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旅游發展演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三農”政策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農業旅游(Agritourism)作為在傳統農業基礎上,以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現代化農業景觀為吸引物,供城市居民從事學習、體驗和休閑等活動而開發的新興旅游產品,是農業同旅游服務、科技文化、休閑娛樂等相關活動相互融合與延伸的產物。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化在城市帶來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工作壓力等負面影響以及居民對鄉村生活環境、民俗文化、休閑游覽強烈需求,城市居民從城市向鄉村、從城區向郊區進行以游覽、觀賞、休閑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旅游活動,在西方大城市周邊開始出現并興起,形成休閑農業旅游的熱潮。伴隨農業旅游活動的興起,學者對農業旅游研究日漸重視與深化。梳理已有文獻發現,從研究內容來看,農業旅游研究大致分為起步、興起和創新三個階段:起步階段,學者們借鑒旅游的一般定義和其他主題旅游活動的概念,對農業旅游內涵進行了界定和概括[1-3],還有學者從農業旅游、鄉村旅游與民俗旅游內涵辨析的角度,對農業旅游定義進行了探討;興起階段,學者們在農業旅游定義探討的基礎上,對農業旅游的活動類型、開發條件、發展現狀、經營模式、空間布局[5-8]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學者們對農業旅游涉及最為廣泛的農家樂和農業觀光采摘研究最為集中[9];創新階段,伴隨農業旅游快速發展和相關研究日益完善和深入,農業旅游研究更多的關注集中在農業旅游創新營銷、農事節慶活動開發、農業旅游品牌塑造、農業旅游可達性和區域發展水平比較研究[10-13]等方面。從研究方法來看,在農業旅游研究起步階段,學者們較多運用定性描述、總結和歸納的方法,對研究區農業旅游定義和內涵進行探討;在農業旅游研究興起階段,學者們開始借鑒定量分析方法,嘗試引入數學模型,結合GIS等技術來具體量化分析農業旅游發展現狀、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在農業旅游研究創新階段,學者們重視新技術應用,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典型案例地農業旅游創新營銷、品牌塑造等內容進行分析[17-19],強調研究實用性、針對性和指導性。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農業旅游研究已在內容和方法上取得有益進展,但相當研究仍停留在對農業旅游靜態分析上,較少從動態角度來認識地區農業旅游演化過程,同時對區域農業旅游發展比較研究相對缺乏,因此,有必要從動態角度來更加全面地對較大尺度農業旅游發展狀況進行探討。基于此,本研究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演化角度出發,以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為研究變量來動態分析和反映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狀況,并依據偏離份額分析結果對各地農業旅游發展類型進行劃分,以期系統梳理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脈絡,認清農業旅游發展現狀,為今后進一步完善農業旅游發展方案,優化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提供決策依據,幫助江蘇省進一步提升農業旅游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說明及來源
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是城市居民體驗農事休閑、了解農業文化、感受鄉村民俗的重要物質載體和吸引旅游者前來進行休閑、體驗、觀光等農業旅游活動的核心農業旅游資源,其發展與結構狀況是衡量地區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尺度。以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為研究變量,來分析和反映江蘇省農業旅游演化過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科學性和客觀性。研究涉及的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數據來源于江蘇省旅游局和13個轄市旅游局官方網站截至2013年12月公布的439個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江蘇休閑農業發展報告2013》中統計的102件農事節慶活動。借助Googleearth和ArcGIS10.0軟件對所有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進行了地理空間可視化表達,以便進一步分析。
1.2研究方法
偏離份額法(SSM)是在經濟、能源、旅游、貿易等領域中被廣泛用來動態分析和比較區域發展演化的方法,其原理是將區域研究變量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變化看作一個動態過程,以該區域所處上一級區域研究變量為參照系,通過將區域研究變量的總量變化在時間維度上分解為增長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來尋找影響區域研究變量發展的因素并進行解釋,科學認識對象在區域的發展現狀,為進一步制訂區域發展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提供決策依據。動態偏離份額法是指在研究變量發展的若干個連續研究時段a1、a2、a3…an,通過分別計算研究變量在不同時段的偏離份額分量,并進行比較,以期能夠更好地反映研究變量在研究期內變化狀況的方法。基于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演化研究需要,本研究選擇以2006年為節點,將研究期劃分為2000—2006和2006—2012年兩個時段,通過對第j類農業旅游資源在不同時期的偏離份額分量進行比較,來動態認識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演化狀況。
2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偏離份額分量動態分析
2.1增長份額分量動態分析
