問題與戰略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18(03):74-78.
[2]遼寧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N].遼寧日報,2018-03-30.
[3]甘甜.“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7(06):6-8.
[4]張繼梅.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及保障[J].改革與戰略,2017,33(06):104-107.
作者:張楊 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