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協調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農業為我國的民生建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如何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是當前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業經濟是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前提,農產品物流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因此針對二者協調路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引言
農業與生活息息相關,從五谷雜糧到棉麻絲線,均是農業的一部分。農產品物流是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業經濟快速增長,本文以此為背景,對農產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調路徑進行探究。
1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1.1農業經濟影響農產品物流的規模、結構
農產品物流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行業,受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全國各地農產品的種類、數量不同,各地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各地域人們對于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不同,導致全國各地的農產品物流行業存在差異性。不同地域農產品行業結構不同,農業經濟發展快的地域,農產品物流行業的規模更大,體系也較為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農產品物流相互影響,在我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1]。
1.2農業經濟影響農產品物流方式
農業經濟發展對于農產品的物流方式有直接影響,農產品的種類是否耐受,貯存方法和配送方式都直接影響農產品的物流方式。如何能夠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減少損耗,提高農產品的保險能力,是農產品物流行業的當務之急。農產品運輸設計到大宗農產品運輸,水運、陸運、空運都是當前較為常見的輸運方法,根據農產品的種類、經濟價值等不同條件,選擇最為適當的運輸方法,可以有效節約成本、減少損耗,擴大農產品物流的利潤。同時,針對于無法長期保鮮的農產品,應積極發展運輸需求的公路、鐵路以及航線,并積極研究惰性氣體保鮮、冷庫存儲等技術。
1.3農產品物流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互相倚重,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產品物流。實際需求決定經濟需求,尤其是對于農業經濟來說,更是如此。我國農作物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不同[2]。而本地農作物的需求量較低,無法完成自產自銷的運營模式,反觀,異地農作物需求量較大,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農產品物流行業的本職工作就是將農作物輸送到需求量的地區。因此,農產品物流行業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農產品物流行業和農業經濟共同發展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2農業發展現狀和改良意見
2.1當前農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農業發展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條件落后的農村和小鎮,部分地區缺少相應的運輸條件,導致農產品物流行業發展遲緩,農業經濟止步不前。俗語有云:“要想富,先修路。”落后的道路狀況是制約二者協調進步的關鍵。當前,農業發展具有兩極化現象,發達區域越加發達,落后區域越落后,發達的農業地區,經濟發展逐漸加快,如同滾雪球一般[3]。可以迅速發展,聚集越來越多的經濟財富。而落后地區生產效率跟不上,配套設備落后,運輸環境惡劣,農作物貯存技術欠缺。這4點均屬于基礎設施問題,“打鐵還得自身硬”落后的地區無法有效招商引資,為農業發展造成了阻礙。我國的農業發展不僅局限于農業生產,還包括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輸、農產品制造以及農產品服務多個行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農產品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顛覆了以前“量大、實惠、管飽”等農產品的認知,逐漸要求農產品有新的標簽,如綠色、有機、營養、精致、服務等。
2.2改良意見
為積極吸引外來資金,帶動本地經濟建設,道路交通勢在必行,政府相關部門近年來一直都在給予資金扶持,大力建設落后地區的民生環境,幫助帶動當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僅是中央政府扶持,當地縣、鎮政府也應該組織相應的造路工程,資金可向上級申請,人力資源可以在區域內招聘,齊心協力共同克服道路交通的難點。積極吸收先進技術,改進現有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作物的質和量,建立農作物貯存區域,加強區域內的管理手段,減少不必要的貯存損耗。如,發展農田水利設施,鋪設農田道路,學習先進貯存技術等[4]。只有自身農產品質量過硬,才能吸引更多發展機遇,在網絡上學習先進的農業知識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知識保障。優秀的農產品配套行業是農業發展的基石。以農作物生產為基礎,強化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同時注重農產品加工行業。加工行業利潤可觀,原材料造價成本低廉,經加工后可以取得相當的利潤,是當前我國農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同時配套的運輸服務和配套的售后服務都是農業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3農產品運輸行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物流行業營業金額穩定升高,至2017年,全年物流總額近253萬億元。并且以每年6%的速度在持續增長,其中2016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為2.8萬億元,僅占其中1.58%。雖然近年來依舊持續走高,但是市場份額比例卻不斷降低,意味著我國的農產品物流行業雖然在不斷進步發展,但是依舊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農業經濟發展依舊存在較大限制。我國2017年物流行業已經占據全國GDP的14.6%,同2016年相比,下降了0.3%[5],同時物流成本比重也逐漸降低,標志著物流行業整體利潤提高,但是農產品物流成本卻居高不下,甚至還有上升趨勢。農產品生產比例已經接近40%。據調查統計,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中普遍運輸的大米,僅是從生產區運送到銷售區便占據了總成本的40%以上,而對于保鮮度要求較高的其它農作物更是達到了物流成本的60%。主要原因包括物流環節復雜、效率低下、資源出現浪費,同時冷鏈等技術仍有不足,運輸過程中出現過多損耗,造成成本增加。
4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調路徑
4.1改進制度,加強基礎設備完善
改善當前的管理政策,完善現代化管理模式,精簡物流運輸不必要的環節,降低運輸成本,加強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加強學習先進管理理念。配備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農田道路、農產品加工、存儲空間、貯存技術、通暢交通運輸網絡。結合現有的物流需要,搭建物聯網系統,配合相應的管理模式以及軟件支持,使農業經濟和農產品物流完成快速發展。貯存保鮮技術是當前物流運輸的重要核心技術,加大冷庫建設以及低溫運輸環境,冷鏈車輛、冷鏈柜等冷鏈技術基礎設施。可以保持農產品的新鮮,減少不必要的損耗,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是當前物流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趨勢。
4.2人才管理和信息化建設
我國農業技術人員不足,對于農業發展造成制約,積極借鑒其它國家的成功經驗,對農業人才進行積極培養,完善我國農業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專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培養在校農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其做到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大力發展信息化農業技術,建立信息化平臺,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優化物流服務流程、模式,實現物流供需信息的集成化和實時共享[6],為農產品物流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5結論
民生問題是當前我國的重點研究問題,而農業經濟發展和農產品物流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農業發展是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農產品物流是農業發展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只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培養專業人才,掌握核心存貯技術,創新管理方法,才能促進二者共同和諧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扶持,為我國農業進步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紅艷.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下農產品物流體系改進策略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9(07):111-113.
[2]溫小林,孫德舉,莊義慶.產業融合理論視角下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基于鎮江市休閑農業發展實踐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量化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5):26-28.
[3]王強.農業龍頭企業助力產業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究———以山西省L縣紅棗產業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9(15):19-20.
[4]母娜,李首成,陳勇.城郊型成都綠灣農業合作社生態農場的能流分析和提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9,60(12):2371-2376.
[5]徐曉莉,外力•依米提.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9(10):9-11.
[6]宋倩.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調路徑探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1):131-134.
作者:王菲 單位:威海海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