對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增長份額分量數據進行梳理得到圖2,比較發現:從區域整體來看,2000—2006和2006—2012年兩個時段,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增長份額分量均為正值,表明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在各地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均為貢獻要素,均對當地農業旅游發展和吸引力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兩個時段中農業旅游發展增長份額分量與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增長份額分量變化基本一致,且數值均高于農業旅游節慶活動,表明農業旅游景點對農業旅游發展貢獻率普遍高于農業旅游節慶活動,且在2000—2012年間呈現增長趨勢。從區域內部來看,兩個時段中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增長率和增長量在13個轄市間存在較大差異。2000—2006年南京、蘇州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和增長率在全省的優勢地位明顯,其中,蘇州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高出宿遷近8倍,無錫、淮安和徐州以較高增長量和增長率位于全省農業旅游發展的前列,而其他地區星級農業旅游景點開發建設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打造提升相對較滯后;2006—2012年各地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均有所上升,南京、蘇州仍保持農業旅游發展在全省的優勢地位,其中,蘇州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已高出宿遷9倍,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常州、鹽城、連云港在這一時期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較為突出,但同南京、蘇州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2.2結構偏離分量動態分析
結構偏離分量是反映江蘇省農業旅游資源結構狀況對其發展貢獻程度,其中結構偏離分量值越大表示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對農業旅游發展貢獻越大,反之亦然。對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結構偏離分量數據進行梳理得到圖3,分析發現:江蘇省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偏離分量差距較大,區域間農業旅游發展的結構優勢差異顯著,已從2000—2006年的3.857擴大至2006—2012年的9.007,表明隨著城市居民體驗需求多樣性增強、農業旅游休閑活動豐富性拓展,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優勢對農業旅游發展的促進作用逐步突顯出來。值得注意的是:2006—2012年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具有結構優勢的地區由7個降至4個,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具有結構優勢地區由6個增長至9個,表明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對優化農業旅游資源結構,促進農業旅游發展的貢獻作用不斷增強。此外,2006—2012年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具有結構優勢的地區,除鹽城外均位于蘇南地區①,表明蘇南地區在農業旅游發展中通過星級農業旅游景點開發建設來保持區域良好的結構優勢,取得較顯著效果;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結構優勢增長地區均位于蘇北和蘇中地區,表明2006—2012年蘇北和蘇中地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和環境優勢,通過積極開發當地特色節慶活動來促進農業旅游資源結構改善,帶動農業旅游卓有成效發展。
2.3競爭力偏離分量動態分析
競爭力偏離分量是反映除結構因素外,所有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業旅游產品價格、交通可達性等)對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貢獻程度,其中競爭力偏離分量值越大表示農業旅游競爭力對農業旅游發展貢獻越大,反之亦然。對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結構偏離分量數據進行梳理得到圖4,分析發現:2000—2012年13個轄市星級農業旅游景點競爭力偏離分量與農業旅游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存在較高的一致性,表明星級農業旅游景點在13個轄市農業旅游發展競爭力差異中起到主導作用;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呈現普遍上升趨勢,表明隨著農業旅游活動的深入,居民對展現特色民俗和歷史文化的農事節慶活動需求更加強烈,以節慶為主的農業旅游活動越來越成為農業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同時,2006—2012年星級農業旅游景點競爭力偏離分量為正值的地區由2000—2006年6個增長至9個,除南京外,均位于蘇北和蘇中地區,表明在此期間蘇北蘇中兩地通過加大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投入,改善農業旅游資源結構,發揮結構優勢來提升地區農業旅游競爭力水平,呈現后來居上的勢頭;2006—2012年農業旅游節慶活動競爭力偏離分量為正值的地區由2000—2006年6個增長至8個,除鎮江外,均位于蘇北和蘇中地區,表明在此期間蘇北蘇中兩地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拓寬宣傳渠道,注重農事節慶文化品牌打造,將農事節慶活動做大做強,使之成為當地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及農村發展的有利手段。
3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偏離份額總體動態分析
3.1農業旅游發展總體動態分析
