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管理對經濟發展促進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農業經濟發展不僅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還對相關管理政策與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有規劃、有步驟、科學合理地擴大生產規模和優化生產結構,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不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分析了應用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與作用,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困境與不足,提出了具體的優化策略,為農村生產和經濟雙向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農業人口總數約為6億人,農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和諧有密切關系。因此,國家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管理和調控農村產業協調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另外,應著眼于農業發展中的不足,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合理地擴大人才培養規模,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知識水平、專業技能較高的實用型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高效的保障與支撐。
1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困境
1.1城鄉經濟收入差距大
當前,我國部分農村經濟發展雖然受到了國家政策、資金等相關扶持,但是與城鎮經濟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如部分農村的水利、供電、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特別是西部、丘陵、山區等地,不僅耕地面積不足、分散,而且在種植與收割時還沿用傳統的人工方式,大型機械設備投入和使用較少,降低了農業效率和收益。另外,大部分農民專業知識不足,在土壤、肥料、水資源等方面不能實現標準化管理,直接影響了當地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國家應加大政策扶持,吸引更多農業人才,完善我國經濟體系,以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發展質量與效率[1]。
1.2農業結構失調,產品單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還存在一定問題,不僅規?;?、產業化、現代化程度不高,而且農業結構失調,產品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比如部分農民在選擇農作物時過于保守,沒有結合市場需求,不能實現傳統農業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在耕地種植方面,農村的散戶較多,不僅無法形成現代化種植規模,而且降低了整體經濟效益,使耕地、勞動力、大型農業設備很難得到合理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難度[2]。
1.3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逐步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國家不僅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法規,還加大力度控制環境污染問題,以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但在當前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首先,農作物在生長時需要大量地表水,而干旱地區降水較少,農業發展受到了一定制約。其次,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會使用大量農藥、化肥、農膜等,雖然提高了農業產量,但是大量有害物質留存在土壤中,使土地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逐步惡化,以致于對下一階段的種植產生不良影響,間接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3]。
2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
2.1提供制度保障
雖然政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扶持,但是部分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和生產手段依然十分落后,單個、零散的農戶生產方式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增加了現代農業管理的難度,因此開展農業經濟管理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首先,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耕地面積廣闊,每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農民在農業種植過程中,要結合現代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全面完善經濟體系,從而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政府出臺相關管理制度,高效規范農民的勞作行為,降低化肥、農藥、農膜對土地的危害,最大限度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分配,降低耕地的零散性與不合理性,最大限度保障農業種植與生產,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突破式發展[4]。
2.2規避制約因素
目前,國家雖然實施了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但是城鄉之間依然存在一定經濟差距,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現代化生產的難度。首先,相對于城鎮而言,農村具有廣闊的耕地,要想實現全面發展,就要制定一個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機制,為農業生產營造健康的外部環境。其次,要秉承綠色、循環理念,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作用與優勢,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土壤污染。
2.3助推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良現象,比如環境破壞、土地資源緊缺、水土流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農村經濟發展的弊端逐漸凸顯,既缺乏生態效益,又缺乏社會效益。因此政府應重視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的優勢與作用,從宏觀角度入手,引導人們革新生產理念,通過運用大型播種機和收割機幫助農民生產種植,在農業種植的全過程運用先進設備,搶占市場先機,加快農產品流通,實現生產和銷售共贏[5]。
3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實施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建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既可以優化產業結構,又可以加快現代化、機械化農業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如下。
3.1加強環境保護
農業發展除了要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加快我國經濟一體化進程外,還要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實施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理念勢在必行。受傳統農業種植理念的影響,農民為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會增加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雖然滿足了眼前的利益,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對土地資源、水資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污染,不利于下一階段的生產與種植,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因此,要應用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突破傳統農業思想的束縛,加強環境保護,鼓勵農民在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基礎上,將環境保護放在首位,既獲得經濟效益,又避免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板結和堿化,推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3.2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
雖然政府將農村經濟管理理念及其實踐放在了經濟建設首位,但部分地區經濟管理團隊綜合業務能力較低,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還加大了現代化農業建設難度。因此,相關部門應從源頭出發,重視對管理人員的培訓等,一方面組織其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設創新型人才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包括生產技術、種植技術等,結合實際情況,將其運用到經濟管理工作中,為廣大農民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實現人才優化,滿足當地經濟管理與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3.3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從當前情況來看,不同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物質資源存在一定差異,應用統一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不僅增加了資源配置和調控的難度,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各產業的協調發展,無法實現有效的經濟管理。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以挖掘當地優秀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源為主,建立核心產業鏈,建立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體制。風景秀美、地理環境較好的農村地區可以制定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經濟發展目標,結合實際情況積極發展旅游業,包括樹立品牌意識、傳播農村民俗文化以及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屋等特色旅游服務項目,以達到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政府為農村提供專項資金,購買大型種植、生產、收割設備等,結合自身特色資源,打造農產品形象,實現品牌效應,打造完整的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民積極生產,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3.4加大農業生產機械化投入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部分農村依然采用傳統的農業種植手段,需要大量勞動力輔助種植、收割,大型播種機、收割機等設備難以進入農田進行作業,不僅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還降低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發展程度。政府應提供政策扶持,實現現代化、信息化農業管理模式,包括利用大型機械設備、應用先進管理理念,幫助農民利用信息化技術對產品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和科學預判,實現機械資源和農業資源的高效分配,滿足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需求。
4結束語
我國農業生產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在產業結構、生產模式、環境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國家應加大扶持和監督力度,從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環境保護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技能人員等方面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搶占市場先機,使地方農產品在市場上快速流通,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實現農產品增收,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效率。
參考文獻:
[1]趙琳.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12):72-73.
[2]張麗.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財經界,2020(35):13-14.
[3]呂成建.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探析[J].山西農經,2020(20):71-72.
[4]劉紅梅.試析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業災害研究,2020,10(4):173-174.
[5]陳秀美.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J].中國產經,2021(3):67-68.
[6]王燦.談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J].經濟管理文摘,2021(3):175-176.
作者:李樹范 單位: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