對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動態數據梳理得到表1,分析發現:2006—2012年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資源增長量相比2000—2006年平均上升10.367,結構優勢平均上升2.733,競爭優勢平均上升6.419,全省農業旅游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結構偏離分量為正值的地區由南京、常州等7地下降至無錫、常州等4地,競爭力偏離分量為正值的地區由蘇州、無錫等7地增加至泰州、宿遷等8地,且競爭力提升地區達到9地,表明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呈現整體由結構優勢向競爭力優勢轉變的趨勢,同時隨著農業旅游市場成熟,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區域內市場化水平提升,蘇北和蘇中農業旅游資源富礦區通過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和環境優勢,大力開發農業旅游資源,促進農業旅游資源增長率較快增長,地區農業旅游競爭力普遍提高。同時注意到,13個轄市農業旅游資源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各地間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的極值差變化僅為6%,由2000—2006年的35.001下降至2006—2012年的32.715。2000—2006年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高于全省份額分量,增長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區有7個,增長率最高的無錫增長量達到26.001,總偏離份額為14.134,增長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區有6個,增長率最低的淮安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僅為4.000,總偏離份額為7.866;2006—2012年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高于全省份額分量,增長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區有8個,增長率最高的南通增長量達到33.804,總偏離份額為19.571,增長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區有5個,增長率最低的蘇州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為27.198,總偏離份額為42.743。
3.2農業旅游發展類型動態變化
為更清晰梳理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狀況及區域差異,基于以上13個轄市農業旅游發展資源結構和競爭力偏離分量的優劣勢分析,將各地農業旅游發展劃分為農業旅游優勢發展型、農業旅游滯后發展型、農業旅游結構突破型、農業旅游競爭突破型4類。農業旅游優勢發展型是指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分量和競爭力分量均為正值的地區,該地區通過較合理的資源結構和競爭力優勢形成其在全省農業旅游發展中的優勢地位。農業旅游滯后發展型是指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和競爭力分量均為負值的地區,該地區在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受資金、技術、政策、土地等因素限制既無法形成自身資源的結構優勢,也無法形成地區競爭力優勢,導致該地區農業旅游發展滯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處于競爭劣勢。農業旅游結構突破型是指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分量為正值,競爭力分量為負值的地區,該地區農業旅游資源的結構優勢明顯,對地區農業旅游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幫助當地農業旅游發展在全省贏得比較結構優勢,彌補競爭劣勢不足。農業旅游競爭突破型是指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分量為負值,競爭力分量為正值的地區,該地區農業旅游發展中農業旅游資源競爭力優勢明顯,成為地區農業旅游發展與其他地區相競爭的重要砝碼,幫助該地區在全省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贏得比較競爭優勢,彌補了結構劣勢不足。對2000—2012年13個轄市農業旅游發展類型進行可視化表達得到圖5,分析得到:經過不斷發展,2000—2012年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類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旅游優勢發展型由2000—2006年常州、鹽城和南通3地下降至鎮江1地,2006—2012年鎮江在保持自身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有效手段(如加強農業旅游景點開發建設,重大農業節慶活動宣傳營銷,積極運用區位優勢吸引南京地區農業旅游發展所需的資金、人才、市場等要素)來提升鎮江農業旅游在全省的競爭優勢,從而在總體上提升鎮江農業旅游發展水平,實現鎮江農業旅游由結構突破型向優勢發展型轉變。農業旅游滯后發展型由2000—2006年徐州、宿遷變為南京、蘇州,表明隨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居民農業旅游需求意愿增強,徐州、宿遷通過加大農業旅游景點開發建設投入,完善農業旅游發展扶持政策,積極打造當地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如宿遷西楚文化節、中國彭祖伏羊節、中國豐縣梨花節等),使兩地農業旅游發展有了較好的改善,農業旅游競爭力水平在全省得到提升,進入農業旅游競爭突破型行列。農業旅游結構突破型由2000—2006年南京、淮安、鎮江和泰州4地變為無錫、常州和鹽城3地,表明2006—2012年無錫不斷通過建設農業旅游景點,調整農業旅游資源結構,豐富農業旅游景點類型等方式,滿足農業旅游市場需求,促進當地農業旅游發展,常州和鹽城在保持當地農業旅游良好發展基礎上,加強農業旅游資源結構調整,優化旅游景點結構,提升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優勢。農業旅游競爭突破型由2000—2006年蘇州、無錫、揚州、連云港4地上升至徐州、宿遷、淮安、泰州、南通、揚州和連云港7地,且均位于蘇北和蘇中地區;其中,徐州、宿遷變化最為明顯,在2000—2006年間兩地受資源、經濟等因素制約,農業旅游發展明顯滯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兩地充分利用資源環境優勢和政策支持加大對區內農業旅游景點建設和農事節慶活動的開發,完善區內基礎設施來提升自身在全省農業旅游發展中的競爭優勢;淮安和泰州兩地在早期結構優勢基礎上,2006—2012年更加注重農業旅游競爭優勢建設,尤其在提升農業旅游景點競爭力建設上工作突出,使淮安和泰州的競爭力優勢彌補了結構劣勢造成的損失;2006—2012年南通農業旅游資源相比2000—2006年總量上增長4倍多,競爭優勢提升近34倍,從農業旅游優勢發展型轉變為競爭突破型;揚州和連云港兩地繼續保持其農業旅游發展在全省的競爭優勢,不斷實現農業旅游發展新突破。綜合看來,2000—2012年全省農業旅游呈現不同程度發展,盡管南京、蘇州發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兩地仍是農業旅游資源增長總量較多的地區,南京為43.634,位列第一,蘇州為27.198,位列第四。從全省三大區域來看,蘇北和蘇中地區后發優勢明顯,兩地充分利用資源、市場、政策優勢,發展速度較快,除鹽城外農業旅游發展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蘇南地區在2006—2012年間與蘇北蘇中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除鎮江外,其余地區發展均滯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業旅游優勢地位開始下降。其中蘇州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滯后42.743,無錫、常州、南京則分別滯后10.482、9.442和4.496。同時,盡管蘇南農業旅游發展速度減緩,由于其較好的農業旅游基礎,發達的工業經濟和廣闊的需求市場,蘇南仍保持全省農業旅游發展重心地位,2006—2012年蘇南地區農業旅游資源增長總量占全省農業旅游資源增長量的62.7%。
4結論與建議
江蘇省農業文化歷史悠久,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社會經濟基礎雄厚,是我國東部農業旅游發展較早和較成熟地區,同時也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通過運用偏離份額法來動態分析江蘇省2000—2006和2006—2012年農業旅游發展,并對各地農業旅游發展進行分類對比,認識到:
①2000—2012年全省農業旅游均有所發展,其中,蘇北和蘇中地區基于資源、環境和政策優勢資源開發力度較大,發展速度較快,后發優勢明顯,同時通過農業旅游品牌建設,重大農事節慶活動打造,資金、技術、人才引進和農業旅游市場營銷與推廣,促使兩地農業旅游發展競爭力在省內普遍提升;蘇南地區受自然資源與環境條件限制,呈現發展滯后現象,但蘇南地區由于農業旅游資金、科技、人才、市場等優勢,仍是江蘇省農業旅游景點增長最多地區,是農業旅游發展重心,其在農業旅游市場地位仍然不容小覷。
②農業旅游資源內部差異明顯,星級農業旅游景點相較于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對農業旅游發展貢獻率更高,對發揮農業旅游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效益的作用更加突出。但從農業旅游資源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認識到農業旅游節慶活動作為展示鄉村資源特色、表現地方歷史文化的有效手段,對吸引大眾旅游者,推動農業旅游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農業旅游節慶活動作為星級農業旅游景點的補充是進一步優化地方農業旅游資源結構的重要內容和農業旅游吸引力提升的重要吸引物。基于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江蘇省各地在今后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應:
①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大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投入,整合區內資源,尋求自身突破,大力發展農業旅游,發揮以旅游促發展、以發展惠民生的優勢,幫助農村地區加快發展,縮小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其中,蘇南地區應更加注重農業旅游質量提升和品牌打造,通過重點農業旅游景點和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建設,對現有農業旅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突出農業旅游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蘇北和蘇中地區則應抓住機遇,積極利用蘇南資金、市場、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人員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當地農業旅游對外宣傳與營銷工作,結合外部條件,發揮內部優勢,注重對重要農業旅游景點和重大農事節慶活動培育,以節事活動為窗口,加強對外宣傳推廣。
②統籌發展是解決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空間差異和提升地區農業旅游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區域間合作與交流,突破地區農業旅游發展的資源、科技、交通、資金、政策等瓶頸,創造有利條件實現農業旅游資金、技術、人才、科技等要素在蘇南、蘇北和蘇中三個地區間的相互流動,集中優勢資源幫助落后地區將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品牌優勢,促進地方旅游產業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形成農業旅游發展與社會、經濟、生態改善之間的良性互動。
③農業旅游發展在立足地方特色的同時,要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地方特色農業旅游的國際參與化水平和影響力,實現地方化與國際化的有機結合,便于更好地發揮地方特色、拓展農業旅游發展的途徑和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業旅游發展的市場化水平,成為推動地區農業旅游發展、提升農業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力量;同時,公眾參與是農業旅游發展開展的必要條件,通過農業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擴大農業旅游產業發展對當地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的積極意義,增強公眾參與性和積極性,同時鼓勵私營和社會資本、技術參與到農業旅游專業化、市場化開發中,促進對農業旅游資源富礦區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
作者:李濤 陶卓民 劉銳 何海真 吳嬌 程姍姍 王澤云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